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长安街头,《古法新用手记》的刊印本正从太医院的门房往外搬 —— 纸页上印着小石头手绘的仪器图、药材标本,连 “盐一糖四” 的比例都用红圈标得清清楚楚,有的本子还带着淡淡的桑皮纸香。阿禾抱着一摞手记,正往马车上装,突然听见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个穿青布短打的后生从马背上摔下来,手里还攥着本卷边的手记,膝盖磨破了也顾不上擦:“大夫!快!芦溪镇闹怪病了!按手记里的祛湿方用了三天,反而越来越重,现在连孩子都开始起红疹了!”
小石头刚把桑镇抗疫时的枫香脂标本收进木匣,听见 “芦溪镇” 三个字立刻直起身 —— 芦溪镇在长安东南,全镇围着一条芦溪转,溪水边长满芦苇,夏秋水涨时,湿气得能渗进墙缝,之前去桑镇时路过,知道那地方的湿和荷镇、菱镇的都不一样,带着股芦苇的腥气。“是‘毒湿’!” 他抓起桌上的观微镜 —— 这是长安太医院新制的简化版,铜制镜筒,能放大十倍,比之前的疫气检测仪更精细,“芦溪的湿里裹着水毒,手记里的普通祛湿方压不住,得去现场辨!”
阿禾赶紧把手机塞进药箱,还特意翻到 “湿热应对” 那页,用红笔在旁边注:“荷镇湿用菱角壳,菱镇湿用荷叶,芦溪湿待辨”。马车驶出长安时,阿禾的手指还在摩挲观微镜的镜筒,小声说:“石哥,俺还是第一次用这‘观微镜’,怕到时候看不清……” 小石头从药箱里拿出片晒干的芦苇叶 —— 是之前路过芦溪时摘的,边缘还带着齿:“别怕,仪器是帮咱们看的,真正的根还在辨证。你记着,芦溪的水比菱溪的浑,芦苇根能净水,到了先看患者的舌苔,再用观微镜查溪水,双管齐下。”
走了两天两夜,终于看见芦溪镇的芦苇荡 —— 往日青绿色的芦苇,现在枯了大半,溪水泛着暗黄色,飘着层薄薄的油膜。镇口的隔离帐搭得歪歪扭扭,个穿灰布衫的老医者正蹲在帐外,手里攥着本手记,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俺按手记里的‘荷叶水 + 茯苓’煮药,第一天还管用,第二天患者就开始起红疹,有的还吐绿水,这到底是咋回事?” 帐里传来孩子的哭声,个妇人抱着个穿红肚兜的孩童,孩童的胳膊上满是红疹子,像撒了层红痱子,嘴唇还泛着淡紫。
阿禾赶紧凑过去,先摸孩童的脉 —— 脉气滑数带急,滑是湿,数是热,急是毒,再看舌苔,黄腻得像涂了层芦溪的泥水,舌边还沾着点红刺:“是湿热!和桑镇的疫气伤脾不一样,这是湿里带毒!” 他刚要去拿茯苓,被小石头拦住:“再看看疹子,是不是按下去会变白?” 阿禾伸手按了按孩童胳膊上的红疹,果然一按就白,松开又红了:“是‘毒疹’!湿毒从皮肤透出来了,普通茯苓只能祛湿,解不了毒!”
老医者凑过来,手里的手记翻得哗哗响:“可手记里没写湿毒啊!俺们芦溪的湿,从来都是用芦苇根煮水,这次按手记用荷叶,反而更重了!” 小石头接过手机,翻到 “湿热应对” 那页,在空白处画了个小圆圈:“手记不是死的,得看地方。荷镇的湿是塘湿,清清爽爽;芦溪的湿是水毒湿,混着溪底的腐草毒,荷叶偏凉,只能清浅湿,解不了深毒,得用芦溪本地的药。” 他转头对阿禾说:“把观微镜拿来,取点溪水,看看里面有没有‘毒菌’。”
阿禾赶紧打开药箱,取出观微镜 —— 镜筒里的玻片是透明的云母片,他用细竹管吸了点溪水,滴在玻片上,小心翼翼地放在镜筒下。阳光透过镜筒,映在白纸上,阿禾的眼睛刚凑过去,突然 “呀” 了一声:“石哥!里面有小虫子!像小线头似的,还在动!” 小石头凑过去一看,果然 —— 镜下的溪水里,藏着细细的线虫,还有成团的绿褐色菌团,正是这些东西让溪水带了毒。“是‘水毒菌’!” 他在纸上画了个小虫子,标上 “芦溪溪水毒菌:需芦苇根 + 苦参解毒,观微镜下可见”,“之前桑镇的疫气是空气传,这是水源传,得先断毒源,再治病。”
老医者盯着观微镜下的菌团,眼睛都直了:“俺活了六十岁,只知道溪水浑,没想到里面还有这玩意儿!那现在该用啥药?” 小石头让阿禾去采芦苇根 —— 要刚从溪水里拔的,带着白须,再挖点苦参,这是芦溪山上常见的草药,能解毒。阿禾跟着镇里的后生钻进芦苇荡,芦苇叶刮得胳膊生疼,他却没在意,手里的小本子还在记:“芦苇根需带须,苦参要皮黑肉黄,带红皮的有毒”,这是刚才小石头教他的,怕采错了害了人。
可药刚熬好,又出了问题 —— 个老年患者喝了药,突然咳得更重,还吐了口带血的痰,老医者急得直跺脚:“这药是不是又错了?” 阿禾赶紧摸患者的脉,脉气沉细带弱,原来是患者体虚,苦参偏寒,伤了正气。小石头赶紧让阿禾去拿枣镇的炒枣仁 —— 之前枣镇送的炒枣仁还剩半袋,能补气血,又加了点姜镇的炒姜枝,中和苦参的寒:“老人体虚,解毒的同时得补正气,就像桑镇抗疫时,用枫香脂开窍,还得用菱角粉补脾,不能顾头不顾尾。” 他在手记上补了行:“湿毒方:芦苇根(芦溪)三钱 + 苦参二钱 + 炒枣仁(枣镇)二钱 + 炒姜枝(姜镇)一钱,体虚者加枣仁,寒重者加姜枝”,还特意用蓝笔标了 “体虚忌单用苦参”。
这边刚稳住患者,溪上游又传来消息:几个打水的村民,刚喝了溪水就吐了,有的还拉肚子。阿禾想起长安医书里的 “水源消毒”,突然有了主意:“石哥!用酒精和芦苇灰做‘消毒凝胶’!之前长安的医官说过,酒精能杀菌,芦苇灰能净水,混在一起涂在手上,喝生水前也能滴两滴!” 他赶紧找镇里的酒坊,要了些高度酒,又烧了些芦苇灰,按 “酒精七、芦苇灰三” 的比例混在一起,装在小瓷瓶里。老医者看着阿禾手里的凝胶,疑惑地问:“这玩意儿能消毒?比煮水还管用?” 阿禾倒了点凝胶在手上,搓了搓,一股淡淡的芦苇香飘出来:“您看,搓完手就干了,能杀手上的毒菌,溪水要是来不及煮,滴两滴也能应急。” 他在手记上画了个小瓷瓶,标上 “芦溪消毒凝胶:酒精 7: 芦苇灰 3,净水、消毒,应急用”。
为了彻底断了毒源,小石头和阿禾带着镇里的后生,在溪上游搭了个滤水坝 —— 用芦苇杆编的帘子当第一层,铺上层菱镇的菱角壳(菱角壳多孔,能滤渣),再铺层荷镇的荷叶(荷叶能挡菌),最后撒上芦苇灰。溪水从滤水坝流下来,果然变清了,阿禾用观微镜一看,里面的毒菌少了大半:“管用!比光煮水快多了!” 老医者站在滤水坝旁,手里的手机翻到 “水源处理” 那页,在旁边写:“芦溪滤水坝:芦苇帘 + 菱角壳(菱溪)+ 荷叶(荷镇)+ 芦苇灰,因地制宜,比长安的滤水器更方便”。
瘟疫最险的那天,镇里的孩童突然开始发烧,体温仪的红线一下窜到 “三点七”,阿禾慌得要去拿退烧药,被小石头拦住:“先看疹子!要是疹子变紫,才是毒重;要是还是红的,就是毒在往外透。” 他让阿禾用显微镜查孩子的唾液,果然 —— 镜下的毒菌少了,是身体在排毒。阿禾松了口气,按小石头说的,用芦苇根水冲了点盐糖水(还是 “盐一糖四” 的比例),给孩子喝下去,没一会儿,孩子的体温就降了些。老医者看着阿禾熟练地用体温仪、观微镜,笑着说:“俺之前还觉得,你们这些年轻大夫只会用仪器,现在才知道,你们比俺们更懂怎么把仪器和老药结合。”
七天后,芦溪镇的毒势终于控制住了 —— 溪水变清了,芦苇荡又恢复了往日的青绿,孩童胳膊上的红疹也消了,只剩下淡淡的印子。阿莲的娘特意从桑镇赶来,手里还拿着罐桑葚干:“俺在镇上听说你们在芦溪,就赶紧带了桑葚干来,桑葚能补津液,毒湿退了,得补补。” 小石头接过桑葚干,放在手机上,在 “湿毒后调理” 那页写:“芦溪湿毒退後,用桑葚干(桑镇)+ 芦苇根煮水,补津液,防复发”。
离开芦溪镇那天,老医者带着镇里的人来送 —— 手里捧着新采的芦苇根、苦参,还有个用芦苇杆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消毒凝胶的小瓷瓶。“俺们把滤水坝的法子教给了下游的镇子,还按手记里的方子,熬了不少解毒药,以后再闹湿毒,俺们也不怕了!” 老医者的手里,还拿着本新抄的手记,上面贴满了芦溪的芦苇根、苦参标本,比刊印本还厚了半寸。
马车驶在芦苇荡旁,风里带着芦苇的清香,还有消毒凝胶的淡香。阿禾坐在车上,手里的手机翻得哗哗响,在 “芦溪辨毒” 那页,他还画了个小小的观微镜,旁边写:“观微镜不是用来代替辨证,是用来帮着看清辨证里的‘隐情’,比如溪水里的毒菌,脉诊摸不出来,得靠仪器看。” 小石头看着他,笑着说:“以后再遇到新镇子的病,你就能自己带着手记去了,记住,手记是地图,不是路,路得自己走,药得自己辨。”
阿禾点点头,把手机抱在怀里,像抱着个宝贝。马车越走越远,芦溪镇的芦苇荡渐渐小了,可观微镜下的毒菌、滤水坝的芦苇帘、消毒凝胶的小瓷瓶,都成了手记里新的内容,和桑镇的枫香脂、荷镇的荷叶、菱镇的菱角壳一起,拼成了 “古法新用” 的版图。
回到长安时,太医院的院判正等着他们。小石头把芦溪的新方子、新法子都补到手记里,院判翻着,激动得直拍手:“这本手记,现在才真的完整了!从桑镇的疫气,到芦溪的毒湿,每一页都带着地方的烟火气,每一个方子都能落地,这才是‘为民的医书’!” 阿禾站在旁边,手里的小本子也记满了,他突然说:“院判大人,俺想带着手记,去西边的沙镇看看,听说沙镇的燥和柏镇的不一样,是‘沙燥’,俺想把沙镇的法子也补到手记里。”
小石头看着阿禾,眼里满是欣慰 —— 那个当初连炒杏仁都能炒糊的少年,现在已经能独立带着手记去远方,去辨新病,补新方了。他拍了拍阿禾的肩:“去吧,记住,不管是沙镇的燥,还是别的镇的病,都要先辨证,再用仪器,最后找当地的药,别忘本,也别守旧。”
阿禾抱着手机,踏上了去沙镇的路。夕阳洒在他的身上,手记的纸页在风里轻轻翻着,上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每一片标本,都在诉说着 ——“古法新用” 不是一句口号,是医者的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医者的手,一点一点辨出来的;是医者的心,一颗一颗为百姓装着的。
而小石头,又坐在了桌前,手里拿着新的云母片,准备为下一次的远行,调试好观微镜。窗外的长安街头,《古法新用手记》的刊印本还在传,从太医院传到药铺,从药铺传到乡镇,从乡镇传到更远的地方,像一颗带着温度的种子,落在每一片需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护着世间的烟火气,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