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晨光刚漫过北坡的鸡棚,林薇就拎着半袋碎米往坡上走。
竹编的鸡笼门一拉开,黄绒绒的小鸡苗却没像往常那样扑过来,反倒有两只缩在角落,脑袋耷拉着,连啄米的力气都没有。
“怎么回事?”她蹲下来,指尖轻轻碰了碰小鸡的背,体温有点凉——昨晚下了场小雨,怕是棚里潮了,小鸡受了寒。
陆衍扛着锄头过来时,正看见林薇皱着眉翻笔记本。
“咋了?”他放下锄头,蹲在她身边,目光落在蔫蔫的小鸡身上,声音瞬间放柔,“是不是着凉了?”林薇点点头,翻到“有机饲料配方”那页,指尖划过“添加艾草粉驱寒”的字样:“系统……哦,之前记的配方里有艾草,咱们去坡上采点,拌在饲料里试试。”
两人拿着竹篮去采艾草,晨露打湿了裤脚。
陆衍走在前面,特意拨开带刺的灌木,回头喊:“慢点,这边有石头。”
林薇跟在后面,看着他挺直的腰背,心里暖烘烘的——以前他腰不好,走山路都得扶着她,现在却能稳稳地护着她,这“医疗奇迹”背后,是两人彼此的牵挂。
采完艾草,林薇在灶房里把艾草晒干、碾碎,拌进碎米和玉米粉里。陆衍帮着烧火,时不时探头看:“要不要加点红糖?以前队里的老母鸡抱窝,喂点红糖就精神。”“你倒懂行。”林薇笑着加了勺红糖,“等会儿喂给小鸡,看看管用不。”
刚把饲料端到鸡棚,强子就背着竹筐跑来了:“林姐!衍哥!我娘让我来帮着喂鸡!”他看见蔫蔫的小鸡,急得直跺脚,“这可咋整?会不会死啊?”
林薇把拌好的饲料撒进去,安抚道:“别慌,加了艾草和红糖,过会儿就精神了。”果然,没过半个时辰,小鸡就开始啄食,那两只蔫的也慢慢抬起了头,强子这才松了口气,蹲在棚边数小鸡:“一、二、三……二十只都在!”
王翠花随后也来了,手里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刚烙的玉米饼:“听说小鸡有点蔫,我烙了点饼,你们垫垫肚子。”
她凑到鸡棚边,看着小鸡啄食,忍不住说:“还是林丫头有办法,换了我,早就慌了。”林薇接过玉米饼,递了块给她:“您也吃,多亏您之前提醒鸡棚防潮,不然小鸡还得遭罪。”
正说着,二队的张叔扛着个坏了的犁过来:“衍小子,林丫头,能帮我修修这犁不?下午要去翻地,急着用。”
陆衍立刻放下饼,接过犁:“没问题,您先坐会儿,半个时辰就好。”
他拎着犁去农具维修点,林薇跟着帮忙递工具——陆衍修犁时,她就蹲在旁边记台账,哪个村民修了什么、用了多少零件,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偶尔还会提醒:“这里的螺丝得拧紧点,不然翻地时容易松。”
中午吃饭时,陆衍突然说:“咱们的鸡蛋快能收了,总自己吃也浪费,要不要去镇上问问,有没有供销社愿意收?”林薇眼睛亮了:“我正想这事!昨天系统……昨天我琢磨着,镇上的‘便民商店’说不定要,他们总缺新鲜鸡蛋。”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下午就去镇上。
下午的阳光有点烈,陆衍骑着二八大杠,后座载着林薇,车把上挂着个竹篮,里面装着二十个刚收的鸡蛋(前几天试收的,留着当样品)。
到了镇上的便民商店,店主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接过鸡蛋看了看:“这鸡蛋挺新鲜,多少钱一个?”
“八分一个,要是长期收,我们还能送上门。”
林薇笑着说,“我们村的鸡是散养的,吃的是玉米和艾草,蛋黄比普通鸡蛋黄,您可以试试。”
店主敲开一个鸡蛋,果然蛋黄饱满,当即拍板:“行!以后每天给我送五十个,我按八分收!”
签好口头协议,两人往回走时,陆衍突然拐进了供销社,买了块蓝布:“给你做条新裤子,上次你说旧裤子蹲在鸡棚喂鸡不方便。”
林薇接过布,心里甜丝丝的:“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蓝布?”“上次你路过供销社,盯着蓝布看了好一会儿。”陆衍挠挠头,耳根有点红。
夕阳西下时,自行车驶进村里。
路过果园,两人停下来,林薇掏出系统刚给的“果园绿肥配方”:“下次咱们用豆科植物做绿肥,比买的化肥还好用,还省钱。”
陆衍点头,伸手揽住她的腰:“都听你的,你说种啥就种啥,你说卖啥就卖啥。”
晚风拂过,带着果园的清香和鸡蛋的余温。
林薇靠在陆衍肩上,看着远处的炊烟,心里满是踏实——从修猪圈到搭鸡棚,从治腰伤到拓销路,他们没有父母帮衬,却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林薇在心里盘算着:现在鸡养上了,果树也种上了,春播种种完了。水渠引下来了。挖鱼塘养上鱼,猪养上几只。
给乡亲们打个样。大家就知道怎么发展自己的耕种养殖的方法。等大家都挣到钱了,有鱼有肉的过生活了。
再带领大家一起办加工厂。那时候,政策更加的好的时候,就是我和陆衍的好机会。日子肯定是会越过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