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内凝露与通风破霉
清晨的阳光透过棚膜,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
林薇刚掀开大棚门帘,就被一股湿热气裹住——棚内温度升得快,外面冷,膜上凝满了水珠,顺着竿子往下滴,连幼苗的叶子上都挂着水,有的叶尖还沾了层淡淡的霉点。
“这咋回事?叶子咋发灰了?”刘婶捧着个喷壶跑过来,声音里带着慌劲。
她早上来给苗浇水,一眼就瞅见叶尖的霉点,生怕苗再出岔子。
林薇蹲下来,指尖碰了碰带霉的叶子,心里一紧——是高湿导致的霜霉病初期昨天移栽后没及时通风,膜内水汽排不出去,才闷出了问题。
她正想对策,脑海里的系统机械音就响了:【检测到棚内高湿引发霜霉病风险,建议“增设侧通风口+草木灰吸湿”,侧通风口距地面60cm开设,可使棚内湿度降低30%,草木灰撒于行间,吸湿同时补充钾肥。】
“别慌!能治!”林薇立刻起身,对着外面喊,“李二哥,你家有锯子没?帮着在棚两侧锯几个通风口!张大爷,麻烦您带几个后生去搬草木灰,撒在苗行间!”
“哎!这就来!”李二哥的声音从棚外传来,没一会儿就扛着锯子跑进来,他盯着棚柱琢磨:“通风口开多大?俺看开三十厘米见方的,既能通风又不跑太多热气。”
“正好!”林薇点头,“再用竹篾编个框子挡着口,别让冷风直吹苗。”
张大爷这时也带着后生们扛着草木灰来了,袋子一打开,干燥的草木灰带着烟火气,撒在湿润的土里,瞬间吸走了表面的潮气。
王翠花不知啥时候也来了,手里还攥着个旧笸箩,蹲下来就帮着撒灰:“俺昨儿听张大爷说,草木灰能防病害,俺家柴房还有不少,等会儿再搬来两袋!”
她撒灰的动作很细,顺着苗行间走,一点不碰苗叶,比之前藏竹竿时认真多了。
陆衍这时扛着个木盒子过来,里面装着个自制的湿度计——是他用墨水瓶、吸管和酒精做的,昨晚林薇提过一句“想测湿度”,他就琢磨着做了一个。
“林薇,你看这个能用不?”他把盒子递过来,耳朵有点红,“要是不准,俺再改改。”
林薇接过湿度计,放在棚角,吸管里的酒精柱慢慢上升,显示湿度从85%降到了60%。
“能用!特别准!”她抬头笑,阳光落在她脸上,陆衍看得愣了愣,赶紧移开视线,蹲下来帮着李二哥编竹篾框。
正当大伙忙得热火朝天,赵文山又晃了过来,站在棚门口皱着眉:“你们这是瞎折腾啥?开这么多口,热气都跑了,苗冻坏了咋办?还有这草木灰,撒得满地都是,污了苗根咋整?”
李二哥手里的锯子停都没停,粗声怼回去:“赵老师,你懂啥?林丫头说这能防病害,昨儿没通风都闷出霉了,再不管苗才真要坏!”
张大爷也跟着说:“俺年轻时在菜园,高湿就得通风,草木灰还是好肥,你别在这瞎指挥。”
赵文山还想辩解,却看见林薇递过来的湿度计:“赵老师您看,现在湿度60%,正好适合苗生长,要是不通风,湿度再高,霜霉病扩散,您负责?
他看着吸管里的酒精柱,又瞅了瞅苗行间干爽的土,没话说了,只好悻悻地走了,走之前还偷偷瞟了眼长势精神的幼苗,脸色更沉了。
傍晚收工时,棚内的湿度已经降到了55%,带霉的叶子也恢复了翠绿。
林薇看着一排排精神的幼苗,心里踏实了不少。系统面板这时弹出提示:【高湿问题解决,霜霉病风险消除,奖励“藤蔓牵引竹篾”(提前备好,供后续爬藤用),解锁“藤蔓管理”支线任务(苗高30cm时搭建牵引架)。】
陆衍递过来一个热乎乎的菜窝窝,是他娘蒸的,里面还夹了点咸菜:“快吃点,忙活一天了。
这通风口开得好,明天俺再过来看看温度,别让风大了冻着苗。”
林薇接过窝窝,咬了一口,咸香的味道裹着暖意。她望着棚外渐暗的天色,风从通风口吹进来,带着草木灰的清香,幼苗的叶子轻轻晃动,像是在点头。
王翠花扛着最后一袋草木灰走过,笑着说:“林丫头,明儿俺还来撒灰,等苗爬藤了,俺再帮着绑竹竿!”
林薇点头笑,心里清楚,这大棚就像个小家庭,有争执,有协作,有慢慢变好的人心。
只要大伙齐心,不管是高湿还是病害,都能扛过去,冬天里的黄瓜,也一定会挂满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