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热浪裹着尘土,空气里弥漫着柴油和铁锈的味道。
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天际,一列满载着光伏板和工程机械的中欧班列缓缓启动,钢铁巨龙在戈壁滩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沈逸风站在口岸的观景台上,手搭凉棚,望着那列火车消失在远方。他身边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负责人老周递上一份文件:“沈老,首批参与本币结算的哈方矿企名单出来了,有三家。”
沈逸风接过文件,指尖在“哈萨克斯坦国家矿业公司”的名字上停顿了一下。他转身,望着口岸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声音沉稳:“这还不够。我们的目标是,让这条路上的每一笔贸易,都能用人民币计价、结算。让中资企业的‘钱袋子’,不再被汇率波动掏空。”
金融服务中心的大厅里,人来人往。双语指示牌下,工作人员正耐心地给一位哈方商人解释如何通过手机银行进行跨境人民币汇款。
老周领着沈逸风走到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前,上面实时跳动着跨境结算的数据:“沈老,自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已为中资企业办理了超过500亿的本币结算。像这家‘中铁基建’,他们给哈方客户开的发票,以前要等美元到账再兑换,现在直接收人民币,光是汇兑成本就省了3%。”
正说着,项目经理李明快步走了进来,他晒得黝黑,风风火火:“周总,沈老!我们刚中标了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扩建项目,合同金额8亿美元!要是能用人民币直接融资,那资金成本能降一大截!”
沈逸风接过他递来的厚厚一叠合同,翻到付款条款那页,眉头微蹙:“条款里还是有美元结算的惯性。小李,你要做的,不是抱怨,是拿着这份合同去找我们的跨境顾问,告诉他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配套。”
他推了推眼镜,目光锐利,“记住,金融不是等服务上门,是要我们主动把服务送到项目工地上。”
下午,沈逸风一行人驱车前往哈方矿企的驻地。
越野车在坑洼的土路上颠簸,扬起漫天尘土。同行的翻译小姑娘有些紧张,沈逸风却摇下车窗,任由风灌进来,他深吸一口气,闻到了戈壁特有的干燥气息。
哈方矿企代表娜尔莎是个精干的职业女性,她用流利的中文迎接沈逸风:“沈先生,欢迎您!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政策。贵方的跨境金融中心,解决了我们一个大难题。”
她点开平板电脑,展示着他们与中方签订的铁矿石长期供应合同:“以前,我们收美元,付卢布,汇率损失像针一样扎在利润里。现在,我们直接收人民币,再用人民币从中国采购设备,整个链条的成本降了,效率也高了。”
走出矿企驻地,夕阳正将戈壁染成一片金黄。
老周感慨:“沈老,您看,这不是单方面的输出,是互相成就。我们的企业走出去,需要金融护航;他们的资源要变现,也需要金融桥梁。这条路,我们不仅运货,更在运‘信用’和‘标准’。”
傍晚,沈逸风回到口岸,最后一次眺望那列即将西行的中欧班列。
娜尔莎和老周站在他身边。列车轰鸣,巨大的车轮碾过铁轨,仿佛在演奏一曲钢铁交响乐。
“沈先生,”娜尔莎真诚地说,“以前,丝绸之路是骆驼和香料的故事。现在,它是集装箱和数字的传奇。感谢你们,让金融成为了新的驼铃。”
沈逸风笑了,笑容里带着一丝欣慰和自豪。他望着列车消失的方向,轻声说:“这条路,我们走了二十年,还在继续走。下一个目标,是让人民币的‘钱袋子’,更稳、更暖,装满沿线所有人的希望。”
回程的车上,老周整理着今天的会谈纪要。
沈逸风闭目养神,脑海里却浮现出另一幅画面——若干年后,这条铁轨或许会延伸到欧洲腹地,中欧班列将不再仅仅是货物的通道,更是人民币信用和金融服务的纽带,将亚欧大陆紧紧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