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录 · 第八十八章节:
地脉反馈与金身初成
黑风涧一战,雷霆净邪,摧枯拉朽。妙善并未因轻易取胜,而心生骄矜,反而在回归金光寺后,立刻沉入更深沉的修行之中。
她深知,摧毁万秽幡与锁灵局只是斩除了蔓延的毒藤,而那扎根于王权与人心贪嗔痴慢疑土壤中的祸根,远未清除。
玄冥真人遭此重挫,绝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的反扑,必将更加凶猛酷烈。
她于泉边静坐,心神与“心莲域”及脚下地脉彻底相融,细细体悟着,此番行动带来的变化。
首先感受到的,是耶摩山地脉那如同大病初愈般的“欢欣”与“感激”。
之前被万秽幡污秽之气,侵蚀所带来的滞涩、阴寒感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活泼、更加纯净、更加雄浑的勃勃生机。
地脉之气流淌不息,主动将一股股精纯厚重、远超以往的土灵精华,反哺给妙善,滋养着她的肉身与魂魄。
这种反哺并非简单的能量灌输,更蕴含着耶摩山,这片天地对她的“认可”与“馈赠”。
她仿佛能听到山峦的低语,感受到草木的喜悦,接收到泉水的清澈意蕴。
她与这片土地的联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仿佛她即是山,山即是她的一部分。
在这股磅礴,而温和的地脉反馈之下,她体内那玉色的净世梵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凝练。
原本如溪流般的法力,此刻已汇成江河,在经脉中奔腾流转,发出隐隐的潮汐之声。
那盏心灯莲焰,颜色愈发深邃,已从温润玉色,渐渐向着更加纯粹、更加内敛的淡金色转化!
她甚至能感觉到,自己的肉身也在发生着玄妙的变化。
常年劳作修行留下的些,微不足道彻底消失,肌肤莹润,隐隐透出一层极其淡薄、却真实存在的金色光晕,仿佛古寺中,那些历经香火熏陶、宝光内蕴的金身佛像。
这是净世梵光,在反哺的地脉精华滋养下,开始由内而外,淬炼她的肉身,向着佛经中所言的“琉璃金身”方向迈进的征兆!
虽只是初成雏形,远未圆满,但其带来的防御力、恢复力以及对天地灵气的亲和度,已不可同日而语。
与此同时,她的“心莲域”范围也随着地脉的欢欣,与自身力量的提升,自然而然地向外扩张了数丈。
域内的净化之力、安宁意蕴更加浓郁,甚至开始影响到域外靠近寺院的区域,
使得那些在此劳作的工匠,心境也越发平和,效率竟隐隐有所提升,对山上的公主殿下更是敬若神明。
山君的变化同样显着。
它额间的金色,“王”字符文愈发凝实,隐隐有脱体而出的迹象。
它的体型似乎也壮大了一圈,周身弥漫的威压中,除了百兽之王的凶悍,更增添了一份属于,山岳之灵的厚重与威严。
它与妙善的意念沟通,也越发流畅,甚至能表达一些,更复杂的情感和信息。
“……主人……地脉……很欢喜……”山君传递来愉悦的意念,“那些……讨厌的……虫子……逃走了……但……还有……更大的……恶意……在聚集……”
妙善微微颔首,她也能模糊地感知到,在王城方向,一股更加深沉、更加怨毒的恶意正在酝酿、集结。
玄冥真人如同受伤的毒蛇,必然在舔舐伤口,准备着更致命的噬咬。
“无妨。”妙善睁开双眼,眸中淡金色的光华一闪而逝,声音平静而充满力量,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若执迷不悟,只会在这业火焚身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她抬起手,看着指尖那已化为淡金色的莲灯,感受着体内奔流不息、与地脉共鸣的磅礴力量,以及那初成的金身所带来的坚实感。
她知道,自己的修行,在经历此次“破邪立正”后,已然跨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接下来,她需要稳固这初成的金身,进一步深化对净世梵光的领悟,尤其是那日“梵钟涤心”时感受到的、更深层次的净化与破妄之力。
她隐隐有种预感,当她的金身真正稳固,净世梵光彻底化为纯金之色时,
或许便能触及到那,更高层次的佛法奥秘,甚至……窥见一丝自身与这方天地,更深的因果牵连。
而眼下,她需要为可能到来的、更猛烈的风暴,做好万全的准备。
她开始尝试着,将自身对“心莲域”的掌控,与初成的金身之力结合,构筑更强大的防御与反击手段。
金光寺内,梵唱依旧,青灯长明。
但一股更加凝练、更加磅礴的力量,正在这看似不变的宁静下,悄然积蓄。
——
题外话:
“背后发光”不是传说里的摄影特效,而是佛经与灯录里反复出现的“常光相”。
它先是一套“可验”的身心信号,再才变成大众口中的“光圈”“光环”。
让“光”既留在画像上,也落到你我的当下心境里。
——
一、佛经里的“硬指标”
1. 《大智度论》卷八: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是三十二相之一,名曰“丈光相”。
解释:常光不假借日月,也不靠打坐入定,是“体香”般随身的智慧场。
2. 《杂阿含》卷四十二:佛“圆光一寻”(约一米五),色如“纯金”,主要作用是“破三毒”,让观者当下“清凉”。
可见“发光”首先是“他利”——给众生一个“物理级”的信心开关,而非自我炫耀。
——
二、灯录里的“现场目击”
1. 善导大师念阿弥陀佛,口中“光出丈余,旁有化佛”;
2. 生公(竺道生)登座说法,“鬼神同听,顽石点头”;
3. 佛图澄取水咒之,青莲花现,光色曜目;
4. 无际禅师在京师登坛,“光明烛殿,观者如堵”;
5. 宗杲于径山看话禅室,弟子常见“一圈柔光如月”笼其肩背。
这些“光”都有共同前提:
-现场多人同见,非孤证;
-光色柔和、不刺目,且伴随“心清凉”或“疑情顿歇”;
-事后禅师本人不以为奇,甚至呵斥记录者“莫惑后人”。
——
三、实修层面的“生理-心理”对应
1. 脑a波同步
实验显示,长期禅修者进入“无念而照”状态时,顶叶与枕叶会出现高振幅a波,旁人用磁感应仪可测得微弱电磁场;
若环境昏暗,就可能被肉眼看成“淡金色雾”。
2. 松果体与“微光”
深度禅定呼吸减缓,co?浓度略升,松果体分泌微量dmt(天然色胺),可让视网膜产生“周围亮一圈”的幻视;
多人同场时,若集体进入δ节律,此幻视被同步放大,于是“大众同见光”。
3. 心理暗示链
当弟子对师父“百分百信”,视网膜边缘会优先捕捉微光,大脑自动补成“圆满月轮”,这是“集体催眠”的正常机制,而非造假。
——
四、禅宗本人怎么说光
1. 六祖:“佛法不讲神通,若见诸光异相,即宜远离。”
2. 赵州:“光境俱亡,复是何物?”
3. 黄檗:“本性原自清净,清净处自有光,若执着光,即被光缚。”
总结:光是“副产品”,不是“毕业证”;一旦住相,与道转远。
——
五、给现代人的“借光”三用
1. 自验
夜里关灯静坐,若见眼前微亮,先莫惊喜——量一下心率:低于60且呼吸绵密,那光多半是自生物电;若心率飙高,则是幻视,宜放松肩颈、调息。
2. 他验
与人谈话时,让胸口保持“空-松”,对方常反馈“跟你聊天像晒太阳”。这就是最实用的“常光”——别人在你身边,三毒暂时降温。
3. 不住
光再大,也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沉迷“我放光了”,光立刻变烟雾,这是“光缚”。
——
一句收束
“背后发光”不是神话,也不是广告,而是“定慧匀停”时自然溢出的电磁+化学微光;
它真正的用处,是提醒我们自己:
当心里没有阴影,身体就没有暗角;
没有暗角的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圈“移动的小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