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的备战氛围尚未消散,紫宸殿内却已掀起另一股风暴。柴荣身着龙袍端坐御座,案上摊着厚厚一叠考核卷宗,正是推行公务员KpI考核制后的首批结果。殿外的甲胄碰撞声与殿内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文武百官屏息肃立,目光无不聚焦在那叠决定仕途的卷宗上。
“诸位爱卿,”柴荣的声音打破沉寂,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四方联军压境,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可朕没想到,竟有如此多官员尸位素餐,政绩不达标!”他随手抽出一本卷宗,掷在地上,“这本是滑州刺史的考核表,税收完成率不足六成,流民安置数为零,这样的官员,留着何用?”
大臣们吓得大气不敢出,纷纷低下头。滑州刺史是郭威时期的旧部,跟随郭威南征北战多年,没想到柴荣竟然真的动了手。
“传朕旨意!”柴荣高声下令,“滑州刺史、许州司马等十二名官员,因政绩不达标,即刻罢免官职,贬为庶民!”
“陛下饶命!”几名被点到名的官员立刻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臣跟随太祖皇帝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求陛下开恩!”
“苦劳?”柴荣冷笑一声,“国家危难之际,你们不思报国,反而敷衍了事,这就是你们的苦劳?朕的考核制度,不分新旧,只看政绩!今日朕若饶了你们,如何对得起那些勤恳办事的官员,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
说罢,柴荣示意禁军将这些官员拖出去。殿内的大臣们吓得脸色惨白,尤其是那些郭威时期的旧部,更是人人自危。他们没想到,柴荣竟然如此铁腕,连老臣都毫不留情。
然而,柴荣的决心并未动摇。他知道,想要推行新政,必须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用铁腕手段整顿吏治。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官员队伍,为后周的强盛奠定基础。
考核结果公布后,朝野震动。有人称赞柴荣的英明果断,也有人私下抱怨柴荣过于严苛。尤其是那些被罢免的老臣的亲信,更是对柴荣心怀不满,暗中散布谣言,说柴荣“忘恩负义”“排挤老臣”。
消息传到柴荣耳中,他并未在意。他知道,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遭遇阻力是难免的。他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用政绩说话,终会得到大臣们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边境的战事也传来了新的消息。契丹先锋部队多次试探性进攻,都被赵匡胤率军击退。但契丹大军仍在边境集结,随时可能发动大规模进攻。南唐和后蜀也在暗中调兵遣将,蠢蠢欲动。
面对内忧外患,柴荣沉着应对。他一方面下令加强边境防御,派遣将领驻守险要之地;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内政改革,丝毫没有因为战事而放缓步伐。
“陛下,如今边境紧张,朝中人心浮动,不如暂缓考核制度,稳定人心再说?”范质忧心忡忡地劝谏道。
“不可!”柴荣坚定地说道,“正是因为边境紧张,我们才更要整顿内政,提升官员效率。只有内部稳定,才能凝聚力量,抵御外敌。考核制度不仅不能暂缓,还要严格执行!”
范质见柴荣态度坚决,只好不再劝说。他知道,柴荣一旦决定的事情,很难改变。
然而,柴荣的铁腕治吏,也引发了一些潜在的危机。被罢免的老臣中,有一人名叫王彦,曾是郭威的得力干将,在军中颇有威望。他被罢免后,心中怨恨,暗中联络了一些对柴荣不满的将领,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柴荣的统治。
王彦的阴谋,很快就被赵匡胤察觉。他立刻将此事禀报给柴荣。
柴荣闻言,脸色骤变。他没想到,自己的改革竟然引发了如此严重的后果。若不能及时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赵匡胤,”柴荣沉声道,“你立刻率领禁军,暗中监视王彦及其党羽的动向。一旦他们有任何异动,即刻抓捕,绝不姑息!”
“属下遵命!”赵匡胤领命而去。
柴荣看着赵匡胤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忧虑。内有叛乱隐患,外有强敌环伺,后周再次陷入了危机。他能否及时平定叛乱,化解危机?这一切,都充满了未知。而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确保后周的稳定。
就在这时,内侍匆匆走进大殿,禀报说:“陛下,契丹使者前来求和,声称愿意与后周罢兵休战,结为盟友。”
柴荣闻言,心中一动。他没想到,契丹竟然会突然求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阴谋?是真心求和,还是缓兵之计?柴荣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自己必须谨慎应对,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契丹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