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1942年秋,我这个铜仁籍的学生,幸运地考入了国立第三中学。开学的前一天,我到初中部所在地——火神庙转了一圈,熟悉一下学校的环境,只见布告栏内贴了一张“关于新生入学注意事项”的通知,其中有一条“蓄长发者不准注册”的规定,我只好立即赶到理发店把刚理了几天的头发全部剃掉。入学后,感到学校在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都很严格,而我也就在这严格的训练中,度过了4个春秋。
早操早读
每天清晨6点半左右,老师要进行早操点名,缺席者记警告一次。因此早点名对我们本地的走读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们不得不黎明起床,相互结伴往学校赶。早操后就是早读,校园内到处都是读书声,有的读古文,有的念英文单词和课文,因为学校规定古文和英语的课文都要背诵,所以必须熟读。为了熟记英文单词,同学们都随身带着一个生字本,随时拿出来拼读。40多年过去了,经过多少周折,可至今这些单词仍能记忆,这不得不归功于当年的早读。
种菜植树
当时初中部开设了一门“劳作”课,并且列为主课之一。课程内容是植树和种菜。春季每个学生种一颗树,包种包活;秋季则每人分给一块地(约1米宽,4米长)种蔬菜,收获的菜60%交给学校,40%归学生个人所得。初中一年级下学期,我种的壹颗树,由于没管理好,结果没成活,担任我们“劳作”课的老师是初中部主任钱凤绾老师,在期末只给了我58分,幸好我其它课程均已及格,否则有留级的危险。第二学年开学注册后,我补考“劳作”课就是在校园内锄草。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认真对待任何一件事情的习惯。
测验与考试
除了每学期的期终考试外,每月还有一次月考。至于临时性的测验,则由任课老师不定期地举行。月考和期终考试,都是采取混合编座次,即在你座位四周都不是同年级的同学,从而防止考试作弊。监考的老师也很认真,凡左顾右盼或交头接耳者,及时发出警告,严重的则罚出考场,当场宣布试卷作废。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时,钱凤绾老师担任我们班的平面几何教学,每次上课总是先问问大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使大家的情绪稳定下来后,才开始讲课。最使我难忘的是一次平面几何的临时测验,试题为100个,内容包括填空(公理、定理)、判断、证题等,时间是两个课时,等每个同学拿到试题后,一声口笛“开始!”才允许大家做题,下课铃一响,即宣布“停!”大家立即停笔交卷。这次测验结果,全班只有3名同学及格,最高为65分,计分时以65分为100分,其余的则按此比例折算。通过这次测验,钱凤绾老师在班上指定这3名同学的作业,每次由他批改后即挂在教室的墙上作为标准,要求其他同学对照改正,如下次在作业本上发现没有改正则记警告一次。这样,同学们都自觉地进行修改,学习的成绩也普遍提高了。
课文背诵也可说是一种测验。古文和英语课文的背诵,由任课老师在课堂进行。方法是指定一个同学背诵时,其余的同学都得仔细地聆听。因为老师可以随时中止该同学的背诵,而指定另一同学接着续背,如果不熟记课文,则很难接上茬。
紧急集合
1944年,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到了贵州独山县。当时学校酝酿着迁校,买了不少竹篓。为此学校还特地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象棋比赛,在高中部大楼前大坝子上画了一个大棋盘,而将准备迁校用的竹篓作为棋子。这一段时间学校对学生,亦提出相应的要求,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从容对付。一天深夜,正当同学们熟睡的时候,突然响起了紧急集合的号声。同学们都纷纷起床,穿好衣服,按照灯笼(当时铜仁无电灯)信号的指示,以最快的速度在规定时间内跑步到指定的地点集合。
以上是我在国立三中时的点滴回忆。1946年,国立三中复员后,改为省立铜仁中学,但一些好的风气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徐 健,男,65岁,贵州铜仁人。1942年入国立三中,1946年转入贵州省立铜仁中学。贵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退休前任林业部西南设计院道桥工程师。通讯处:昆明市环城北路295号林业部西南设计院。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