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项目申报成功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省医药系统乃至全省引起了轰动。省主要领导亲自批示予以表扬,省报、省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林枫作为项目的主要策划者和推动者,一时间风头无两,被誉为“开拓进取的年轻干部典范”。产业发展中心门庭若市,前来洽谈合作、取经学习的单位络绎不绝。面对鲜花和掌声,林枫保持了难得的清醒和低调。他没有居功自傲,在各种场合都将功劳归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他婉拒了多家媒体的个人专访请求,将宣传重点放在项目本身的意义和未来发展前景上。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站得越高,盯着你的眼睛就越多,潜在的危机也越大。巨额的国家专项资金下拨,意味着巨大的权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也意味着将成为各方势力觊觎和博弈的焦点。项目联合体内,中药一厂和中医药大学之间固有的矛盾并未消失,只是在申报阶段被共同的目标暂时掩盖;中心内部,老张、老李两位副主任虽然表面配合,但内心是否完全服气,仍需观察;省里其他相关部门,也难免有羡慕嫉妒者。林枫首先做的,是迅速将工作重心从“申报”转向“实施”。他牵头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严格按照国家部委的要求,制定了详尽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使用细则》,明确了决策程序、责任分工、监管机制和风险防控措施。所有重大事项,均实行集体决策、阳光操作,并主动邀请审计、财政等部门提前介入监督。在项目具体实施上,他坚持“一碗水端平”,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大学陈静教授团队的技术创新引领作用,也要依托中药一厂的产业化基础和市场优势。他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耐心调解双方在技术路线、经费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分歧,力求找到共赢的平衡点。他的公正和耐心,逐渐赢得了合作各方的尊重。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项目资金刚刚到位,各种“条子”、“招呼”便接踵而至。有推荐施工单位的,有推销设备的,有希望承接配套工程的,甚至还有希望安排人员进入项目管理办的。林枫顶住压力,坚持原则,所有采购和外包服务一律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杜绝人情项目。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也招来了一些“不通情理”、“年轻人不懂事”的议论。更让林枫感到寒意的是,一些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再次悄然泛起。有说他利用项目资金为自己和亲信谋取好处的,有说他与陈静教授关系暧昧的(因项目合作需要频繁接触),甚至还有翻出旧账,暗示他当年在“泰华公司”的问题上可能并不干净的。这些流言虽未形成气候,但像阴冷的暗流,在私下里传播。林枫对此心知肚明,但并未慌乱。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工作团队,所有资金流向、合同签订、人事安排都留有清晰档案,经得起任何检查。他与陈静教授的接触,严格限定在工作场合和正常工作时间,并主动向组织报备相关情况。他相信,身正不怕影子斜。就在林枫全力推进项目、应对各种明枪暗箭之时,一个意外的喜讯冲淡了紧张的氛围——苏晚晴怀孕了!得知这个消息,林枫激动不已,即将为人父的喜悦让他倍感温暖,也给了他更大的动力和责任感。他与苏晚晴商量后,决定尽快举行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婚礼在省城一家不大的饭店举行,只邀请了双方最亲近的家人和少数挚友。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喧嚣的排场,只有真挚的祝福。王副总作为证婚人,李明远、赵大山等老友也从远方赶来。看着身穿红色礼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苏晚晴,林枫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承诺。他知道,从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新婚燕尔,林枫却无法享受太多的闲暇。国家项目刚刚启动,千头万绪,容不得半点松懈。他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奔波于政府机关、大学实验室、生产车间之间,协调关系,解决难题,推动进度。这天,他正在办公室审阅项目进度报告,秘书送来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林枫拆开一看,脸色瞬间凝重起来。信纸上只有打印出来的一行字:“年轻人,风头太盛不是好事。有些钱,不是那么好拿的。好自为之。”没有落款,没有日期。但这冰冷的警告,像一根毒刺,直指林枫此刻最敏感的核心——国家项目资金!林枫缓缓将信纸揉成一团,眼神锐利如鹰。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他必须更加小心,步步为营,既要推动事业前进,也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高处,果然不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