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心里明白,这才多长时间,肯定不可能每张纸都像方才他仔细检验的那些一般品质。
他大概猜到了,这些纸或许就是专为他准备的——既供御用,又作成果展示。
如今的问题实则是规模化量产,而这他倒有经验,毕竟来自后世。
于是刘禅询问现今不同品质纸张的产量如何。
何楮、蒲藤、李絮三人神色黯然,坦言因技术等原因,产量尚不理想。
刘禅追问道:“可是所有品质的纸张产量都不高?”
他们回答“是”,他听了愣了一瞬,转念一想也是——造纸这工艺,想要大规模量产,以如今的条件,确实没那么简单。
毕竟一切都要靠人力。他突然想到了水力驱动:既然鼓风可以用水力驱动,那么造纸时捶打竹料纤维应该也可以。
于是刘禅先是特意鼓励他们一番,说千万别气馁,要再接再厉,说了一通同在神兵司时那样慷慨激昂的话,同样表示:若干得好,他会为他们着书立说,让他们的故事永远传于后世。
其实刘禅知道,他这话倒不假——若早几百年就出现大规模批量造纸的技术,何楮、蒲藤、李絮三人不但能被这个国度的后世之人铭记,对他们顶礼膜拜,甚至奉若圣贤一般的高度,恐怕全世界都会记住他们的功绩。
毕竟纸这东西实在太重要了,堪称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因为有了大批量廉价纸的出现,才使一切可被记录的有价值的知识得以记录下来,并且迅速地广泛传播,这才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或许以后,他看着眼前这三个面色黝黑、身材壮实、满脸皱纹,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木讷,看起来像是老农一样的身影,他们的名气会大过浦元、郭达也不足为奇。
他仔细想了想,其实就是大规模量产纸的技术了。所以他整理了一些思路,沉吟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娓娓道来。
他先是说了一些改进造纸技术的见解,反正脑子里关于造纸的看法与见解,只要有的全都一股脑倒出来了。
然后主要说的是造纸的标准生产流程——很多事情,其实规范化生产之后,制定标准之后,往往看起来复杂的东西就会变得简单。
刘禅把这个理念告诉了他们。
最后说出用水力驱动捶打竹子的这个设想,因为水力驱动能大大减少人力损耗——其实把竹子纤维锤碎真的是个极为耗费人力的事情。
当然他也知道,这个设想未必行得通,但凡事不试一试,怎么能知道结果呢?
何楮、蒲藤、李絮他们听后大为赞叹,笨嘴拙舌地说了一通恭维崇拜的话。
刘禅也不知道他们是真心这么认为,还是仅仅在应付。
但刘禅觉得作为这个时代最为顶尖的科技工作者的他们,应该没这么多弯弯绕绕,从他们神态表情就能看出来——刘禅观察得很仔细。
看见他们一个个眼睛发亮,手上的纸笔飞快记录着,他觉得应该不会这么肤浅。
说完这个,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或许其他的不敢确定,但制定标准、规范生产流程确实是个好办法,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学徒也不需要学习每一个步骤,只需专精某一个环节就行。
刘禅突然想到这个问题,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其实浦元、郭达他们已经有了规范化生产的一些雏形,只是还不够标准。
当时他看到他们的生产流程时,大为惊叹,称赞他们是天才——这个时代就能想到这些,确实是绝世天才无疑。
说完这些,大脑又超负荷运转,他感觉有些疲累,口有些干,便令人弄来茶水。他喝了一大碗——没错,又是大碗装茶——咕咚咕咚喝下去,感觉舒畅多了。
他要水喝时,何楮、蒲藤、李絮三人这才反应过来,一个个手忙脚乱地奔走。
刘禅不由得苦笑着摇摇头:科技工作者,看来古今都是一个样,这些“科技脑”的人确实不懂人情世故,更谈不上体贴入微、察言观色了。
今天已是第二次了——第一次在神兵司口干舌燥,第二次在造纸司。
果然老天爷是公平的,为人打开一扇门,必定关上一扇窗,总有缺点。
现在刘禅看着造纸司众人,特别是何楮、蒲藤、李絮三人,感觉该说的都说完了。
突然,他仿佛才察觉似的,自己竟然在这充满腐朽臭味的造纸司内待了这么久。
一松懈下来,他就被熏得想吐,不得不捂住鼻子——这些人居然能和他在这么臭的地方专心讨论半天!
他不由得再次苦笑摇头。 想到这些一根筋的蜀汉顶级工匠,他不禁怀念起老太监和老侍女。
现在他只盼着老太监千万别犯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否则上哪儿再找这么个人呢?
抛开其他不说,至少老太监的忠诚,刘禅是信得过的——他相信自己的眼光。
老太监多贴心啊,平时都是他跟着自己跑前跑后,茶水这种小事从来都不用吩咐,刘禅不禁感慨。
收拢思绪,刘禅将目光转向眼前这些人。
他的思维又回到了那个问题上:如果将所有产品的生产流程规范化,会怎么样?
他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于是赏赐了造纸司众人:按照职级高低和功劳大小分别行赏。
众人自然是感恩戴德,有的甚至痛哭流涕。
但此刻他的心思早已不在此处,匆匆离开后便径直回到寝宫。
一回到寝宫,刘禅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整理关于规范化生产流程的想法——分工协作,让每个人只需掌握一道工序即可。
这样既简单方便,又极易上手。
他立即命人取来笔墨纸砚,亲手研墨后,郑重地在有些发黄的竹纸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1”。
刘禅仔细思索后意识到,核心在于将工序拆解标准化——把生产流程划分为独立而简单的工序,为每道工序制定明确的操作标准,确保动作、工具、质量要求统一,从而降低操作复杂度。
这一点他认为是关键所在。
这样的标准化直接影响到了第二点:人员培训问题。
刘禅不禁感叹,在这个时代要培养一个技艺纯熟的工匠实在太难了。
他决心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在竹纸上郑重写下:“2.快速培训学徒工匠。”
既然第一点已经实现了工序分工,那么第二步就只需让学徒掌握单一工序——由老工匠手把手教导,再配以详细的工序图纸。
刘禅相信,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徒就能胜任工作,这将大幅缩短工匠的培养周期,确保人员更替不影响生产。
第三点则是流水线协作问题。
由于各环节都已分开,需要按工序顺序合理布局生产动线,平衡各环节节奏以避免瓶颈;同时设置自检点防错,并配备少量机动人员应对突发状况。
最后是效率与风险控制。标准化能提升生产稳定性,适合大批量制造,但需防范工匠倦怠或柔性不足的问题。
为此必须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既要预防各类问题的发生,也要及时解决和优化生产中的各种状况。
刘禅记不清是从哪本书上看到的,说西方人不论做什么事都习惯先制定一套标准流程。
他觉得这个理念在其他方面或许未必适用,但对神农院的神兵司和造纸司的发展却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于是刘禅运笔如飞,在纸上唰唰地写个不停。
思绪如泉涌般停不下来,字迹也渐渐变得潦草。
不一会儿就写满了几张纸,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全都倾泻而出。
随后他又仔细整理,精简语言,用这个时代惯用的表达方式重新表述。
待忙完这一切,他抬起头来,发现窗外已是黑魆魆的一片。
没想到时间过得这样快,方才专注时竟对周遭浑然不觉。
搁下笔,他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伴着“啊”的一声长啸,将胸中郁积的气息尽数吐出。
这时忽觉腹中轰隆作响,低头一看,原本圆润的肚子竟瘪下去不少——这才惊觉自己已是饥肠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