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招标中心的会议厅里,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巨大的水晶吊灯将冷白的光洒在深红色的地毯上,映照着满室正装的专业人士。
评委席上,七位业内权威正襟危坐,面前堆着厚厚的方案文本。何世清坐在陈述席上,深呼吸试图平复剧烈的心跳。她能感觉到颈间那枚戈壁石贴着皮肤传来的凉意,像是一剂镇静剂。
下面请清源工作室进行方案陈述。主持人话音落下,全场目光聚焦在何世清身上。
她站起身时,目光不由自主地瞥向身旁的空座位。那里放着她的备用资料,还有她特意带来的一瓶苏打水——那是苏苗苗最喜欢的牌子。这个细微的动作被坐在斜后方的赵总尽收眼底,他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冷笑。
各位评委好,我是清源工作室的何世清。她的声音起初带着一丝颤抖,但很快稳定下来。当她开始讲解方案的核心理念时,整个人仿佛被注入了新的能量。 我们的设计,不仅仅是修复空间,更是修复记忆。她切换ppt,展示着一张张充满温度的照片:云岭村老人讲述故事时湿润的眼角,孩子们在改造后的广场上追逐的身影,古镇居民在保留的老戏台下看戏时满足的笑容。
随着讲解深入,何世清完全沉浸在方案的叙事中。她的语言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每个案例都讲得栩栩如生。当她讲到嗅觉记忆巷道的设计时,甚至能准确描述出不同季节巷道里应该弥漫的气味——春雨后的泥土香,夏夜栀子花的清甜,秋日炒栗子的焦香,冬日烤红薯的暖香。
这些气味,她的声音突然哽咽了一下,能瞬间唤醒最深层的记忆。就像......就像你推开家门,闻到妈妈正在炖汤的香味,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会消散。 评委席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赞赏。其他评委也交换着肯定的眼神。
在讲解技术方案时,何世清展现出惊人的专业素养。她不仅详细阐述了生态修复的技术参数,还创新性地提出了记忆可视化的概念——通过AR技术让消失的老手艺、老场景在特定空间重现。
我们不是在建造一个冰冷的项目,她的声音坚定而温暖,而是在编织一个能让三代人产生共鸣的情感场域。让老人找到回忆,让中年人找到根脉,让孩子找到传承。 整个陈述过程持续了四十五分钟。当她说完最后一句话,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几位评委甚至站起身鼓掌,这是今天所有陈述中从未有过的场面。
何世清站在原地,微微鞠躬。汗水已经浸湿了她的衬衫后背,但她的眼睛亮得惊人。就在主持人准备宣布进入评分环节时,她突然侧过身,对着旁边的空座位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声音清晰可闻: 苗苗,我们做到了!你看到了吗?大家都认可我们的方案了!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孙婷婷坐在后排,脸色瞬间惨白,双手死死抓住座椅扶手。陈阳和小张交换了一个惊恐的眼神。而赵总,则缓缓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拿出手机悄悄拍下了这一幕。
何世清却浑然不觉。她依然望着那个空座位,眼中闪着泪光和喜悦,仿佛真的看到了苏苗苗坐在那里,对着她微笑点头。那枚戈壁石在她颈间微微发烫,像是另一个灵魂的回应。
评委们面面相觑,有人皱眉,有人疑惑,还有人露出同情的神色。会场里响起窃窃私语声。
何世清终于回过神来,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她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但令人惊讶的是,她很快挺直了脊背,对着评委席深深鞠了一躬: 对不起,我失态了。但这个方案确实凝聚了我和我的搭档苏苗苗女士共同的心血。虽然她今天不能到场,但她的理念和精神始终与这个方案同在。 她的声音依然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真诚。
评分环节开始。尽管出现了那个意外插曲,但评委们给出的分数依然高得惊人。最终得分出现在大屏幕上时——98.7分,目前全场最高。
何世清站在台上,灯光打在她身上。那一刻,她既是一个成功的项目负责人,也是一个沉浸在幻梦中的可怜人。她的高光时刻,如此辉煌,又如此脆弱,像一个精致而易碎的琉璃盏,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心碎的光芒。
赵总在台下轻轻摩挲着手机里刚拍下的照片,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他知道,这可能是清源工作室最后的辉煌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