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丰邑后,扶苏的心境已与出咸阳时大不相同。那偶然听闻的几个名字,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几颗石子,涟漪虽暂未扩大,却让他看到了水下潜藏的暗流与礁石。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察民生百态,而是开始有意识地探寻、评估那些在原本历史轨迹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
他的第一站,选择了沛县。并非直接去找刘邦,而是将目标锁定在了 萧何 身上。根据零碎的信息和未来的认知,萧何此时应是沛县功曹,掌管文书、狱讼,乃一县之干吏,且素有名声,被称为“办事公允,精于律法算学”。这样的人,若能为其所用,无论是对于理清地方政务,还是未来推行新政,都将是极大的助力。
扶苏没有惊动沛县官府,而是通过黑冰台的渠道,查清了萧何的日常行踪与喜好。得知萧何公务之余,常去县城一家较为清静的书简店翻阅律令条文。
这一日午后,扶苏扮作游学士子,独自一人(护卫在远处警戒)走进了那家书简店。店内光线偏暗,竹简的墨香与陈旧气息混合在一起。果然,在一排律法相关的竹简前,站着一位年约三旬、面容清癯、目光沉静的男子,正凝神翻阅着一卷秦律,手指偶尔在竹简上轻轻划过,似在推敲。
扶苏不动声色地走到他身旁,也随手拿起一卷律法,假装阅读,实则用眼角余光观察。只见萧何眉头微蹙,似乎对律条中某处表述有所疑虑,低声自语:“此条关于田宅诉讼,时限规定过于严苛,若遇灾年或路途遥远之民,岂非天然失理?”
扶苏心中一动,此人果然并非只会照本宣科的庸吏,而是有自己的思考。他趁机搭话,用略带疑惑的语气道:“这位先生所言极是。律法之本,在于定分止争,若因时限而致民冤屈,岂非背离初衷?”
萧何闻声抬头,见扶苏气度不凡,谈吐亦有见地,便拱手道:“在下萧何,沛县一小吏。适才妄议律法,让兄台见笑了。”
“萧功曹过谦了。”扶苏微微一笑,还礼道,“在下苏复,自咸阳游学至此。适才听功曹之言,深有同感。律法固需严谨,亦需兼顾情理。不知功曹以为,当今天下大势,除律法之外,还有何亟待完善之处?”
扶苏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更广阔的层面。萧何起初有些谨慎,但见“苏复”言辞恳切,见识不俗,便也渐渐放开,谈及了赋税征收中的弊端、地方胥吏的贪腐、以及信息传递的迟缓对政令执行的影响。他所言皆切中时弊,且往往能提出一些切实的改进想法,虽限于眼界,未能如扶苏般高瞻远瞩,但其务实与干练,已让扶苏心中赞叹。
“苏兄见识广博,所言‘格物致知’,以实学强国之道,令萧何茅塞顿开。”一番长谈后,萧何对扶苏已然颇为佩服,“只是此道推行,非一日之功,需上下同心,更需……稳定的时局与强有力的支撑。”
萧何最后这句话,隐约透露出他对当前某些潜在动荡的担忧,也显示了他审慎的性格。
扶苏心中了然,知道招揽此人不能操之过急。他并未暴露身份,只是与萧何约定,日后若有机会,再行讨教,并留下了一个咸阳的联络方式(由黑冰台掌控),言明若萧何有经世济民之良策,或遇到难处,可凭此信物联系。
离开书简店,扶苏对萧何的评价更高了几分。“此人有宰相之才,稳重务实,若能引其认同‘格物’之道,将来必是治国栋梁。”他决定将萧何列为重点观察和争取对象,待时机成熟,再行征召。
在沛县短暂停留,确认刘邦目前尚不足为虑,且与萧何、曹参等人虽关系密切,但并未有明显不轨之举后,扶苏决定继续东行。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下相(今江苏宿迁)。因为那里是 项羽 的故乡!与尚在底层挣扎的刘邦不同,项羽出身楚国贵族项氏,其祖项燕为楚国名将,抗秦而死,家族与秦有血海深仇。这样的潜在威胁,更加直接和危险。
然而,当扶苏一行人抵达下相时,却得知项梁、项羽叔侄早已离开故乡,据说前往吴中(今苏州一带)避难,并在那里结交豪杰,暗中积蓄力量。
“还是晚了一步……”扶苏心中凛然。项羽的破坏力,他在梦魇中看得清清楚楚。此人性情刚烈,勇力绝伦,且对秦仇恨刻骨,几乎不存在收服的可能。对于他,扶苏心中的策略只有一个——必杀!但前提是,必须找到合适的机会,不能引发原楚地的大规模动荡。
他立刻通过黑冰台的秘密渠道,向嬴政密奏,详陈项氏叔侄的潜在威胁,建议加强对其监控,并寻机铲除。
离开下相,扶苏心情有些沉重。项羽的提前离开,说明历史的惯性依然强大,暗处的敌人从未停止活动。
数日后,他们途经彭城(今徐州)。
在彭城街头,扶苏偶然看到一群市井少年围着一个落魄的年轻人哄笑。那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衣衫褴褛,身材却颇为高大,只是面色饥黄,眼神有些空洞,腰间挂着一柄破旧的剑。
“韩信,你又来蹭饭吃啊?”
“还整天抱着把破剑,以为自己是将军吗?”
“连饭都吃不饱的‘淮阴漂母’,还敢说自己熟读兵书?”
嘲笑声不绝于耳。那名叫韩信的年轻人,只是默默忍受,偶尔抬头看向那些少年,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不甘与倔强。
韩信!
又一个重磅名字!扶苏瞳孔微缩。这就是那个未来“战必胜,攻必取”,被誉为“兵仙”的军事奇才?此刻竟落魄到如此地步!
看着韩信在嘲笑中黯然离开的背影,扶苏心念电转。此时的韩信,与刘邦、项羽都尚无交集,正是收编的绝佳时机!他虽有傲气,但更渴望机遇和认可。若能在他最落魄时施以援手,给予其施展才华的舞台,或许能将其牢牢绑定在大秦的战车上!
“跟上他。”扶苏对身旁的护卫低声吩咐。
他们尾随韩信,来到城外一条小河边。只见韩信坐在河岸,望着潺潺流水,怔怔出神,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甘。
扶苏整理了一下衣冠,缓步走了过去。
“这位壮士,可是遇到了难处?”扶苏语气平和,在他身边坐下。
韩信警惕地看了扶苏一眼,见他衣着虽不华丽却气质不凡,不似寻常嘲弄之人,便闷声道:“无事。”
扶苏也不在意,自顾自地说道:“我看壮士身形挺拔,似有武艺在身,眼神清明,亦非愚钝之辈。何以困顿至此?”
或许是扶苏的态度真诚,或许是韩信压抑太久需要倾诉,他叹了口气,简单说了自己的遭遇:家道中落,无以为生,空有抱负却无人赏识,甚至被市井无赖羞辱。
“胸怀韬略,却无施展之地,确实令人扼腕。”扶苏表示理解,随即话锋一转,“不知壮士对当今天下大势,对兵家战阵,有何见解?”
提到兵事,韩信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换了一个人。他虽言辞不算华丽,但逻辑清晰,对地形、兵力运用、奇正相生等兵家要义,竟有独到的理解,一些想法甚至让扶苏都感到惊艳!这确是一个被埋没的军事天才!
扶苏心中已下定决心。他站起身,对韩信道:“韩壮士,你的才华,不应埋没于此。我乃咸阳苏氏,家中与北军有些渊源,正需似你这般精通兵事之人。若壮士不弃,可随我前往北地,先从一小吏做起,他日未必不能凭军功封侯拜将!”
他没有直接暴露身份,而是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机遇。这对于渴望机会的韩信而言,无疑是黑暗中看到的一缕曙光!
韩信愣住了,他仔细打量着扶苏,似乎在判断其话语的真伪。最终,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压倒了一切,他站起身,对着扶苏深深一揖:“信,飘零之人,蒙先生不弃,愿效犬马之劳!”
“好!”扶苏扶起他,“你且先随我同行,待我处理完此地事务,便带你前往北地。”
成功收编韩信,让扶苏此次出巡的收获大大增加。一个未来的无双国士(萧何),一个未来的兵仙(韩信),都已在他的网中留下了痕迹。
他站在彭城城头,望着远方。刘邦在沛县,项羽在吴中,萧何、韩信已在接触……历史的经纬,似乎正因他的到来,而开始发生微妙的偏转。
“人才已见端倪,下一步,便是如何用好这些人才,同时,继续夯实大秦自身的根基了。”扶苏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他必须赶在风暴彻底形成之前,织就一张足够坚韧的网,并让大秦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足以碾碎一切潜在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