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返回的列车在晨曦中缓缓驶入站台。苏茉莉整理了一下略显褶皱的法院制服,深吸一口气。车窗外的站台上,赵振国抱着儿子早已等候多时,小念军手里还攥着一束有些蔫了的野花。
妈妈!孩子隔着车窗就兴奋地挥舞小手。
车门开启的瞬间,苏茉莉就被丈夫和儿子拥入怀中。赵振国接过她手中的公文包,低声问:顺利吗?
比想象中顺利。她靠在他肩头,闻着熟悉的皂角清香,最高法的领导很认可我们的经验。
回到军区大院,苏茉莉发现家门口聚集了不少邻居。王姐第一个迎上来:茉莉回来了!我们在广播里听到你的发言了!
原来,昨天的全国法院工作会议,军区广播站进行了转播。苏茉莉清亮坚定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大院。
苏处长讲得真好!一个年轻媳妇羡慕地说,我在家带孩子都听入迷了。
那是,咱们茉莉可是军区法院的门面。李师长的爱人笑着递过来一篮水果,辛苦了,快回家休息。
就连平时不太来往的几个高层领导家属,也都送来贺礼。苏茉莉明白,从今天起,她在大院里的地位不一样了。
周一清晨,苏茉莉刚走进法院办公楼,就感受到不同寻常的气氛。门卫老张特意从值班室跑出来:苏处长,恭喜啊!院长一早就来找您了。
院长办公室里,几位院领导都在。看见苏茉莉进来,院长笑着起身:我们的明星回来了!最高法刚发来通报,表扬你的发言在全国法院系统引起良好反响。
陈静把一份文件递给她:看看,今天已经收到三个地方法院的交流邀请了。
苏茉莉翻开文件,是北京、上海、广州中级法院发来的公函,邀请她去介绍军事法院审判监督工作的经验。
这...她有些不知所措。
这是好事。院长拍拍她的肩,说明你的工作得到了普遍认可。院里决定,下个月安排你去上海交流。
这个消息让苏茉莉既兴奋又忐忑。上海,那是她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大都市。
中午在食堂,她成了绝对的焦点。连平时严肃的刑庭老庭长都主动和她坐一桌:
小苏啊,你的发言我听了,很有见地。特别是关于证据审查那部分,值得我们学习。
庭长过奖了。苏茉莉谦虚地说,我还要多向老同志学习。
不骄不躁,好。老庭长满意地点头。
下午的工作更加繁忙。成为后,找她汇报工作的人排起了队。各科室都希望她能去指导工作,连其他部门的会议也邀请她参加。
下班时,赵振国照例来接她。车上,他递给她一个信封:给你的。
打开一看,是两张去上海的火车票。
你...苏茉莉惊讶地看着他。
我请假了。他微笑,陪你去上海。念军让张阿姨带几天。
可是你的工作...
工作永远忙不完。他握住她的手,这次我要亲眼看看我妻子在全国同行面前的风采。
苏茉莉的眼眶湿了。这个男人,总是用最实在的方式支持她。
去上海的前一周,苏茉莉忙得脚不沾地。既要处理日常工作,又要准备交流材料。赵振国包揽了所有家务,连儿子的家长会都是他去参加。
爸爸说妈妈在干大事。小念军奶声奶气地学舌,我要乖乖的。
出发那天清晨,苏茉莉对着镜子仔细整理着装。上海是时尚之都,她不能给军区法院丢脸。
很好看。赵振国把一件羊绒大衣递给她,上海冷,带着。
火车启动时,苏茉莉靠在丈夫肩上,心里满是暖意。从靠山屯到上海,这条路她走了很远,但每一步都有爱人相伴。
上海的繁华超出她的想象。高耸的大楼,川流不息的人群,一切都让她目不暇接。接待他们的上海中院同志笑着说:
苏处长第一次来上海?办完公事可以多玩两天。
交流会在上海中院大礼堂举行。能容纳五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苏茉莉站在后台,深吸一口气。
紧张吗?赵振国轻轻握了握她的手。
有你在,不紧张。
当主持人介绍军区法院审判监督处处长苏茉莉同志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苏茉莉稳步走上讲台,目光扫过全场:
各位同仁,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军事法院审判监督工作的特色与实践》...
她用地道的案例,生动的语言,将军事法院的工作娓娓道来。当讲到某个涉及高级军官的案件时,台下鸦雀无声;当说到为老将军平反的故事时,不少人红了眼眶。
提问环节异常热烈。上海法院的同行们问题一个接一个,苏茉莉都对答如流。
苏处长,一位老法官站起来,您如何处理人情与法理的关系?
这个问题很尖锐。苏茉莉沉思片刻,清晰作答:法律是底线,人情是温度。我们既要铁面无私,也要司法为民。
回答赢得满堂彩。交流会结束后,上海中院院长亲自上台:
苏茉莉同志的发言,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司法干部的风采。我提议,聘请苏茉莉同志为我们院的特邀顾问。
这个决定出乎所有人意料。苏茉莉看向丈夫,赵振国对她微微点头。
感谢信任,她接过聘书,我一定尽力。
接下来的两天,赵振国陪她逛了外滩、南京路。站在黄浦江边,看着对岸的万家灯火,苏茉莉感慨万千:
从靠山屯到上海,像做梦一样。
这只是一个开始。赵振国揽住她的肩,我的茉莉,值得更好的未来。
回程的火车上,苏茉莉一直看着窗外的风景。这次上海之行,让她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想什么呢?赵振国问。
在想...她转头看他,以后要更努力才行。
回到家,小念军扑进她怀里:妈妈,上海好玩吗?
好玩。她抱起儿子,等念军长大了,妈妈带你去。
第二天上班,苏茉莉发现办公室门口堆满了信件。来自全国各地的法院同行写信向她请教问题,还有几个法律期刊邀请她写稿。
苏处长,小王抱着一摞邮件进来,今天又收到这么多信。
苏茉莉随手翻开一封,是西北某个基层法院的来信,字迹稚嫩却真诚:
苏处长,听了您的发言很受启发。我们这里条件艰苦,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
她立即坐下来回信。赵振国来接她时,她还在伏案疾书。
这么晚了,明天再写吧。
不行。她头也不抬,基层的同志等着呢。
看着妻子专注的侧脸,赵振国眼里满是骄傲。他的茉莉,已经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司法干部了。
夜深了,苏茉莉在日记本上写下:
...
今天明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感谢振国,始终陪在我身边。
明天,继续努力...
月光温柔地洒在相拥的两人身上。在全国法院系统,苏茉莉这个名字,已经开始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