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源商行的第一批物资,在次日晌午准时送达了关外营地。看着一车车粮食、盐巴和生铁被井然有序地接收、入库,营地内的军民脸上都多了几分踏实之色。沈万三与商行管事交割完毕,拿着回执向刘睿复命,言语间对那“商誉令牌”带来的神奇效果仍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就在营地内部因为物资补充而士气稍振之时,一股暗流却开始在镇北关内外涌动。
起初只是些零星的传言,在关内的茶肆酒坊、市井角落悄然散播。
“听说了吗?关外那群人,来头可不小,据说是京城里犯了事的贵人,跑咱们这避祸来了!”
“避祸?我看不像,那架势,又是买粮又是买铁,还偷偷招兵买马,怕不是想在这北疆之地当个土皇帝吧?”
“啧啧,五千多人呢,还都是青壮,这要是闹将起来,咱们镇北关还有安宁日子过?”
“我可听王老大手下的人说了,那领头的皇子,在京城就是个不受待见的,如今跑到咱们这儿,指不定会惹来什么祸事……”
流言如同瘟疫般扩散,内容也逐渐变得恶毒起来。有的说刘睿克扣军饷,虐待士卒;有的说他与北边胡人暗通款曲,图谋不轨;更有人信誓旦旦地宣称,看到刘睿的手下在附近村庄强征粮草,欺男霸女。
这些流言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刻意将刘睿及其队伍塑造成一个危险、残暴、不受欢迎的入侵者形象。其源头,不言自明,自然是那位在镇北关盘踞多年,感觉自身地位和利益受到威胁的“地头蛇”王阎,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势力。他们无法在明面上直接对抗这支拥有皇子名分和数千军队的队伍,便试图用这种下作手段,孤立刘睿,败坏其名声,动摇其军心,甚至希望能引起关内驻军的干预。
流言也不可避免地传到了营地之中。一些外出采买零星物品或与关内有些许联系的士卒带回的消息,让营地里开始弥漫起一种微妙的躁动和不安。虽然绝大多数靖北军士卒对刘睿忠心耿耿,但人言可畏,尤其是在这人生地不熟的边关,些许疑虑的种子一旦播下,便可能滋生蔓延。
韩猛闻听这些污蔑之词,暴跳如雷,几次请命要带兵入关“理论”,都被刘睿强行压了下来。霍去病则加派了哨探,严密监视关内动向,尤其是王阎势力及其可能关联的驻军人员的异动。
刘睿对此倒是相对平静。这种舆论攻势,在他预料之中。他甚至能感觉到,那散布流言者隐藏在阴暗处的得意与狠毒。然而,他更相信事实胜于雄辩。
也就在这流言蜚语甚嚣尘上之际,另一股风,也悄然吹向了营地。
那便是关于“仁王”的传说。
与王阎刻意散布的恶毒流言不同,关于“仁王”的传闻,更多是在底层流民、贫苦百姓和小商小贩之间口耳相传。内容无外乎是这位皇子殿下如何仁德,沿途收拢流民,分发食物,惩处恶霸,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起初,这些传闻并未引起太大波澜,毕竟距离遥远,可信度存疑。但随着刘睿队伍抵达镇北关,并实实在在地驻扎下来,一些原本在附近区域挣扎求存、走投无路的人,开始将信将疑地将这里视为最后的希望之所。
这天下午,天色有些阴沉,北风呼啸着卷起地上的沙尘。营地外围的哨塔上,执勤的士兵忽然发现,远处官道的尽头,出现了一群蹒跚的身影。
人数不多,约莫二三十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相互搀扶着,顶着风沙,艰难地朝着营地的方向挪动。他们是从南边某个遭了灾的郡县逃难而来的流民,一路乞讨,受尽白眼与欺辱,几乎已经到了绝境。途中,他们隐约听到了关于“仁王”的传说,便抱着最后一丝渺茫的希望,辗转来到了这帝国北疆。
哨兵立刻将情况上报。
刘睿闻报,沉吟片刻,下令道:“让他们靠近,但止于营门百步之外。派一队士卒戒备,再让苏医官带人去看看,若有伤病,及时救治。另外,取些稀粥和干粮过去。”
命令被迅速执行。当那一小锅冒着热气的稀粥和几筐杂面饼子被抬到这些流民面前时,他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已经太久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由“官家”发放的食物了。
一名老兵在同伴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到负责分发食物的队正面前,浑浊的老眼带着恐惧和期盼,小心翼翼地问道:“军爷……这……这真的是给我们的?不要钱?也不要我们卖身为奴?”
那队正按照刘睿事先的吩咐,朗声道:“我家殿下有令,遇灾荒流离者,当施以援手。这些食物,是殿下赏赐的,吃完之后,你们可自行决定去留,绝不为难!”
流民们闻言,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倒在地,朝着营地方向磕头,口中不住念叨着“仁王”、“青天大老爷”之类的话语。那场景,凄惨中又带着一种令人动容的真诚。
苏檀儿带着两名医护兵,为其中几个生病受伤的人做了简单的检查和处理,分发了一些常见的草药。她的温和与专业,更是让这些流民感受到了久违的关怀。
刘睿并没有亲自出面,他只是站在远处一座营帐的阴影下,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看着那些流民捧着粥碗,如同品尝珍馐美味般小心地喝着;看着那老兵因为得到医治而老泪纵横;看着那些孩子因为得到一个杂面饼子而露出的、几乎算是奢侈的笑容。
他的心中并无多少施舍者的优越感,反而充满了沉重。这只是帝国疆域内苦难缩影的冰山一角。连年的天灾、**、边患,使得像这样的流民群体数不胜数。他能救得了这二三十人,又能救得了天下千千万万的流民吗?
一种深切的无力感,混合着对这片土地和其上人民的责任感,在他胸中激荡。他知道,自己未来的道路,注定要与这些最底层的生灵紧密相连。他们的支持与否,将是他能否在这北疆立足,乃至实现更大抱负的根基。
就在他心潮澎湃,为眼前景象所触动,更深感民心向背之重要的时刻——
【叮!检测到宿主践行“仁德”之道,收拢流民,施以援手,于边关之地初步树立“仁王”声望,触发声望事件签到。是否立即签到?】
“签到!”刘睿在心中默念,带着一种期待。他隐隐感觉,这次的奖励,或许会与以往不同。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声望奖励:特殊状态“民心所向”(持续30天)!】
【民心所向】:在此状态持续期间,宿主势力范围内,流民投效效率小幅提升,领地内百姓忠诚度与工作效率微幅增加。注:此效果为隐性加成,润物无声,需宿主持续施行仁政以维持及增强效果。
没有实体的物资,没有具体的人才,而是一种状态,一种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软实力加成!
刘睿眼中闪过一丝明悟。这“民心所向”的状态,正是他此刻最需要的东西之一。它无法立刻转化为刀枪剑戟,却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巩固他的统治基础,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并吸引更多渴望安定生活的人们前来投靠。
这无疑是系统对他选择“仁王”路线的肯定与回报。
当天,那二三十名流民在得到食物和医治后,并未选择离开。他们自发地在营地外围找了个背风的地方,用捡来的树枝和破布搭起了简陋的窝棚,表示愿意留下,为“仁王”殿下效犬马之劳,哪怕只是做些劈柴挑水的粗活。
与此同时,营地内原本因流言而产生的一丝躁动,似乎也在不知不觉间平复了不少。士卒们看着殿下对流民尚且如此仁慈,再联想到自身得到的公正待遇和逐渐改善的条件,心中那份归属感与忠诚,变得愈发坚定。
韩猛巡视营区时,挠着头对霍去病嘀咕:“奇了怪了,老子感觉今天弟兄们干活好像更卖力气了?是俺错觉吗?”
霍去病目光扫过那些精神面貌似乎焕然一新的士卒,又望向营地外那些新建的简陋窝棚,若有所思,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帅帐的方向,轻轻摇了摇头:“非是错觉,乃人心所向。”
风依旧在吹,流言或许仍在某个阴暗的角落滋生。但在这座初具规模的营地里,一种名为“希望”与“认同”的力量,正在悄然生长,对抗着外界的恶意,并吸引着更多迷茫的灵魂,向此汇聚。
这一切的变化细微而持续,如同春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