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内部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一种无力感和隐约的恐慌在悄然蔓延。对手展现出的能力,已经不是在挑战法律的边界,而是在颠覆认知的基石。
张辰的办公桌上,烟灰缸又一次堆成了小山。他双眼赤红,盯着白板上那个被画了无数个圈的“时之沙”代号,以及旁边新添加的“瞬间消失”四个字。
“物理手段……恐怕无效。”他声音沙哑,像是在陈述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
陈默站在窗前,看着楼下院子里训练的身影,那些标准的战术动作,在能够操控时间的对手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回想起那个人影消失前打出的响指,那轻描淡写的动作,却蕴含着令时空扭曲的力量。
“他并非无敌。”陈默转过身,眼神恢复了惯有的冷静,甚至比平时更加锐利,“他需要筛选目标,需要通过特定的地点(红星影剧院侧巷)进行某种‘仪式’或‘交易’,他需要借助车辆运输设备或人员,他会在网络上留下痕迹。他依然在这个时空框架内活动,只是他掌握了一把我们无法理解的‘钥匙’。”
“钥匙……”张辰咀嚼着这个词。
“时间。”陈默走到白板前,指着“逆行子弹”和“生理时间停滞”,“他所有的能力,都围绕着‘时间’展开。我们要抓住他,不能再用常规的‘空间’追踪思维,必须尝试理解他的‘时间’逻辑。”
“怎么理解?”林峰忍不住问,脸上还带着昨晚震惊后的余悸。
“从他留下的‘规则’入手。”陈默的目光扫过“时间债务”、“沙漏”、“收割”、“抵押明天”这些关键词,“他自诩为‘时间债主’,他在执行一套自洽的、 albeit扭曲的‘规则’。找到这套规则的漏洞,或者他必须遵循的‘限制’,就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就在这时,技侦部门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扩大了对“时之沙”网络踪迹的搜索,采用了一种基于行为模式预测的算法,终于在一个极其隐秘的、需要特殊邀请码才能进入的暗网角落里,捕捉到了这个Id的微弱活动信号。
这个暗网角落的主题,赫然便是——“时序契约”。
点开之后,里面的内容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脊背发凉。
界面设计得像一个古老的羊皮卷轴,背景是流动的沙漏图案。上面用优雅而冰冷的字体,罗列着所谓的“时序契约”条款。
条款声称,契约者可以向“时之沙”借取“时间资源”,用于扭转过去的某个遗憾、预知短暂的未来、或者在当下获得超出常人的“效率”与“幸运”。借贷额度不等,利息以“生命时间”计算。
而最核心的条款,是关于“清偿”。
契约一旦成立,借方未来的某一段特定时间(通常是24小时)将被自动抵押。当“沙漏计时”归零时,“时之沙”将行使“收割权”,收回被抵押的时间。而收回的方式……描述隐晦,但提到了“因果逆溯”、“时间线收束”等令人费解的词语,并附有一个小小的、动态的子弹倒飞回枪膛的符号!
“这就是他的‘规则’!”陈默指着屏幕上那个倒飞的子弹符号,呼吸有些急促,“他通过这份‘契约’,建立了一种基于时间的‘债务关系’。‘收割’就是行使债权,而‘逆行子弹’和‘时间停滞’,就是这种债权行使在物理世界的表现形式!”
“这太疯狂了……”林峰看着那如同中世纪魔鬼契约般的条款,感到一阵荒谬和寒意。
“但逻辑是自洽的。”张辰沉声道,他强迫自己从情绪中抽离,用刑警的逻辑去分析,“他提供‘服务’(借贷时间),设定‘代价’(抵押未来),规定‘执行方式’(收割与逆溯)。他在按照自己设定的规则‘游戏’。”
“找到这个暗网服务器的物理位置!”陈默立刻下令。
“已经在尝试,但对方的技术层级很高,服务器可能不在国内,甚至可能采用了分布式存储,追踪难度极大。”技侦人员回答。
“继续尝试!同时,分析所有可能与这个‘时序契约’有关的网络请求和交易记录,寻找模式,寻找其他潜在的受害者或……申请者!”
陈默知道,面对这样的对手,强攻和抓捕希望渺茫。唯一的突破口,就是融入他的“规则”,在他下一次“交易”或“收割”时,抓住他的尾巴。
接下来的两天,专案组像是在与一个看不见的幽灵赛跑。
一方面,技术部门全力追踪“时序契约”暗网,试图定位并阻止可能的新的“借贷”发生。另一方面,外勤人员加紧了对已知受害者社会关系的深度摸排,希望能找到他们与“时之沙”产生交集的共同诱因。
虞倩也调整了研究方向。她不再局限于尸体本身,而是开始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时间感知、生物钟、乃至量子物理和时空理论的前沿文献,试图从科学层面找到那种“局部时间逆流”现象的理论可能性——哪怕只是万分之一的可能。
她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和图书馆,眼睛因为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但眼神却越来越亮。她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未知领域的边缘,脚下是深不见底的黑暗,但黑暗中似乎又闪烁着某种颠覆性的、令人战栗的微光。
陈默则将自己沉浸在所有与“时之沙”相关的线索里,试图为这个幽灵般的对手进行“心理画像”。
一个极度理性、追求秩序、甚至可能带有某种偏执仪式感的人。他自认为在维护某种“时间公平”?或者只是在享受扮演“神”的角色?他选择的目标并非随机,而是有着特定的心理脆弱点——对过去后悔,对未来焦虑,对现状不满。
他可能有着极高的智商,精通网络技术、物理(至少是某种未被公开的物理应用)、甚至心理学。他可能独来独往,也可能是一个组织的代言人。但那个沙漏符号,代表着他最核心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