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组算是强行成立了,但凌哲看着工坊里那些工匠们各自为战、打造出的兵器尺寸误差能塞进一个拳头的现状,痛心疾首。
“不行!这太不‘互联网思维’了!”他对着蒙恬和李斯(被迫出席)挥舞手臂,“我们要推行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让大秦的制造能力,实现指数级跃升!”
李斯冷哼一声:“器物制造,自有法度。岂能如你所言儿戏?”
凌哲根本不搭理他,直接拉着一头雾水的蒙恬和心不甘情不愿的李斯,冲进了负责打造弩机的工坊。
工坊里,老工匠公输班正带着徒弟们埋头苦干。一个徒弟负责削木头,一个负责打磨青铜机关,一个负责组装,还有一个负责……在旁边喊加油。整个过程全凭老师傅的眼和手,速度慢不说,十个弩机能有八个不一样的。
“停!都给我停一下!”凌哲大喊一声,工匠们茫然抬头。
他拿起两个尺寸明显不同的弩机,递到李斯面前:“李顾问,您看,这俩是一个东西吗?”
李斯皱眉:“皆是弩机,然细节略有出入。”
“略有出入?”凌哲夸张地叫道,“这叫妈都不认识的差别!战场上,一个零件坏了,想找个替换的都找不到!这难道就是丞相您追求的‘法度’?”
李斯被噎得说不出话。
凌哲转身,抢过公输班手里的凿子,跳到一堆木料上,开始了他的“标准化”演讲:
“从今天起,我们不要‘差不多先生’!我们要极致精准!我宣布,成立‘大秦第一届标准化制定委员会’!我任会长,公输大师任技术总监,蒙将军任用户体验官,李顾问任……呃,纪律委员!”
李斯:“……” 他开始后悔今天出门没看黄历。
凌哲的第一把火,是制定“弩机零部件标准手册”。他让画工画出每个零件的标准图样,标注上尺寸、角度、公差范围。
“这个扳机,长度必须是三寸二分,误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丝!”
“这个箭槽,宽度必须是一寸五分,要保证箭矢能顺畅滑出,不能卡裆……啊不是,是卡箭!”
“还有这个望山(瞄准器),刻度必须清晰均匀,不能让士兵瞄准时觉得自己眼瞎了!”
公输班看着那些前所未见的精细图纸,眼睛发亮,但随即又愁眉苦脸:“大人,这要求……太难了,全靠手工,做不到啊。”
“谁让你全靠手了?”凌哲一拍大腿,“我们要用模具!治具!标准化量具!”
他指挥工匠用硬木制作各种卡板、角度规。“看!做完的零件,往这个卡板里一塞,能严丝合缝地通过,就是合格!通不过,就返工!这就叫通止规!简单粗暴有效!”
蒙恬拿起一个刚用卡板检验合格的弩臂,又拿起另一个,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顿时惊为天人:“神了!凌兄弟,这法子好!以后补给就方便了!”
李斯看着那堆奇形怪状的木制量具,虽然依旧板着脸,但眼神里也闪过一丝惊异。
标准制定好了,凌哲开始搞“流水线”。他把原来各自负责整个弩机制造的工匠打散,重新分组。
“你!以后只负责削弩臂毛坯!削完就传给下一个人!”
“你!只负责用卡板精修弩臂尺寸!”
“你!只负责钻孔!”
“你!只负责安装青铜机关!”
“你!只负责最后的总装和调试!”
“还有你!别喊加油了!去当质检员!拿着通止规,一个一个零件地查!不合格的,打回去重做!谁出问题,扣谁工钱!”
工匠们一开始极其不适应,觉得自己从“大师”变成了只会一道工序的“工具人”,怨声载道。
凌哲又开始画饼:“各位家人!不要觉得委屈!这叫专业化分工!能极大提升效率!想想看,以后你们只需要反复练习一个动作,就能成为天下第一的‘钻孔大师’、‘削坯圣手’!这不比原来啥都会点,但啥都不精强?这就叫把一个动作做到极致,你就是行业翘楚!”
他还引入了“计件工资”和“绩效排名”。干得多、差错少的,月底多发肉和布匹;干得少、老出错的,只能看着别人吃肉。
重赏(和扣钱威胁)之下,工匠们的积极性(和怨气)都被调动起来了。工坊里不再是慢工出细活,而是充满了“快!快!传给下一个!”“你这孔钻歪了!返工!”“我今天做了三十个!比昨天多五个!”的鸡血呼喊。
李斯看着这如同蚂蚁搬家般忙碌、嘈杂,却又秩序井然的场面,感觉自己的认知再次被刷新。效率……好像确实提升了?
凌哲得意地背着手在工坊里巡视,如同视察车间的厂长。
他走到一个负责打磨箭羽的年轻工匠身边,拿起一支刚刚打磨好的箭,对着光线看了看,皱了皱眉:“小伙子,你这箭羽打磨得不够光滑啊,有毛刺!这会影响空气动力学……呃,是影响射程和精准度!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细节决定成败!你这羽(语)文(纹)不行啊!”
年轻工匠一脸懵逼:“大人,我……我手粗……”
“手粗不是理由!”凌哲严肃道,“要用工具!要讲究方法!心态也要放平,不能羽(语)无伦次地瞎干!”
他又走到总装区,拿起一个刚组装好的弩机,拉了拉弦,点了点头:“嗯!这个不错!榫卯严丝合缝,这活儿干得榫(损)啊!……呃,是干得漂亮!”
公输班跟在他身后,听着这些夹带私货的“谐音梗”点评,想笑又不敢笑,脸憋得通红。
蒙恬则对着一箱箱规格统一、可以随意互换零件的弩机部件爱不释手,喃喃道:“太好了……以后前线损坏,再也不用把整个弩机运回来了……”
李斯沉默地看着这一切,内心五味杂陈。他不得不承认,凌哲这套“歪门邪道”,在提升效率和质量上,确实有独到之处。但这套方法如果推广开来,会不会动摇某些根基?他陷入了沉思。
凌哲看着初步运转起来的“流水线”,和那些虽然抱怨但手脚越来越麻利的工匠,满意地点点头。
“标准化1.0算是迈出第一步了。”他心里盘算,“接下来,该把‘5S现场管理’、‘精益生产’这些概念也慢慢搞起来了……对了,还得搞个‘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刺激他们不断学习,卷出新高(工)度(资)!”
他仿佛已经看到,一个拥有“标准化思维”和“流水线福报”的大秦工业体系,正在向他招手。至于工匠们是感谢他还是想揍他,那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毕竟,福报这种东西,习惯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