武英殿那场惊心动魄的交锋之后,孔家彻底偃旗息鼓,称病不出,匆匆离开了南京这个让他们颜面扫地的伤心地。朝堂之上,那些依附孔家或本就因循守旧的反对声音,在朱标那“史鉴如刀”的威慑下,也暂时噤若寒蝉。
阻力既除,朱标推动科举改革的步伐骤然加快。他与东宫属官、以及被朱元璋指定协同办理此事的礼部官员日夜商讨,很快便拿出了一份详尽的 《科举革新定例》 章程。
这一日,正式的诏书由宫中发出,通传天下。其主要内容,彻底颠覆了沿用数百年的旧制:
1. 保留经义,调整比重:仍考“四书五经”义理,但不再作为唯一决定性标准,分值权重降至百分之四十。
2. 增设“实务策问”:分值权重占百分之四十。题目取材于真实的国计民生问题,如某地水患如何治理、边镇粮饷如何转运、如何抑制豪强兼并、如何改进某一农具或工艺等,要求考生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
3. 新增“史鉴·气节”:分值权重占百分之二十。明确考察历代,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中,个人或家族的立场选择与气节操守,引导士子思考忠奸之辨与家国大义。
4. 强调书法与判语:保留并加强书法和司法判语的考核,强调官员的基本行政能力。
诏书一出,天下震动!
反应最为激烈的,自然是广大的读书人阶层。寒窗苦读十数载,甚至数十载,皓首穷经,只为在“四书五经”的义理阐释上压倒众人,博取功名。如今,这条路突然被堵死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极其陌生、甚至鄙夷的“实务”和堪称“诛心”的“史鉴”,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
各地州府县的学宫、书院内,一片哀鸿遍野。老学究们捶胸顿足,大骂“斯文扫地”、“道统沦丧”;中年秀才们茫然无措,不知前路在何方;年轻士子中则分化明显,有的愤懑,有的却隐隐感到一丝挑战和机遇。
“这……这让我们这些只会读圣贤书的人如何是好?”江南某文风鼎盛之地,一位老秀才仰天长叹。
“未必是坏事!”亦有锐意进取的年轻人生出别样心思,“若能通晓实务,于国于民更有裨益,未必不能脱颖而出!”
“哼,那‘史鉴’一科,分明是太子殿下针对……哼,我等岂能……”
民间议论纷纷,暗流涌动。但诏书已下,代表着皇帝的意志和太子的决心,无人敢公开质疑。
朝堂之上,气氛同样微妙。以李善长为首的一些淮西勋贵,本身读书不多,对文人把持科举早有微词,如今见太子大力改革,削减经义,心中反而有些快意,甚至暗中盘算如何让自家子弟在新科举中占据优势。
而文官集团内部,分裂更为明显。浙东学派等本就注重经世致用的官员,对此新政持谨慎欢迎态度;但大多数传统翰林、御史出身的官员,则感到前途晦暗,虽不敢明着反对,但消极懈怠、阳奉阴违的情绪已然滋生。
朱元璋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高踞龙椅之上,如同蛰伏的猛虎,冷眼旁观着这场因他默许而掀起的巨大波澜。他看到了士林的骚动,也看到了某些官员眼底的不甘。但他更看到了,徐达、汤和等武将对此隐隐的支持,以及一些地方务实官员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在新政中一展身手。
“标儿,你这把火,烧得够旺啊。”一日批阅奏章间隙,朱元璋难得地对侍立一旁的朱标开了口,语气听不出喜怒,“外面,可是炸开锅了。”
朱标躬身回道:“父皇,革除积弊,总会伴有阵痛。然长痛不如短痛。儿臣相信,待新政推行数年,选拔出一批真正能干的官员,天下人自会明白父皇与儿臣的苦心。届时,反对之声自然消弭。”
“消弭?”朱元璋冷哼一声,“咱看未必。那些读老了书的,心里指不定怎么骂咱爷俩呢。”
“骂名,儿臣一力承担。”朱标语气平静,“只要于大明江山有利,儿臣无惧。”
朱元璋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说什么。他知道,儿子已经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有主见。他既欣慰于儿子的成长与担当,内心深处,却又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对失控的隐忧。
数日后,朱标再次上奏,提出为配合科举新政,请旨革新国子监及地方官学教育内容,增加算学、律学、地理、工造等实用学科,并延聘相关领域的专才担任教习。
朱元璋沉吟良久,最终,还是提起朱笔,批了一个“可”字。
改革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便再也无法停止。朱标以科举为突破口,正试图将“经世致用”的理念,由上而下,灌输到这个庞大帝国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之中。
旧的秩序正在被打破,新的规则正在建立。南京城上空的风云,似乎预示着,一个与过往截然不同的时代,正伴随着这位强势太子的意志,缓缓拉开序幕。而潜藏在平静水面下的暗流,也正在寻找着新的突破口。挑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