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旧金山总部灯火通明。技术部像打了鸡血,十几台电脑同时运转,风扇呼啦啦吵成一片。突然,有人大喊一声“有了!”——屏幕跳出一帧模糊画面:张志远,那个三个月前离职的初级研究员,正猫腰在服务器机柜前拷贝数据,电脑屏幕亮着“前瞻洞察智库”加密传输界面,桌角文件袋露出白氏海外子公司的Logo。像素糊成渣,也挡不住这股“内鬼实锤”的味道。周明宇一拍桌子,咖啡溅到键盘:“铁证!白氏这回别想赖账!”陆辰逸没吭声,眼底却闪过久违的寒光——这把刀,终于逮到握刀的手。
镜头切到巴黎。微光窝在画室,台灯把旧速写本照得发黄。角落里一个模糊印记——像徽标又像图腾,铅笔痕浅得几乎看不见,却和记忆里那张丢失的咖啡馆涂鸦莫名重合。心里“咯噔”一下:有人动过本子,还留下“到此一游”的标记?她把这印记拍下来,加密发给陆辰逸,附上一句:“可能和手稿伪造有关,查查看,小心被监控。”
陆辰逸收到图片,顺手扔给“清道夫”的图像专家。半小时后,回复来了,带着一股子让人后背发凉的寒意:“夜鸦”(Les corbeaux)——欧洲地下信息交易组织的简化徽标。专接高难度私活:情报窃取、证据伪造、人物跟踪,艺术品做旧是他们的拿手甜点。收费高得离谱,口碑“干净”到令人发指。白薇薇的钞能力,显然把这支“乌鸦”召来了。
线索瞬间串成一条丑陋的项链——张志远拷贝技术、夜鸦伪造手稿、街头货车袭击、公寓窃听器,全被这只黑鸟串在一起。原来对手不是散兵游勇,是职业玩家。
陆辰逸立刻调整炮火方向。原本对准白氏的诉讼,现在得分出重火力对付“夜鸦”——不拔掉执行者,后患无穷。国际商业风险顾问、私家调查机构、前情报人员,全被拉进群组;目标:挖出夜鸦核心成员、交易记录、与白薇薇的对接人。一步险棋,却也是彻底清障的唯一办法。
消息传回巴黎,微光盯着屏幕上的“夜鸦”简介,汗毛一根根起立。雷诺阿工作室遇袭时,那个袭击者冰冷专业眼神、外套内侧的信号发射器,全是夜鸦的“职业手笔”。原来自己早被一张隐形网罩住,每一步都在别人剧本里。
惊魂未定,门铃突然响起。安保对讲里传来声音:“林小姐,楼下有位女士,自称是艾琳·福蒂斯基金会助理,说有关手稿的新信息,想当面谈。”福蒂斯基金会?这个时候冒出来?是救命稻草,还是升级版陷阱?心跳在胸腔里打鼓,指尖却渐渐发凉。
夜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得画布哗啦作响。灯光下,那个模糊徽标像只睁开的乌鸦眼,冷冷注视着一切。风暴才刚撕开第一道裂缝,真正的巨浪,还在后面。
陆辰逸的反击迅速展开。法律团队连夜起草诉讼,将张志远、前瞻洞察智库、白氏集团一并列为被告,指控商业窃密、诽谤、不正当竞争。公关部同步放出消息,暗示“掌握关键证据”,却不点名,留给媒体无限想象空间。舆论风向开始松动,有人质疑白氏“贼喊捉贼”,也有人坐等更大瓜。
然而,夜鸦不是省油的灯。调查刚启动,线索就被一层层防火墙挡住,账户注销、Ip跳转、联系人失踪,像在玩一场高级捉迷藏。陆辰逸意识到,要拔掉这只毒牙,得先找到它的“巢穴”。
微光这边,日子被安保和画笔填满。她不再出门闲逛,连买咖啡都得先报备路线。画室成了避风港,颜料溅到地板上,像开出一片小宇宙。她把对新画的宣泄、对未知的恐惧,全砸在画布上——黑暗里,一点星光固执地亮着,像在说:我还没认输。
深夜,她翻开旧速写本,发现更多模糊印记——有的像徽标局部,有的像密码片段,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有人曾悄悄翻看过这些最私人的创作痕迹。寒意从脚底窜上后脑,却也被她当成燃料——画笔更重,色彩更冲,像在对抗看不见的手。
跨洋视频里,两人不再报喜不报忧,而是把疲惫、愤怒、恐惧全摊在镜头前。陆辰逸眼底血丝交错,却笑得坚定:“我在挖他们的根,你只管发光。”微光把镜头对准新画,指着那一点星光:“我在黑暗里埋了地雷,谁踩谁炸。”
风暴还在酝酿,但双星已学会在风浪里并肩。旧金山的法庭、巴黎的画室,同时亮起灯火——一场双线反击,正式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