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与封后大典的筹备已至尾声,京城上下沉浸在一片喜庆与忙碌之中。这日,一队风尘仆仆却精神奕奕的车马,持着特殊的通行文书,驶入了京城。他们衣着不算华贵,甚至带着些许乡土气息,但领头的几人气度沉稳,眼神清亮,正是来自青竹村的里正苏正德,以及几位在凌薇早期推广高产作物和农具时最先响应的村中骨干,如铁匠赵大叔、善于耕种的苏老憨等。他们还带来了几位村中手脚麻利的妇人,帮忙照看带来的诸多物品。
这一行,是作为青竹村、乃至代表着所有因凌薇而受益的多乡亲邻,特意前来京城,为新皇登基和凌薇封后献上祝福的。
他们被安排住进了礼部专门接待有功乡绅的驿馆。虽然驿馆条件已算不错,但面对京城的繁华与天家威严,这些淳朴的村民仍显得有些拘谨和忐忑。
消息很快传到了凌薇耳中。她正在坤宁宫查看内务府送来的最后一批陈设,闻讯后,眼中立刻漾开真切的笑意和怀念。
“快请他们到……不,本宫亲自去驿馆看望他们。”凌薇对身边的女官吩咐道,语气中带着难得的急切。
“娘娘,这于礼不合……”女官试图劝阻。毕竟凌薇即将成为皇后,身份尊贵,亲自去驿馆见乡民,传出去恐惹非议。
凌薇却摆了摆手,神色坚定:“青竹村于本宫有特殊意义,那是本宫来到此世的第一处立足之地,那里的乡邻曾给过本宫最初的温暖与支持。于公于私,本宫都该亲自去见他们。准备车驾,轻简即可。”
当凌薇的车驾抵达驿馆时,苏正德等人早已得到消息,激动又惶恐地等在门口。见到凌薇在宫人簇拥下走下马车,他们连忙就要跪拜行礼。
“都不必多礼了。”凌薇快走几步,虚扶住正要下跪的苏正德,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里正叔,赵大叔,老憨叔,王婶……一路辛苦了。看到你们,就像回到了青竹村一样。”
她语气温和,没有丝毫架子,瞬间消弭了众人心中的紧张。苏正德看着眼前凤仪初显、却依旧眼神清亮的凌薇,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娘娘……您,您还记得我们……”
“怎么会不记得?”凌薇笑道,“没有当初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也没有凌薇的今日。快,里面说话。”
进入驿馆厅堂,凌薇坚持让众人都坐下说话。她仔细询问了青竹村的近况,今年的收成如何,新式水车用得可还顺手,村里孩子们读书的情况等等,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苏正德一一作答,语气中充满了自豪:“托陛下和娘娘的洪福,咱们青竹村现在可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了!粮食堆满仓,娃娃们都在村塾里认字,赵老弟打的农具,连邻县的都抢着要!大家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
铁匠赵大叔憨厚地笑着补充:“是啊,娘娘,大家伙儿都念着您和陛下的好。这次我们来,除了叩谢天恩,也给陛下和娘娘带了些咱们村里的心意。”
说着,他们让人抬上来几个大箱子。打开一看,并非什么金银珠宝,而是饱含着青竹村深情的土仪:颗粒饱满、精心筛选的土豆和玉米种子;用新法腌制的腊肉、山货;赵大叔亲手打制的一套小巧却无比坚固耐用的农具模型(寓意五谷丰登);村中妇人合力绣制的一幅巨大的“万民伞”图案刺绣,上面密密麻麻绣满了青竹村及周边受益村民的名字;甚至还有苏老栓爷爷(凌薇的爷爷)亲手编的几个精巧的藤筐,里面放着晒干的草药。
“爷爷他身体可好?”凌薇看到藤筐,连忙问道。
“好,好着呢!”苏正德连忙说,“老栓叔现在可是咱们村的定海神针,每日溜溜达达,指导年轻人种地,身子骨硬朗得很。他老人家让我们一定转告您,他在村里一切都好,让您和陛下放心,不用惦记。”
凌薇抚摸着那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礼物,心中暖流涌动。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却比任何奇珍异宝都更珍贵,它们代表着根,代表着不曾忘却的初心。
“乡亲们的心意,本宫和陛下收到了,非常喜欢,非常感谢。”凌薇的声音有些哽咽,她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你们且在京城安心住下,参加完大典再回去。届时,本宫还有事要托付你们。”
接见持续了近一个时辰,凌薇与旧日乡邻相谈甚欢,仿佛又回到了在青竹村时,与村民们一同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时光。直到宫人提醒时辰不早,凌薇才起身离开,并吩咐驿馆好生照料。
凌薇亲自探望青竹村乡民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在朝野传为美谈(赞皇后不忘本),更让苏正德等人倍感荣耀与温暖。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祝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来自民间的认可与拥戴,为即将到来的盛大典礼,增添了一抹最质朴而动人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