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反馈的指令,如同为沈青的观察安装了一个更精密的滤网,将“七·三一”工程核心数据相关的动向,置于监控的最前沿。她深知,这不仅仅是寻找“信天翁”的踪迹,更是在守护这片戈壁孤岛上最珍贵的国家机密。
资料室的工作依旧按部就班,但在沈青眼中,每一份文件的流转,每一次借阅登记的记录,都潜藏着新的意义。她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那些需要特殊审批、密封在专用档案袋里、借阅流程极其严格的“七·三一”工程核心或准核心技术文件。
这类文件的借阅频率远低于普通资料,每一次借阅都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必然会引起涟漪。借阅者无一不是各研究室的核心骨干或项目负责人,他们持有着更高级别的保密权限和由厂领导、项目总师联合签字的特批条。
沈青仔细记录着每一次这类借阅的详细信息:借阅人、所属部门、借阅时间、文件名称(通常是代号)、归还时间,甚至借阅人当时细微的神态和只言片语。她将这些信息与之前掌握的陈新民的借阅记录进行交叉比对,试图找出任何可能的、不合理的关联或规律。
几天下来,记录本上增加了不少条目,但看起来都合情合理。借阅者身份匹配,文件与他们的研究方向吻合,流程完备。仿佛一切都在严密的制度框架下正常运行。
然而,就在她几乎要认为核心区域的防护无懈可击时,一份特殊的借阅申请,引起了她的高度警觉。
那是一个周三的上午,资料室的门被推开,走进来一个穿着崭新蓝色工装、戴着眼镜、看起来三十岁出头的年轻男人。他步履轻快,脸上带着一种与厂里大多数技术人员不同的、略显外放的自信。
“同志,你好,我借阅资料。”他将一份借阅单放在台面上,声音清亮。
正在值班的孙资料员接过借阅单看了一眼,眉头微蹙,抬头打量了一下对方:“同志,你是哪个部门的?以前好像没见过你。”
“哦,我是刚分配到第三研究室的,我叫杨振华。”年轻男人笑着递上自己的工作证,“上星期才报到,今天是第一次来资料室。”
沈青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似在整理目录卡片,耳朵却敏锐地捕捉着借阅台的对话。第三研究室?那是负责“七·三一”工程某个关键子系统总体设计的核心部门之一。新来的?
孙资料员核对了工作证,又低头看向借阅单,语气带着一丝为难:“杨同志,你要借的这份《‘基石’项目初期环境适应性测试数据分析报告(绝密)》,属于核心资料,需要你们室主任和项目王总师的联合签字。你这张单子上,只有你们刘副主任的签字,权限不够啊。”
《‘基石’项目》!沈青的心猛地一跳!这正是“七·三一”工程内部使用的核心代号之一!这份环境适应性测试数据,虽然只是初期数据,但涉及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的基础性能表现,同样是高度敏感的内容!
一个刚报到不久的新人,上来就要借阅如此核心的资料?
杨振华脸上的笑容不变,似乎早有准备,解释道:“孙同志,情况是这样的。王总师这两天去基地开会了,不在厂里。但我们组里有个技术难点攻关,急需参考这份报告里的几个数据趋势。刘副主任也是考虑到任务紧急,才特批我先来看看。你看,能不能通融一下?我就在阅览区看,绝不带出资料室,看完立刻归还。”
他的理由听起来似乎也说得通,任务紧急,领导特批,而且承诺不外带。在科研单位,有时确实会遇到这种特殊情况。
孙资料员显然有些犹豫,她看了看借阅单上刘副主任确实清晰的签名和公章,又看了看眼前这个笑容诚恳的新同事,一时间拿不定主意。她下意识地转头,看向里面正在修补图纸的周老师。
“周老师,您看这……”<|end▁of▁thinking|>沈青的心悬到了嗓子眼。她几乎可以肯定,这个杨振华有问题!一个新人,以如此牵强的理由,试图绕过规定接触核心数据,这本身就是巨大的红色警报!
周老师放下手中的镊子和胶水,慢吞吞地站起身,走到借阅台前。她拿起那张借阅单,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又看,特别是刘副主任的签名和公章。
“小杨同志是吧?”周老师的声音依旧温和,但眼神却透着一丝属于老档案员的固执和谨慎,“规定就是规定。王总师不在,可以等他回来,或者用保密电话请示。刘副主任的权限,确实批不了这份文件。不是我们不近人情,是这东西太重要,出不得半点差错。”
杨振华脸上的笑容僵硬了一下,但很快又恢复自然,甚至带上了一丝恰到好处的无奈和焦急:“周老师,我理解,规定我懂。可任务不等人啊,基地那边催得紧,我们组现在卡在这个节点上,就等着这几个数据参考……要不,您看这样行不行?我只借阅附录三里面的那几张趋势图,主报告我绝对不碰!您要是不放心,就在旁边看着我抄录,行吗?”
他退而求其次,目标更加明确——只要附录三的趋势图!而且愿意接受监督!
这看似让步的姿态,反而让沈青更加确信他的目标明确且急切!他就是为了那几张特定的趋势图而来的!那些图里,隐藏着什么?
周老师沉吟着,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思索的神色。资料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呼啸的风声。孙资料员和李资料员也都看着周老师,等待她的决定。
沈青的手心微微出汗。她希望周老师能坚持原则,但又担心过于强硬的拒绝会打草惊蛇。这个杨振华背后,是否还有其他人?
就在这时,资料室的门再次被推开,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是陈新民!
他依旧是那副沉默的样子,低着头,手里拿着一张普通的借阅单,似乎也是来借阅资料的。他的出现,打破了借阅台前短暂的僵持。
陈新民似乎没有注意到这边的微妙气氛,径直走到借阅台另一侧,将借阅单递给孙资料员,声音低沉:“麻烦,借这份。”
孙资料员正被杨振华的事情困扰,有些心不在焉地接过陈新民的借阅单,看了一眼,是几份关于电磁兼容性的普通研究报告,便点了点头:“好的,陈工,稍等。”说完,便转身去库房取资料。
陈新民的到来,仿佛一个意外插入的音符。他安静地站在一旁,目光落在脚下的地面上,仿佛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
周老师看了看陈新民,又看了看脸上带着焦急和期待的杨振华,最终,她还是摇了摇头,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小杨同志,不是我们不支持工作。这样吧,你回去让你们刘副主任给王总师打个电话,只要王总师在电话里明确同意,我们这边立刻给你办理。现在,真的不行。”
杨振华眼底闪过一丝极快的不易察觉的阴霾,但脸上的笑容依旧勉强维持着:“好吧……既然周老师您这么说了,那我再想想办法。打扰了。”他收回借阅单,转身离开了资料室,脚步似乎比来时沉重了一些。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沈青暗暗松了口气,但心中的警报并未解除。杨振华的出现,像一道清晰的裂痕,预示着一场针对“七·三一”核心数据的、更加隐蔽和急切的狩猎,已经拉开了序幕。
孙资料员取来了陈新民要的资料。陈新民办好手续,签下他那工整刻板的名字,抱着资料,依旧沉默地离开了,自始至终,没有看沈青一眼,也没有对刚才的小插曲表现出任何兴趣。
然而,在他转身离开的瞬间,沈青敏锐地注意到,他那插在裤兜里的右手,似乎又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
资料室恢复了平静。但沈青知道,平静之下,暗流已然汹涌。杨振华是谁?他的背后是谁?陈新民那看似漠不关心的出现,是纯粹的巧合吗?
她必须立刻将杨振华试图违规借阅核心数据的情况上报!这绝对是“异常借阅行为”!
当天下午,“沙狐”准时前来送水。在同样的走廊,同样的“意外”碰撞下,沈青将加密的警报纸条,连同对杨振华外貌、口音、所属部门等详细描述,迅速传递了出去。
情报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送出后便杳无音信。沈青只能在焦灼中等待,同时更加严密地监控着资料室的动向。
杨振华没有再出现。仿佛他那天上午的尝试,只是一次偶然的、失败的插曲。
但沈青不相信巧合。
三天后的傍晚,沈青下班回到招待所。她习惯性地检查房间,当她的目光扫过窗台时,瞳孔猛地收缩!
在那扇装着铁栏杆的窗台外侧,靠近角落的缝隙里,不知何时,被人用白色的粉笔,极其轻微地画上了一个标记——
那是一个由三个交错三角形组成的、结构精巧的几何图案!
与她之前在第七研究室早期报告上看到的那个神秘符号,一模一样!
(第一百一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