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未再多言,借助东单**的跳板,径直返回大院。
此刻已是凌晨五点,他稍作休整,待到七点过后,方才起身洗漱用餐。
随后便前往轧钢厂开始工作。
刚踏入研发部,郑多才便带来喜讯。
“杨工,我们成功研制出微米级芯片,现在即可组装为计算机,测试运行效果。”
“好!”
杨建欣然应允。
郑多才带领团队迅速投入组装。杨建静立旁观,眼中隐含期待——这毕竟是他为祖国打造的首台计算机。
195:运算能力达每秒百万次,超越毛熊百倍!
计算机在众人面前逐渐成型。三米高的机柜、三米宽的机身,配以一米见方的屏幕,宛如钢铁巨人矗立。杨建神色如常,须知课本记载中,毛熊的初代计算机体积远超于此。眼前这般规模,已是尖端技术的结晶。
“通电测试!”
郑多才声音紧绷。成败在此一举——若能正常启动,便意味着大功告成。
插头接入电源的刹那,全员屏息,唯恐出现内燃或**。研发过程中,此类事故屡见不鲜。
“滴——”
屏幕轻响,灰黑界面点亮,仅显示数个简易图标。相较于后世绚丽的壁纸与密集的程序阵列,此刻的界面堪称原始。
“成功了!”
郑多才兴奋地高喊:完成了!
他满脸通红,双手微微发颤。这个曾被认为资质平庸的工程师,此刻创造了奇迹——他带队研发出了国产计算机。泪水不受控制地顺着脸颊滑落。
实验室里啜泣声此起彼伏。这支曾被国家科研院视为吊车尾的团队,卧薪尝胆多年终于一雪前耻。
立即测试运算性能!郑多才压抑着哽咽下令。
一位年轻的技术员抹去泪水,快步走向控制台进行操作测试。
在场的卫城东等人虽然欣喜,但比起经历过无数挫折的团队成员,他们的反应就显得克制许多。
只有杨建依然神色平静。作为纳米芯片领域的专家,眼前这台采用微米工艺的计算机在他眼中不过寻常。
测试结果:48位通用浮点运算,峰值速度20万次\/秒。技术员高声汇报。
整个实验室瞬间沸腾。
天!这比北极熊国最先进型号快20倍!
绝对是世界一流的超级计算机!
有了这个计算能力,我们 ** 研发将突飞猛进!
欢呼声中夹杂着哽咽。这支曾经处处碰壁的团队比任何人都清楚,眼前这台仅有衣柜大小的计算机,凝结着他们多少血汗。
当初正是因为屡战屡败,他们才被调离国家科研院的核心项目。如今,他们用实力证明了:所谓的吊车尾,也能创造历史。
如今形势已然不同,他们登临强者之巅,跻身世界顶级行列。每秒20万次的运算能力,足以令整个科研部门黯然失色。
正如俗语所言:昔年你看我如草芥,今 ** 望我似星辰。
卫城东一行人同样心潮澎湃。
虽不解浮点48二进制的奥妙,但听闻性能超越北方巨熊二十倍,便知其中分量。待新型武器问世,定能一雪前耻,终结受制于人的历史。
杨建眉心却浮现沟壑。
按常规标准,微米芯片应具备百万次运算能力,眼前这二十万次的数据,显然暗示内部元件存在瑕疵。
杨工!我们成功了!
郑多才抹去热泪,正要报喜,却见杨建面色凝重,连忙追问:可是有何不妥?
计算性能不达标。微米芯片本该实现百万次运算,如今仅有五分之一效能。
杨建沉声道。
此项目全权交由郑多才团队负责,他本以为简单投产不成问题,未料仍生波折。
这......
郑多才顿时血色尽褪。
欢欣鼓舞的众人如坠冰窟,意识到自己酿成大错。原本触手可及的巅峰境界,因二十万次的性能折损,化作天堑之隔。
现在我们该如何补救?
这位全球炙手可热的首席工程师,此刻在杨建面前宛如虔诚求教的学徒。
拆机查验!
杨建断然道。
事已至此,唯有亲自出马。以郑多才等人的眼力,恐怕难觅症结所在。
郑多才立即指挥大家加快动作,但转念一想还是决定亲自动手。他抄起螺丝刀直奔计算机前,利落地开始拆卸工作。
同事们迅速围拢过来协助。杨建静静站在一旁观察,待部件拆解完毕便着手检测起来。
芯片出现主要故障,内部晶体管连接不良,部分线路过载烧毁。我先做基础修复,其他部件稍后再检查。他一边操作一边说明。
重制芯片耗时太久,既然有能力修复,不如直接修好更省时。郑多才等人查看后脸色骤变——原本还暗自得意,没想到疏忽大意导致芯片故障都没发现。
杨建很快完成了芯片修复,接着又花半小时处理好其他部件。
可以组装回去了。他说道。
明白!郑多才立即组织工程师们重新组装这台庞然大物。
望着眼前的巨型计算机,杨建不禁皱眉。这种体积实在不够理想,必须进一步优化设计。要是能像后世的笔记本电脑那样轻薄便携就好了。
小周,立即测试运算性能!设备组装完毕后郑多才下令。
周洲快速投入测试。当计算结果跃上屏幕时,他兴奋地报告:确认无误!杨工说得对,48位通用浮点运算能力达到每秒百万次!
这是他的高光时刻。
嘶——
百万次运算每秒!
郑多才等人瞳孔剧震,这个数字令他们不寒而栗。
百万次的计算能力,直接将毛熊的万次运算甩开百倍差距,这个量级意味着什么,在场众人心知肚明。
这曾是连幻想都不敢触及的天堑。
可以。
杨建微微颔首,这才配得上他的预期。
当然,未来还会有亿级、百亿级乃至万亿级的运算能力,那时才是真正的科技巅峰。
196:副部级领导亲临!
杨工,请受我一拜!
郑多才率先上前,向杨建行了个标准的九十度鞠躬礼。
多谢杨工!
秦德海等人齐声致谢,动作整齐划一。
所有人都明白,这份殊荣完全源自眼前这个年轻人。
杨建摆了摆手:先别急着道谢,这不过是微米级芯片。要是搞不出纳米级的成果——他目光扫过众人,诸位应该知道后果。
成功不是终点,他必须敲打这些初尝甜头的科研者。
明白!
郑多才等人的笑容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凝重的神色。更艰巨的挑战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杨建这才露出满意的神色。
杨工,关于这台计算机,我准备向上级汇报,安排专人接收可以吗?郑多才请示道。
交由国家才能物尽其用。
杨建爽快地点头。留在这里不过是件摆设,不如让国家用于弹道计算、 ** 研发等关键领域。毕竟只有国运昌隆,他的商业版图才能持续扩张。
郑多才郑重点头记下。
他没有犹豫,掏出手机立即向上级汇报情况。
杨建对这一幕早已习以为常。
在轧钢厂研发部,人手一部手机再正常不过——这东西本就是他的发明,卫城东等人也掌握了技术,批量造出十几台根本不算难事。
他自己就藏着两部。
一部摆在明处,一部藏在暗处。
暗线的号码只有秦京如知道,连机子都加了密,外人有天大的本事也**不了。
这是专线和对象联系的秘密武器。
当然,信号覆盖范围只限于轧钢厂周边。如今其他地区还没架设基站,超出十公里就成了块废铁。郑多才他们能带着到处跑,无非是住在厂区附近,图个跟技术科联络方便。
杨工,上头派人来验收了,没问题就直接拉走。
郑多才挂断电话说道。
杨建点头应下。
大伙儿先歇几天,纳米芯片等项目启动前都养足精神。
明白!
郑多才答应得爽快。
转头就安排两人留守,自己带着团队扎进资料室,继续啃纳米芯片的制造手册。
杨建摇头失笑。
老一辈的科研人就是这样,拼起命来不要命。正因如此,未来的夏国才能震惊世界。
他踱回办公室。
接下来指导纳米芯片研发,少不了又要死磕硬仗。
扫了眼系统空间,囤积的货物又堆成了小山,还在源源不断补货。杨建满意地勾起嘴角——清仓倒不急,反正系统自带保鲜功能,东西搁里头又坏不了。
居民大院的建造进度条快撑满了。
等施工队腾出手,就能来帮他盖新宅子。
系统账户余额再次达到52万,距离百万目标近在眼前。
这次杨建计划将资金用于提升思维天赋。近期高强度用脑让他意识到,必须强化理解能力才能顺利完成纳米芯片的研发工作。至于团队成员的寿命强化项目,他决定暂缓实施,待下次资金到位再进行。
林耀东正是凭借强健体魄才在火力覆盖中幸存,否则整个小队都将遭遇不测。耀东,队员们的恢复情况如何?杨建询问道。
已经全部恢复完毕,采购任务照常进行。林耀东立即回应。
很好。杨建松了口气。对于普通队员只能激活半数治愈效果,剩余伤势仍需依靠自愈能力。
杨工,研发部的人到了!郑多才匆匆进来通报。
处理完手头事务的杨建起身相迎。现场数十名武装人员列队警戒, ** 站着位鬓角微白的中年学者,眼神透着睿智,身后跟着数位科研人员。
这位是科工部高严松副部长,国家一级工程师。郑多才介绍道,又转向高严松:这就是项目主导者杨工。
高部长好。杨建主动问候。
后生可畏!高严松赞许道。
高严松看到杨建如此年轻,脸上露出了意外的表情,这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在场其他人也纷纷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照常理来说,杨建这个年纪顶多是个七级钳工,要研制出每秒运算百万次的计算机简直是天方夜谭。
小林,立刻测试性能!
高严松果断下达指令。
明白!
一位中年技术人员上前,将专业设备连接到计算机上,迅速开始操作。
采用48位浮点运算,峰值速度达到每秒百万次,稳定性能保持在80万次!
技术人员清晰地向全场通报结果。显然,科研部门带来的专业仪器测试更为精确可靠。
天哪,竟然是真的?
真的实现了每秒百万次的计算能力,太难以置信了!
这位年轻人的研发实力简直惊人!
记得毛熊那边才研制出每秒万次的计算机就沾沾自喜,现在我们可是他们的百倍性能,看他们还怎么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