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文那句“递刀的人”,可能不仅仅指思想上的递刀,更指物质上的、利用合法身份和渠道,为破坏行动提供便利的“递刀者”!董浩的律所,可能就是一个关键的“递刀”枢纽!
“查!彻查正平律师事务所近五年所有与市政工程相关的法律顾问业务!重点核查他们经手过的项目合同、招投标文件、合规审查记录!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的项目!”陈默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急迫。
如果他的猜测成立,那么“烛龙”网络可能早已像病毒一样,通过法律、商业这些看似正常的渠道,渗透到了城市运行的某些毛细血管之中。他们之前挫败的两起爆炸,可能真的只是吸引注意力的“烟花”,而真正致命的风险,还隐藏在更深、更寻常的地方,如同休眠的火山,等待着“第二阶段”的启动指令。
联合指挥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调查的重点从意识形态领域,迅速扩展到商业、法律等更为复杂的现实层面。
陈默站在巨大的城市地图前,上面标注着正平律师事务所参与过法律顾问服务的所有市政项目地点。文化中心、几座桥梁的维护、一段地铁线路的配套工程、一个大型公园的改造……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每一个标记点,都可能潜藏着一颗不知何时会被引爆的“暗雷”。
“诗人”杜文在逃,“韩博士”身份不明,新的“递刀”网络若隐若现。“烛龙”的阴影,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庞大,更加无孔不入。
时间,似乎变得更加紧迫了。他们必须在“第二阶段”启动之前,找出所有这些“暗桩”,拔掉所有“递刀的手”。
这场“屠龙”之战,正在推向一个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凶险莫测的舞台。
城市地图上,被红圈标记的地点如同扩散的皮疹,每一个都对应着正平律师事务所曾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的市政项目。文化中心、跨江大桥b段、地铁三号线通风井改造、西山公园景观提升……这些项目看似平常,却因与董浩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烛龙”网络产生关联,而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
“查!优先级提到最高!”老李的声音在联合指挥部里炸响,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组成专项审计和工程核查小组,进驻所有相关项目业主单位和承建方!我要知道这些项目从招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材料采购、施工监理、隐蔽工程验收这些环节!掘地三尺,也要把可能存在的‘暗桩’给我挖出来!”
命令如山,整个城市的建设管理系统被迅速动员起来。审计人员、工程专家、侦查员混合编组,如同细密的篦子,开始梳理这些可能被“污染”的工程项目。压力层层传导,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被依次传唤,项目档案被成箱地调取、分析。
陈默坐镇指挥部,目光紧锁着大屏幕上不断更新的排查进度。他的直觉告诉他,周炳文那句“递刀的人”绝非空穴来风。董浩的律所,就像一条隐秘的血管,将“烛龙”的毒素,输送到城市机体的某些末梢。
首先传来异常信号的是地铁三号线通风井改造项目。审计小组发现,项目中使用的部分防火阀门和传感器,供应商是一家成立不到两年、资质存疑的小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控股方,经过层层穿透,最终指向了一个与董浩有远亲关系的自然人。进一步的现场检测发现,这批阀门和传感器的防火等级和响应灵敏度,均低于合同要求和国家安全标准!
“如果发生火灾,这些阀门可能无法有效隔离火势,传感器也可能延误报警……”工程专家的汇报让指挥部气氛一凝。
“更换!立刻全部更换!”老李对着电话吼道,“追查这家供应商的所有责任人!”
紧接着,西山公园景观提升项目也发现了问题。项目中使用的一种夜景照明灯带,其电路保护装置存在设计缺陷,在特定潮湿环境下有短路起火风险。而这种灯带的采购,正是在正平律师事务所提供的“合规供应商名录”中推荐的企业!
“这不是意外,这是蓄意埋设的安全隐患!”虞倩看着检测报告,声音发冷,“他们不是在每一个项目里都放炸弹,而是在关键的安全环节,埋下可能引发事故的‘劣质零件’!这些事故可能不会立刻发生,但一旦在特定条件(比如人流高峰期、恶劣天气)下被触发,后果同样不堪设想!”
排查越深入,发现的类似问题越多。虽然不是每个项目都有问题,但存在问题的项目,其隐患点都巧妙地设置在公共安全的薄弱环节,且都与正平律师事务所推荐或审核过的供应商、施工方案有关。
“烛龙”的策略阴险而高效。他们不再追求轰动性的爆炸,而是转向制造系统性、分散化的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如同散布在城市体内的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会因为一个偶然因素而被引爆,造成持续性的恐慌和对公共管理能力的信任危机。
“他们在测试我们的防御极限,也在消耗我们的社会资源。”陈默的声音低沉,“更可怕的是,这些隐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查到的,是他们愿意暴露出来,或者还没来得及完全掩盖的。那些更深、更隐蔽的‘暗桩’,可能还在沉睡。”
就在工程排查紧张进行的同时,对“前沿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深挖也有了进展。那个神秘的“韩博士”,虽然真实身份依旧成谜,但通过技术手段复原其部分通讯记录,发现他曾与一个境外Ip有过密集联系,而那个Ip,与之前资助周炳文参加研讨会的NGo高层高度重合。
“韩博士”很可能是“烛龙”网络在国内负责意识形态渗透和“脆弱灵魂”筛选、培养的总负责人。他与周炳文一个在明处策划暴力袭击吸引火力,一个在暗处进行思想腐蚀和社会基础破坏,分工明确,相辅相成。
而杜文(“诗人”)则可能介于两者之间,既是“韩博士”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周炳文行动的支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