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时光,在邺城的寒秋中悄然流逝。曹操渐渐从长子离世的巨大悲痛中走了出来,只是那份丧子之痛,如同刻在骨头上的印记,每逢夜深人静,依旧会隐隐作痛。然而,身为曹家的掌舵人,他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悲伤之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世子之位的确定。
这些年来,曹操南征北战,平定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曹家的基业日渐稳固,称帝之心早已昭然若揭。只是他年近花甲,身体早已大不如前,近半年来更是时常感到头晕目眩,精力也远不如往昔。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确定世子人选,稳定朝局,否则等到他百年之后,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继承权,必然会自相残杀,而手下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和野心勃勃的大臣,也定会趁机生事,到那时,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很可能会毁于一旦。
这夜,三更已过,勤政殿的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曹操坐在案前,面前摊着一张素笺,笺纸上用毛笔写着三个名字:曹冲、曹丕、曹植。这是他心中认定的,如今最有能力继承世子之位的三个儿子。
曹丕作为次子,在曹昂离世后,便是名义上的长子。他跟随曹操征战多年,颇有军功,性格沉稳,处事老练,朝中也有不少大臣支持他,按理说,是世子之位的不二人选。可曹操对曹丕始终有着一丝不满,他觉得曹丕过于隐忍,甚至有些阴鸷,缺少一份君主应有的豁达与气度,尤其是在曹昂离世这件事上,曹丕虽然表现得悲痛,却总让曹操觉得那份悲痛之中,夹杂着几分虚伪。
曹植,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所作诗词流传甚广,深得曹操的赏识。曹操一直觉得,曹植身上有着他年轻时的浪漫与豪情,可这份浪漫与豪情,在政治上却成了致命的缺陷。曹植性格洒脱,不拘小节,时常饮酒误事,缺乏政治手腕和应变能力,让他继承大业,曹操始终放心不下。
而曹冲,虽然年纪最小,如今才不过十三岁,却让曹操有着别样的期待。曹冲自幼聪慧过人,“曹冲称象”的故事早已传遍天下,不仅如此,他还心地善良,仁厚宽和,颇有君子之风。平日里,曹冲对待兄长恭敬有礼,对待弟妹关爱有加,对待下人也宽厚仁慈,府中上下,无人不称赞他的品性。曹操一直觉得,曹冲既有聪慧的头脑,又有仁厚的品性,若是加以培养,或许成为一代明君。
曹操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笺纸上“曹冲”的名字,指尖的力道不大,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郑重。烛光跳跃,映照着他深邃的眼眸,里面满是犹豫与考量。立世子之事,关乎根本,容不得半分马虎,他必须慎重再慎重。
“丞相,夜深了”,一个苍老而恭敬的声音在一旁响起。
曹操抬起头,只见伺候他多年的老太监李振正端着一盏热茶,小心翼翼地走到案前,将茶杯轻轻放在他手边。李振是曹操身边的老人了,自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时便跟在身边,如今已有三十余年。他深知曹操的脾气,平日里沉默寡言,谨小慎微,也正因如此,才深得曹操的信任。
曹操伸手端起茶杯,温热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疲惫。他并未察觉,李振在放下茶杯的瞬间,目光飞快地扫了一眼案上的素笺,将那三个名字记在心中,随即迅速收回目光,低下头,依旧是那副恭敬谦卑的模样。
曹操向来痛恨宦官专权,当年黄巾之乱后,宦官干政的弊端更是让他深恶痛绝,因此他身边的太监,大多是目不识丁的粗人,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干预朝政。李忠便是其中之一,曹操一直以为他不识字,因此也并未将案上的素笺收起,丝毫没有察觉到,刚才那一瞬间,李忠已经将他心中的世子人选看在了眼里。
“嗯,是不早了”,曹操放下茶杯,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身上的疲惫感愈发强烈,“走,去环夫人那”
环夫人是曹冲的生母,深得曹操的宠爱。这些日子,曹操时常会去环夫人的宫殿坐坐,一方面是为了探望曹冲,另一方面,也是想多观察观察这个年幼却聪慧的儿子。
李振应了一声,连忙上前为曹操披上一件厚厚的披风,随后恭敬地跟在曹操身后,点亮一盏灯笼,照亮了通往环夫人宫殿的路。夜色深沉,府中的灯笼大多已经熄灭,只有少数几盏还在风中摇曳,长长的走廊里,只有两人的脚步声和灯笼晃动的光影,显得格外静谧。
片刻后,曹操一行人来到了环夫人的宫殿外。宫殿内的灯火依旧亮着,显然环夫人还未歇息。守门的侍女见曹操到来,连忙恭敬地行礼,随后快步进去通报。
不多时,环夫人便带着曹冲、曹据、曹宇三个儿子迎了出来。环夫人身着一袭素雅的衣裙,发髻上只插着一支简单的玉簪,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见到曹操,连忙屈膝行礼:“臣妾参见丞相”
曹冲、曹据、曹宇三兄弟也一同跪倒在地,齐声说道:“孩儿参见父亲。”
曹操摆了摆手,声音温和:“都起来吧,夜深了,不必多礼”
众人起身,簇拥着曹操走进殿内。殿内的陈设简洁而雅致,暖炉里燃着上好的银丝炭,散发着温暖的热气,驱散了夜间的寒意。侍女们奉上热茶和点心,便识趣地退了下去,殿内只剩下曹操、环夫人和三个孩子。
曹操坐在主位上,目光落在曹冲身上。短短半月未见,曹冲似乎又长高了一些,一身淡蓝色的锦袍衬得他愈发眉清目秀,只是脸上依旧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悲伤,想来是还未从曹昂离世的悲痛中完全走出来。
“冲儿,最近在干什么?”曹操开口问道,声音比在书房时柔和了许多。
曹冲闻言,连忙站起身,对着曹操躬身行礼,脸上露出悲伤之色,语气诚恳地说道:“父亲,最近儿子在给大哥写诔辞”
提到曹昂,曹冲的眼眶微微泛红。他自幼便深受曹昂的疼爱,小时候每次犯错,都是曹昂替他求情;每次遇到难题,也都是曹昂耐心教导。在他心中,曹昂不仅是兄长,更像是一位温柔的长辈。如今曹昂骤然离世,让他悲痛不已,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兄长的思念与敬意。
曹冲抬起头,望着曹操,眼中满是真挚的情感:“大哥待我恩重如山,如今他不幸离世,儿子心中悲痛万分,却做不了什么实事,这诔辞,是我现在唯一能为大哥做的事了”
曹操听着曹冲的话,心中又涌起一阵悲凉。他想起曹昂生前的种种好,想起他为了保护自己而战死沙场的场景,眼眶也不由得湿润了。他点了点头,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拿来给我看看”
“是”,曹冲应了一声,连忙转身,让身旁的侍从去书房取写好的诔辞。
片刻后,侍从捧着一卷素绢走了进来,恭敬地递给曹冲。曹冲接过素绢,小心翼翼地展开,双手捧着,递到曹操面前。
曹操接过诔辞,缓缓展开。只见素绢上的字迹工整清秀,笔锋之间却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他逐字逐句地看了起来,诔辞的开篇便追忆了曹昂的生平,从幼年聪慧到少年从军,再到沙场殒命,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深情。文中既赞美了曹昂的勇武与仁厚,也表达了对曹昂早逝的惋惜与悲痛,言辞诚恳,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看着看着,曹操的眼眶愈发湿润。他能感受到,这篇诔辞中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曹冲对曹昂的思念与敬意,这份真挚的情感,是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无法替代的。在这个人心叵测、利益至上的时代,尤其是在皇室宗亲之中,手足相残、尔虞我诈早已是常态,而曹冲却能如此重情重义,这份品性,让曹操深感欣慰,也让他心中的天平,不由自主地向曹冲倾斜。
曹操放下诔辞,目光落在曹冲身上,眼中满是赞赏与期许。他站起身,走上前,伸手将曹冲拉到自己身旁坐下,伸出粗糙的手掌,轻轻抚摸着曹冲的头发。
“好,冲儿,写得好”,曹操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却异常坚定,“你大哥在天之灵,看到你这份心意,定会很欣慰的”
曹冲感受到父亲手掌的温度,心中一阵温暖,却也有些受宠若惊,他连忙说道:“能让大哥欣慰,儿子就知足了”
曹操看着曹冲谦逊的模样,心中愈发满意。他沉吟片刻,像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郑重地说道:“冲儿,日后你就跟着郭军师学习,要好好学,明白吗?”
郭军师便是郭嘉,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之一,足智多谋,深谋远虑,被曹操誉为“奇佐”。让曹冲跟随郭嘉学习,无疑是向所有人表明,他有意培养曹冲为继承人。
曹冲闻言,心中一惊,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他万万没有想到,父亲竟然会让自己跟随郭军师学习,这意味着什么,他心中清楚。他连忙站起身,对着曹操深深一揖,语气坚定地说道:“是,孩儿定不负父亲所望,定会好好跟随郭军师学习,将来为父亲分忧,为曹家效力”
曹操看着曹冲坚定的眼神,满意地点了点头。他拍了拍曹冲的肩膀,心中暗暗思忖:冲儿聪慧仁厚,又重情重义,只要有郭嘉辅佐,加以悉心培养,假以时日,定能扛起曹家的大旗,守住这份基业。
环夫人站在一旁,听到曹操的话,脸上露出惊喜之色,却又不敢表现得太过明显,只是连忙对着曹操行礼:“臣妾多谢丞相厚爱,冲儿定不会辜负丞相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