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声音低,赵大钢没听清他说了什么,只是感叹了温云清行李的周全后就抛到脑后,温云清看着赵大钢认真说:“大钢哥可以和我一起盖。”
赵大钢却连连摆手,笑道:“不要!我火力壮,夜里像火炉!你年纪小,照顾好自家就好!”
两人又合力从角落里翻出两个相对完好的旧木箱,擦去灰尘,用来装各自的私人物品,算是有了点个人空间。
刚整理得差不多,屋外就传来红英的喊声:“新来的同志,开饭了!到厨房这边来!”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的从自己的箱子里拿东西。
赵大钢从自己网兜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他从家里带来的几块酱豆干。温云清则打开一个网兜,拿出一小包用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腊肉片。
他们走进正房中间的堂屋。
堂屋里点着一盏煤油灯,光线昏黄。
一张大长条桌旁已经坐满了人,老知青们都到了。桌上摆着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高粱米粥,一盆炖得稀烂的土豆块,还有一小碟黑乎乎的咸菜疙瘩。
看到温云清和赵大钢手里拿着东西进来,老知青们紧绷的脸色明显缓和了许多。这时,陈梅和另一个女知青李秀兰也从西屋过来了,陈梅手里还拿着一个小罐子——显然是她们带来的腌咸菜。
“快坐快坐!”王卫东招呼着。温云清三人把带来的酱豆干、腊肉片和咸菜放在桌上。
陈梅带的咸菜是南方口味的萝卜干,带着点甜辣味,老知青们一闻,眼睛都亮了些。张红英热情地拿过空碗给他们盛粥:“快吃吧,走了那么远路,都饿坏了。”
王卫东也招呼:“别客气,添点你们带来的,正好下饭。”那几样东西在寡淡的饭菜衬托下,立刻成了抢手货。
饭桌上,大家一边呼噜呼噜地喝着粥,一边在王卫东的组织下相互介绍。
老知青有五人:点长王卫东,26岁,黑省本省人、张援朝25岁,比较沉稳,京市人、张强22岁,这个人温云清有印象,爱抱怨,津市人、张红英21岁,热情,鲁省人、吴桂花23岁,话少,晋省人。
新知青除了温云清他们三个,还有堂兄弟孙志强20岁、孙志刚19岁,吉省人,刘文斌和孙卫东都是沪市来的,以及李秀兰17岁,看起来有些怯生生的,冀省人。
王卫东介绍了知青点的规矩:轮流做饭、打扫卫生、自留地分工、工分结算等等。他特意对温云清说:“小温年纪最小,重活累活不用你,以后就负责帮厨、打扫院子、看着点自留地里的菜别被鸡啄了这些轻省活。”
大家也没什么意见。
说起在这里的生活,老知青们纷纷感慨:“这地方,冬天嘎嘎冷,风像刀子,南方来的同志可得遭点罪了。”
“夏天倒还行,就是蚊子多,还有小咬,咬人贼厉害。”
“吃的嘛,粗粮管够,细粮金贵,肉?那得看运气和本事了。”
听说温云清三人是南边来的,老知青们更惊讶了,七嘴八舌地叮嘱他们注意保暖防冻疮。
饭后,众人各自散去休息,今天也用不上他们,但后面就不一样了。
狭小的土坯房里,巨大的土炕冰冷坚硬,这个时候还不烧炕。
但铺上了厚实的羊毛毡和羊皮褥子,裹着八斤重的棉被,温云清只觉得舒坦。赵大钢果然如他所说,像个火炉,很快鼾声就响了起来。
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知青们就被哨声唤醒,准备去大队部报到。
路上,陈梅凑近温云清和赵大钢,压低声音快速说着她昨晚从红英那里打听到的消息:
“村里支书姓李,就是昨天接我们的李队长他大哥,人挺正派,但说一不二。队长就是李队长,管生产。会计姓王,精得很。对了,还有几户要注意,村西头的‘刘老赖’,爱占小便宜;村东的‘马寡妇’,嘴碎事儿多;还有…记分员是支书的小舅子,别得罪他…”
到了大队部,李队长和会计已经在等着了。
眼神在新知青身上打量,微微皱眉,像是在评估他们的能力。
这年头,知青下乡不一定是件好事,有的是来裹乱的。
眼神扫到温云清的时候,两人对视了眼,温云清注意到了。啊,大概是之前的事情传到了这两位的耳朵里。
登记后,李队长开始分配任务:大部分男知青跟着壮劳力去翻地、送粪;女知青和年纪稍小的去间苗、除草。
轮到温云清时,李队长看了看他单薄的身板:“你…跟着半大孩子们去后山坡拾掇拾掇,捡捡柴火,认认野菜啥的吧,轻省点。”
知青中有人发出了闷笑,温云清听到了,余光看去,可不是那个显眼包嘛。
“好了,跟着来,领你们的口粮。口粮没得选,也不能选,这是大队免费给你们的,之后的份额要靠你们自己劳动才有。”
去仓库领口粮时,刘文斌和孙卫东看着那一袋沉甸甸的高粱面和玉米碴子直皱眉。
刘文斌试着搬了一下,脸都憋红了也没搬动多少。他看向旁边同样领了自己那份的温云清,还想开口问要不要帮忙搭把手,却见温云清单手就拎起了他那份不算轻的口粮袋,轻轻松松地甩到了肩上,动作流畅得仿佛那袋子里装的是棉花。
“呃…温云清,你…你行吗?要不…”刘文斌问。
“谢谢,不用。”温云清朝他点点头,语气平静,“我自己可以。”
说完便扛着袋子,步履轻松地走了出去,留下刘文斌和孙卫东在原地面面相觑,孙卫东低声嘟囔了一句:“这小子…力气还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