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南宋“硬骨头”宰相赵鼎:跟秦桧互怼,为岳飞站台,把仕途走成“热血爽文”

第一章 河南学霸的“耿直基因”:背书要较真,吵架要赢理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河南解州闻喜县(今山西闻喜,当时属解州,归河东路管)的赵家添了个男娃,爹赵吉把族谱翻了三遍,给娃取名“鼎”——鼎是古代的重器,象征“稳重、正直”,后来证明,这名字简直是赵鼎一辈子的“性格预言”,只不过他的“稳重”里,藏着一股“谁惹我就怼谁”的冲劲。

赵鼎小时候是个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但跟一般学霸不一样:别人背书是“囫囵吞枣记大意”,他是“一个字都不能错”,连标点符号(古代是句读)都得掰扯清楚。有次私塾先生教《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念成了“不亦悦乎”(“说”通“悦”,其实没错),赵鼎当场举手:“先生,书上写的是‘说’,您念‘悦’,虽然意思对,但字不对,要是考试这么写,考官会不会算错?”

先生被问得一愣,哭笑不得:“你这娃,比考官还较真!”

更绝的是,赵鼎不光跟老师较真,还跟同龄人“讲道理”。村里有个地主家的娃,抢了穷人家孩子的糖葫芦,其他娃要么不敢管,要么跟着起哄,就赵鼎冲上去:“你凭啥抢人家的?有钱就可以欺负人?要是你被抢了,你乐意吗?”

地主家娃梗着脖子:“我爹是地主,我想抢就抢!”

赵鼎也不跟他吵,直接拉着穷娃去地主家,当着地主的面把事说清楚,还引用《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地主说得脸红:“这娃说的是理,是我家娃不对。”最后地主不仅让娃还了糖葫芦,还额外给了穷娃两串,这事在村里传成了“小秀才舌战地主”的段子。

赵鼎的爹赵吉是个小吏,工资不高,但特别重视儿子的教育,经常跟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发财,是为了明事理,以后要是当了官,得护着老百姓,不能跟那些贪官同流合污。”

赵鼎把这话记在心里,后来他考科举时,主考官问他“当官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答:“不欺君,不害民,不随波逐流。”主考官拍着桌子说:“这娃有骨气,将来必成大器!”

不过赵鼎的科举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21岁第一次考,落榜了。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差,是因为他在考卷里骂了当时的“冗官”问题,说“官员太多,干实事的太少,跟满街的乞丐似的,看着热闹,其实没用”,这话得罪了主考官里的“既得利益者”,直接给了个“不合格”。

赵吉安慰他:“没事,你说的是实话,落榜不丢人,丢人的是为了中榜说瞎话。”

三年后,赵鼎第二次考科举,这次他没改脾气,还是在考卷里写实话,只不过换了个更委婉的说法,比如把“冗官”说成“当精减官员以省民力”,结果主考官里有个叫范纯仁(范仲淹儿子)的,特别欣赏他的耿直,把他取为进士,还跟人说:“赵鼎这娃,是块‘硬骨头’,以后能担大事。”

就这么着,24岁的赵鼎揣着“不欺君、不害民”的信条,踏入了北宋末年的官场——只不过他刚上班没几年,就遇上了“靖康之变”,北宋没了,他的仕途,也跟着拐进了南宋的“乱世赛道”。

第二章 职场新人赵鼎:洛阳令的“反卷操作”,敢跟权贵说“不”

北宋末年,赵鼎被分配到洛阳当“洛阳令”——这官说大不大,管着洛阳城的治安、税收、民事纠纷,相当于现在的“洛阳市长”;说小不小,洛阳是北宋的“西京”,权贵多、关系网密,一般官员来了都得“夹着尾巴做人”,唯独赵鼎,刚上任就搞了波“反卷操作”。

当时洛阳有个叫王黼的权贵(后来成了北宋“六贼”之一),想在洛阳占老百姓的地建别墅,派手下拿着“白条”去征地,说“王大人看上你的地是你的福气,给你十贯钱,赶紧搬”——十贯钱连买个茅草屋都不够,老百姓哭着去找赵鼎。

赵鼎听完,直接带着衙役去了王黼手下的住处,正好撞见那手下在逼老百姓画押。赵鼎一把夺过“白条”,撕了个粉碎:“征地得按朝廷规矩来,该给多少就给多少,拿‘白条’糊弄人,当洛阳没王法了?”

那手下指着赵鼎的鼻子:“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王黼大人的人!你敢跟王大人作对,不想当官了?”

赵鼎冷笑:“我当这个官,是为了护着老百姓,不是为了拍权贵的马屁。你要是再敢逼老百姓,我就把你抓起来,送到京城去告御状!”

那手下见赵鼎来真的,吓得赶紧跑了。老百姓拉着赵鼎的手哭:“赵大人,您真是我们的活菩萨啊!”

这事传到王黼耳朵里,王黼气得直骂:“这赵鼎是个愣头青,等着瞧!”后来王黼想找机会整赵鼎,结果没过多久,“靖康之变”爆发,金国大军打进开封,王黼被乱兵杀了,赵鼎反而因为护着老百姓,在洛阳名声大噪。

北宋灭亡后,赵鼎跟着逃难的人群往南走,路上还不忘帮老百姓——有次遇到一伙土匪抢粮食,其他官员都吓得躲在马车里,赵鼎却组织逃难的壮丁,拿着木棍、锄头跟土匪对峙,还喊:“我们都是逃难的老百姓,你们抢我们的粮,就是断我们的活路!要是你们有难处,跟我说,咱们一起想办法,别做伤天害理的事!”

土匪里有个领头的,原本是农民,被战乱逼得当土匪,听赵鼎这么说,当场就哭了:“大人,我们也是没办法啊!”最后土匪不仅把粮食还了,还跟着赵鼎一起逃难,后来成了南宋军队的士兵。

一路上,赵鼎把自己的干粮分给老百姓,把马车让给生病的人,自己走路,脚上磨起了水泡也不喊疼。有下属跟他说:“大人,您是官,不用这么苦自己。”

赵鼎说:“官也是人,老百姓都在受苦,我怎么能独享安逸?要是当官的都只顾自己,这国家就真的没救了。”

后来,赵鼎辗转到了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当时宋高宗赵构正在那登基,建立南宋,到处招贤纳士。赵鼎听说后,连夜写了一份奏折,从“怎么抗金”“怎么安抚流民”“怎么整顿吏治”三个方面提建议,措辞直接,没有半句虚话。

宋高宗看完奏折,拍着桌子说:“这赵鼎是个人才!敢说真话,有想法!”当即召见赵鼎,跟他聊了一上午,越聊越投机,最后任命赵鼎为“户部员外郎”,让他跟着自己回临安(今浙江杭州)。

从洛阳令到户部员外郎,赵鼎用了不到两年——别人靠拍马、站队升官,他靠的是“护老百姓、说真话、干实事”,这在南宋初年的官场里,简直是“一股清流”,也为他后来跟秦桧“硬刚”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 高宗“宠臣”的秘诀:不拍马,只“解题”

到了临安后,赵鼎成了宋高宗身边的“常客”——不是因为他会拍马,是因为他能“解题”。南宋初年,朝廷就是个“烂摊子”:外面有金国追着打,里面流民遍地、财政赤字、官员贪腐,宋高宗天天愁得睡不着觉,找大臣商量,大臣们不是说“陛下圣明,自有办法”,就是互相甩锅,只有赵鼎,每次都带着“解决方案”来。

有一次,南宋的财政出现了“大窟窿”——国库只剩下不到十万贯钱,连军队的军饷都发不出来,宋高宗急得在朝堂上发脾气:“你们谁能把财政问题解决了?解决不了,都给我滚蛋!”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说话。这时赵鼎站出来:“陛下,臣有办法。”

宋高宗赶紧问:“什么办法?快说!”

赵鼎说:“臣查了国库的账目,发现问题有三个:一是官员贪污,很多税收被中间环节截胡了;二是不必要的开支太多,比如一些贵族的‘福利’,一年要花好几万贯;三是没有统一的税收标准,地方官想收多少就收多少,老百姓苦的不堪言,也收不上来多少。”

然后他给出三个解决方案:

1. 派“财政督查组”去各地查账,贪污的官员一律严惩,追回赃款;

2. 削减贵族的“福利”,除了皇室直系亲属,其他贵族的补贴减半,节省下来的钱充国库;

3. 制定统一的税收标准,按土地多少、家境贫富收税,对贫困户减免税收,让老百姓愿意交税。

宋高宗听完,当场拍板:“就按你说的办!赵鼎,这事交给你负责!”

赵鼎雷厉风行,带着督查组去各地查账,不到三个月,就追回了五十多万贯赃款,严惩了二十多个贪官;贵族的“福利”削减后,一年节省了十几万贯;统一税收标准后,老百姓的税负减轻了,交税也积极了,半年后,国库就从十万贯涨到了八十多万贯,军饷也能按时发了。

军队的将领们高兴地说:“还是赵大人有办法,以前军饷老是拖,现在终于能按时拿了,兄弟们打仗也有劲了!”

还有一次,金国派使者来临安,态度特别嚣张,说“南宋要是不称臣、不赔钱,就接着打”,宋高宗召集大臣商量,投降派大臣说“还是称臣吧,不然打不过”,主战派大臣说“跟他们拼了”,两边吵得不可开交。

赵鼎站出来说:“称臣赔钱,只会让金国得寸进尺,以后更欺负我们;但现在跟金国硬拼,我们的军队还没准备好,也打不过。不如这样:先跟金国说‘可以谈判,但称臣不行,赔钱可以少给点’,拖延时间,同时抓紧训练军队、巩固防线,等我们有实力了,再跟他们算总账。”

宋高宗觉得这个办法靠谱,就按赵鼎说的做,一边跟金国谈判,一边让岳飞、韩世忠等将领训练军队,后来南宋军队能跟金国抗衡,赵鼎的“拖延战术”功不可没。

因为赵鼎每次都能解决实际问题,宋高宗越来越信任他,从户部员外郎升到御史中丞(管监察的官),再升到签书枢密院事(管军事的官),不到五年,就成了南宋的“核心大臣”。

有大臣嫉妒赵鼎,跟宋高宗说:“赵鼎太耿直了,有时候不给陛下留面子,陛下别太宠他了。”

宋高宗笑着说:“我宠赵鼎,不是因为他会说话,是因为他能做事。要是所有大臣都像赵鼎一样,我还用愁吗?”

不过,赵鼎的“宠臣”生涯没持续多久——因为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仕途,这个人就是秦桧。

第四章 朝堂“互怼王”:赵鼎VS秦桧,南宋版“正邪大战”

秦桧刚回南宋的时候,装得特别“爱国”,跟宋高宗说“臣愿意跟金国谈判,为陛下分忧”,还跟赵鼎套近乎,说“赵大人是忠臣,以后咱们要一起为南宋效力”。

赵鼎一开始还觉得秦桧是个“可塑之才”,直到秦桧露出了“投降派”的真面目——他不仅主张跟金国“称臣、割地、赔钱”,还想打压主战派将领,尤其是岳飞。

第一次“互怼”发生在朝堂上,话题是“要不要支持岳飞北伐”。

秦桧说:“岳飞北伐太冒险了,要是打输了,不仅军队损失大,还会惹怒金国,到时候金国再打过来,咱们就完了。不如守住现有的地盘,跟金国和平相处。”

赵鼎当场反驳:“秦桧你错了!金国就像饿狼,你越退让,它越欺负你。岳飞北伐,不仅是为了收复中原,更是为了让金国知道,咱们南宋不是好欺负的。要是现在不支持岳飞,以后想北伐都没机会了!”

秦桧说:“你有把握岳飞能打赢吗?要是打输了,你负责?”

赵鼎说:“我没把握,但我知道,不打肯定输,打了还有赢的机会。要是岳飞输了,我愿意跟他一起受罚;要是你阻碍北伐,将来中原收复不了,你能负责吗?”

秦桧被怼得说不出话,脸涨得通红。宋高宗当时还是想支持北伐的,就说“赵鼎说得对,支持岳飞北伐”,秦桧只能把气咽回肚子里。

从那以后,秦桧就把赵鼎当成了“眼中钉”,处处跟他作对。比如赵鼎推荐的官员,秦桧就找理由反对;赵鼎制定的政策,秦桧就暗中破坏;甚至在宋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说“赵鼎太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下去会误国的”。

赵鼎也不示弱,每次秦桧在背后搞小动作,他都能找到证据,在朝堂上公开揭穿。有一次,秦桧暗中让地方官拖延军饷,想让岳飞的军队断粮,赵鼎查到后,在朝堂上拿出证据,说“秦桧你为了阻碍北伐,竟然断军队的军饷,你这是通敌卖国!”

宋高宗当时也很生气,把秦桧骂了一顿,还罚了他三个月的俸禄。秦桧恨得牙痒痒,但又抓不到赵鼎的把柄,只能暂时收敛。

最激烈的一次“互怼”,是关于“是否要跟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当时金国打不过南宋,就提出“和议”,条件是“南宋称臣,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每年给金国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秦桧极力主张签订和议,说“和议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不用再打仗了”。

赵鼎拍着桌子跟他吵:“秦桧你醒醒!这不是和议,这是投降!称臣意味着咱们南宋是金国的附属国,割地意味着咱们永远失去了中原,进贡意味着老百姓要被剥削得更惨!你以为和议能换来安稳?金国拿到好处后,用不了多久还会来打咱们!”

秦桧说:“现在军队打了这么久,也累了,老百姓也不想打仗了,和议是民心所向。”

赵鼎说:“民心是不想打仗,但更不想当亡国奴!你问问老百姓,是愿意称臣当奴隶,还是愿意跟金国拼一把?你要是敢跟我去街头问老百姓,我就服你!”

两人在朝堂上吵了整整一个上午,从“和议的利弊”吵到“家国大义”,最后赵鼎说得声情并茂,连一些原本支持和议的大臣都动摇了,宋高宗也犹豫了,说“和议的事再想想”。

秦桧见自己占不到便宜,就开始耍阴招——他暗中联合一些投降派大臣,收集赵鼎的“黑料”(其实都是编造的),比如“赵鼎跟岳飞私下往来,想谋反”“赵鼎贪污国库的钱”,然后把这些“黑料”交给宋高宗。

宋高宗一开始不信,但架不住秦桧天天在他耳边说,加上当时南宋的军队确实有点疲惫,他也想“安稳几天”,就慢慢对赵鼎产生了怀疑。

后来,宋高宗找赵鼎谈话,说“和议的事,朕想听听你的最终意见”。

赵鼎说:“陛下,臣还是那句话,和议不能签,签了就是亡国之始。要是陛下一定要签,臣恳请陛下罢免我的官职,我不想做亡国的大臣。”

宋高宗叹了口气:“赵鼎,你太固执了。”

没过多久,宋高宗就罢免了赵鼎的宰相之职,让他去绍兴当知府。秦桧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南宋的“独相”,开始大肆打压主战派,后来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岳飞。

赵鼎虽然被罢免了,但他的“硬骨头”没断——去绍兴的路上,有人劝他“跟秦桧服个软,说不定还能回京城”,赵鼎说:“我这辈子,只跟真理服软,不跟奸臣服软。就算被贬,我也不后悔。”

第五章 绍兴知府的“日常”:不当宰相,照样为老百姓办实事

赵鼎被贬到绍兴当知府,心里虽然有点郁闷,但一到绍兴,看到老百姓的生活,他就把“官场烦恼”抛到了脑后——当时绍兴因为战乱,很多农田都荒了,老百姓没饭吃,还有很多流民没地方住,赵鼎一上任,就把“解决老百姓吃饭住房”当成了头等大事。

首先是解决“荒田”问题。赵鼎发现,绍兴的荒田大多是因为“没人种”——要么是农民战死了,要么是农民逃难还没回来。他就出了个政策:“凡是愿意种荒田的人,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流民,都给种子、给农具,前三年不用交租,三年后再按正常标准交租。”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政策,赵鼎让衙役们拿着“告示”去街上、乡下宣读,还亲自去流民安置点跟老百姓说:“只要你们愿意种地,我就帮你们,咱们一起把绍兴的日子过好。”

老百姓一开始还不信,觉得“官话都是骗人的”,直到有几个流民试着去种荒田,真的拿到了种子和农具,还不用交租,其他老百姓才纷纷行动起来。不到半年,绍兴的荒田就被种满了庄稼,绿油油的一片,看着就喜人。

有个老农拉着赵鼎的手说:“赵大人,要不是您,我们这辈子都不敢想能有自己的地种,谢谢您啊!”

赵鼎笑着说:“不用谢我,地是你们自己种的,好日子是你们自己挣的。”

然后是解决“流民住房”问题。赵鼎看到流民住在破草棚里,一到下雨天就漏雨,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就跟绍兴的乡绅们商量:“流民没地方住,容易生病,也容易闹事,咱们一起出钱出力,给他们建房子吧。”

乡绅们一开始不愿意,觉得“流民跟我们没关系,凭什么帮他们”。赵鼎就跟他们说:“流民也是人,他们要是有地方住、有饭吃,就会安心过日子,以后还能帮咱们干活、交税,对咱们绍兴的发展也有好处。要是你们不帮他们,他们没活路了,说不定会抢你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们的损失更大。”

乡绅们觉得赵鼎说得有道理,就纷纷捐款捐物。赵鼎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一部分,跟衙役、老百姓一起动手建房子——他虽然是知府,但一点架子都没有,搬砖、和泥、盖屋顶,样样都干,手上磨起了水泡也不休息。

不到三个月,就建成了一百多间“流民房”,每间房子都有窗户、有门,还能遮风挡雨。流民们搬进新房子,高兴得哭了,还给赵鼎送了块牌匾,上面写着“爱民如子”。

除了种地、建房,赵鼎还在绍兴办了“义学”,让穷孩子能免费读书。他亲自挑选老师,还经常去义学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爱国、正直、勇敢”,跟他们说“你们是绍兴的未来,也是南宋的未来,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有个叫陆游的小孩(后来成了南宋大诗人),当时就在绍兴的义学读书,赵鼎很喜欢他,经常跟他聊天,还夸他“这孩子有才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后来陆游在自己的诗里写“赵公在绍兴,爱民如父兄,至今绍兴人,犹念赵公恩”,就是在怀念赵鼎。

赵鼎在绍兴当知府的三年里,绍兴的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粮食丰收了,流民安定了,孩子们能读书了,绍兴也成了南宋“安居乐业”的典范。宋高宗听说后,私下里跟身边的人说:“赵鼎虽然固执,但确实会做事,绍兴能有今天,都是他的功劳。”

秦桧听说后,心里更嫉妒了,觉得“赵鼎在绍兴过得这么好,要是老百姓都念他的好,将来肯定会影响我的地位”,就又开始找机会整赵鼎——他暗中让绍兴的官员编造赵鼎的“罪状”,说“赵鼎在绍兴拉帮结派,想谋反”,然后把“罪状”交给宋高宗。

宋高宗虽然知道赵鼎不会谋反,但架不住秦桧天天施压,加上他当时已经跟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不想再得罪秦桧,就把赵鼎贬到了更偏远的泉州(今福建泉州)。

离开绍兴的时候,老百姓都来送他,有的哭着给他塞鸡蛋,有的给他送自己种的粮食,还有的跟着他的马车走了十几里路。赵鼎坐在马车上,看着送行的老百姓,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他知道,自己虽然被贬了,但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这比当宰相还值。

第六章 贬谪岁月:从泉州到吉阳,硬骨头从未软过

赵鼎被贬到泉州后,还是老样子——不管官多大,不管在哪,都把老百姓的事放在第一位。泉州是南宋的“港口城市”,很多商人在这里做海外贸易,但当时泉州的“市舶司”(管海外贸易的官)特别贪,经常向商人收“苛捐杂税”,很多商人都不敢来泉州做生意了。

赵鼎一到泉州,就去调查市舶司的问题,发现市舶司的官员不仅收苛捐杂税,还跟海盗勾结,抢商人的货物。赵鼎当即把市舶司的官员抓了起来,严惩不贷,还废除了所有苛捐杂税,制定了“公平贸易规则”:商人只要按规定交少量税收,就能自由做海外贸易,官府还会派军队保护商人的安全。

规则实施后,泉州的海外贸易又活跃起来了,越来越多的商人来泉州做生意,泉州的经济也越来越好。商人都夸赵鼎:“赵大人是个好官,要是早来泉州,我们就不用受那么多苦了!”

秦桧听说赵鼎在泉州又“出风头”,气得直跺脚,觉得“这赵鼎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贬到哪都能搞出动静”,就又找机会把赵鼎贬到了潮州(今广东潮州)。

潮州比泉州更偏远,当时还是“蛮夷之地”,很多官员被贬到这里后,要么天天抱怨,要么自暴自弃,只有赵鼎,还是乐呵呵地过日子——他在潮州种了几亩地,自己种菜、养鸡,还跟当地的农民学种水稻,有时候还会去潮州的书院给学生讲课,讲“中原的历史”“抗金的故事”,鼓励学生们“不要忘记中原,不要忘记家国”。

有一次,潮州发生了旱灾,地里的庄稼都快枯死了,老百姓急得团团转。赵鼎就带着老百姓去挖井、修水渠,从河里引水灌溉庄稼。他每天都泡在工地上,跟老百姓一起干活,晒得黝黑,手上全是老茧。老百姓劝他:“赵大人,您年纪大了,别这么辛苦。”

赵鼎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干活,跟你们一起抗旱,我心里踏实。”

在赵鼎的带领下,老百姓终于挺过了旱灾,庄稼也保住了。潮州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还在潮州建了一座“赵公祠”,纪念他的恩情。

秦桧见赵鼎在潮州还能“赢得民心”,彻底慌了——他怕赵鼎有一天会被宋高宗召回京城,跟自己作对,就决定“斩草除根”,把赵鼎贬到了当时最偏远、最荒凉的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还暗中吩咐吉阳军的官员“好好照顾赵鼎”——其实就是让官员刁难他。

吉阳军当时是什么样?遍地是荒草,到处是野兽,老百姓很少,住的都是破草棚,连吃的都很匮乏。赵鼎到了吉阳军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住在一个破庙里。吉阳军的官员还故意不给赵鼎发俸禄,想让他饿死。

但赵鼎还是没被打倒——他在破庙里搭了个简易的床,每天去山里挖野菜、摘野果,有时候还能钓到鱼,勉强维持生活。当地的老百姓知道他是个好官后,经常给他送粮食、送衣服,还帮他修补破庙。

赵鼎很感动,跟老百姓说:“我连累你们了,要是秦桧知道你们帮我,肯定会为难你们的。”

老百姓说:“赵大人,我们不怕!您是好官,我们帮您是应该的,就算被为难,我们也愿意!”

在吉阳军的日子里,赵鼎虽然过得很苦,但他还是坚持写文章、写诗,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他在诗里写“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意思是“就算我死了,我的精神也会像山河一样,守护南宋”,这句话后来成了千古名句。

秦桧听说赵鼎在吉阳军还没死,还跟老百姓关系很好,就又下了一道命令——让吉阳军的官员“逼赵鼎自杀”。官员拿着毒酒去见赵鼎,说“赵大人,您还是自行了断吧,不然我们也不好交差”。

赵鼎看着毒酒,一点都不害怕,他对官员说:“我这辈子,对得起陛下,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死而无憾。但我有一个要求,我死后,你们要把我的遗体送回河南老家,跟我的父母葬在一起。”

官员答应了他的要求。赵鼎端起毒酒,一饮而尽,享年63岁。

赵鼎死后,当地的老百姓都很伤心,自发地给他送葬,还在吉阳军建了一座“忠简祠”(赵鼎死后谥号“忠简”),纪念他的忠诚和正直。

第七章 身后名:历史终究没埋没“硬骨头”

赵鼎死后,秦桧还想“掩盖真相”,下令“不许任何人纪念赵鼎,不许任何人写文章赞扬赵鼎”,但老百姓根本不听——他们偷偷地纪念赵鼎,把赵鼎的故事口口相传,还把赵鼎的诗抄下来,藏在家里,生怕被秦桧发现。

直到秦桧死后,宋高宗才慢慢意识到自己错了——他发现秦桧说的“和议能换来安稳”是假的,金国拿到好处后,还是经常来欺负南宋;他还发现赵鼎说的“不抗金就会亡国”是对的,要是早点支持岳飞、赵鼎,中原说不定早就收复了。

宋高宗很后悔,就下了一道圣旨,恢复了赵鼎的官职,还派人去吉阳军把赵鼎的遗体送回河南老家安葬。

宋孝宗即位后,更是对赵鼎推崇备至——他不仅追赠赵鼎为“太傅”(最高级别的官职),还亲自为赵鼎写了墓碑,上面写着“忠简赵公之墓”,还下旨让全国的官员“学习赵鼎的忠诚和正直,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国家分忧”。

宋孝宗还为岳飞平反,追赠岳飞为“鄂王”,跟赵鼎一起,成了南宋“忠臣”的代表。老百姓都说:“赵大人和岳将军都是好人,终于沉冤得雪了!”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赵鼎的故事越传越广,成了“南宋硬骨头宰相”的代名词。很多文人都写文章赞扬赵鼎,比如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写“赵公为人正直,敢跟奸臣作对,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辈之楷模”;辛弃疾在自己的词里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虽然写的是孙权,但很多人都觉得,这也是在怀念赵鼎、岳飞这样的抗金英雄。

到了明朝,朱元璋特别喜欢赵鼎,他跟大臣说:“赵鼎是个好官,忠诚、正直、能干,你们都要向他学习,不能学秦桧那样的奸臣。”还下令在全国建“忠简祠”,让老百姓纪念赵鼎。

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也很推崇赵鼎,他亲自为赵鼎的文集写序言,说“赵鼎之忠,可与文天祥、岳飞齐名,是中华之脊梁”。

直到现在,河南闻喜、浙江绍兴、福建泉州、广东潮州、海南三亚等地,还有赵鼎的遗迹,老百姓还在纪念他——每年清明节,都有人去赵鼎的墓前献花,跟他说“赵大人,现在国家强大了,中原早就收复了,您可以放心了”。

赵鼎这辈子,虽然仕途坎坷,被贬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还被秦桧逼死,但他从未后悔过——他用自己的“硬骨头”,守住了“不欺君、不害民、不随波逐流”的信条;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好官”。

就像他自己在诗里写的“气作山河壮本朝”——他的精神,就像山河一样,永远守护着中华民族,永远激励着后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不管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都要守住自己的良心,守住自己的信仰,做一个正直、勇敢、有担当的人。

第八章 赵鼎的“职场启示录”:耿直不是傻,是一种力量

要是把赵鼎的一生当成“职场故事”,你会发现,他的很多“操作”,放在现在的职场里,也特别有启发——尤其是对那些“不想拍马、不想站队、只想靠实力说话”的人来说,赵鼎就是“职场榜样”。

第一个启示:“硬骨头”不是“愣头青”,耿直要带脑子。

赵鼎虽然耿直,敢跟权贵、奸臣作对,但他不是“无脑硬刚”——他每次跟秦桧互怼,都有证据、有道理,不是瞎吵;他每次

提建议,都带着“解决方案”,不是只提问题。比如他反对“绍兴和议”,不是只说“和议不好”,而是分析“和议的危害”,给出“替代方案”;他弹劾秦桧断军饷,不是只说“秦桧坏”,而是拿出“秦桧断军饷的证据”。

这告诉我们:职场里的“耿直”,不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不是“跟领导、同事对着干”,而是“有道理、有证据、有解决方案”的坚持——这样的“耿直”,才会被人认可,才会有力量。

第二个启示:“办实事”是最好的“职场通行证”。

赵鼎不管是当洛阳令、绍兴知府,还是被贬到泉州、潮州、吉阳军,都在“办实事”——护老百姓、解决财政问题、支持北伐、发展经济。他靠“办实事”,从基层小官升到宰相;靠“办实事”,得到宋高宗的信任;靠“办实事”,赢得老百姓的爱戴;甚至靠“办实事”,在贬谪地也能“出风头”。

这告诉我们:职场里,不管你在哪个岗位,不管你有没有背景,“办实事”永远是最好的“通行证”——领导信任你,是因为你能解决问题;同事尊重你,是因为你能帮到大家;下属拥护你,是因为你能带领大家进步。

第三个启示:“不随波逐流”虽然难,但值得。

南宋初年的官场,很多官员都在“随波逐流”——要么跟秦桧一起搞投降,要么怕得罪人不敢说话,只有赵鼎,坚持“抗金、护民、反投降”,哪怕被多次贬谪,哪怕最后被害死,也没改变自己的立场。

这告诉我们:职场里,难免会遇到“歪风邪气”,难免会有“站队、拍马”的诱惑,但“不随波逐流”的坚持,虽然可能会让你暂时吃亏,可能会让你走得慢一点,但最终,你会赢得“尊重”——这种“尊重”,比“升职加薪”更珍贵,比“一时的风光”更长久。

第四个启示:“民心”是最好的“身后名”。

赵鼎死后,秦桧想掩盖他的事迹,想让他被人遗忘,但老百姓记住了他——他们为他送葬、建祠堂、传故事,让他的名字流传了千年。而秦桧呢?虽然生前当了多年“独相”,风光无限,但死后却成了“奸臣”的代名词,被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被人骂。

这告诉我们:不管是职场里的“领导”,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最终能让你被记住的,不是你当了多大的官、赚了多少钱,而是你“帮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好事”——就像赵鼎,他虽然没收复中原,虽然没当一辈子宰相,但他帮了无数老百姓,所以他能被人记住千年;而那些只想着自己、害别人的人,不管生前多风光,最终都会被人遗忘,甚至被人唾弃。

赵鼎的一生,就像一部“热血爽文”——虽然有低谷,有挫折,有悲剧,但他的“硬骨头”、他的“办实事”、他的“爱国心”,让这部“爽文”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希望。

最后,用赵鼎的一句诗来结尾:“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愿我们都能像赵鼎一样,守住自己的“硬骨头”,守住自己的良心,用自己的力量,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骑士书屋推荐阅读:大隋武神宇文成都九州恃风雷三国:最强谋士大秦之纵横天下柒合我在洪武开商铺我杨家故乡在很远的地方俺老爹是程咬金三国:开局获得绝世武力穿越之从逃婚开始崇祯聊天群文化穿越之旅穿越红楼的戏剧人生重生司马懿,亲身隆中为汉出仕!大明卖罐子,朱元璋上门都穿越了还不兴我和李二对着干?重生后,我成了侯府傻儿子月华长安三国秘事红楼生存录应如妖似魔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穿越:废柴作家梦回南宋末年回到大汉打天下帝王之名【完结】废柴夫君很禽兽:强吻午夜情人无双大炎:我打造一个盛世炎朝赵大人停手吧,大清要被你搞亡了晋末多少事大明锦衣卫:我有一枚缉恶令长歌当宋穿越大明,吊打诸国亮剑:我只打硬仗帝梦未央大明1840师姐别想跑,母后赐婚了!大唐:战力无双护国公重生之毒女世子妃木子的北宋生活大秦:开局捡个小媳妇儿北汉风云录唐朝那些事穿越过来是享福的,都是来干活的生在乱世,活在深山大明:我朱祁钰不是代班皇帝!太孙收手吧,您登基一月灭了九国相父安心养老,和约阿斗去签大秦:开局一只马蜂王小明加油,下一个世界等着你!三国:开局天宝将军,举鼎震董爹
骑士书屋搜藏榜:穿越大宋,女侠全是我的!侯爷,夫人她又虐渣了孤岛喋血日不落盛唐农门辣妻巧当家一介布衣农门悍妻:带着萌宝嫁皇帝三国群英传明日传奇大秦:九皇子的全能逆袭夙志寒门小郎君大顺宝藏穿越科举,我驰骋官场我生活在唐朝大秦:我真的不想当太子啊!大明:你这也叫坐牢?老朱羡慕了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娘要供读书郎大周残阳清穿守则代夏血狼雇佣兵的古代征战小子,快给爷科考去吾父朱高煦大秦神捕大秦之无敌马车三国开局觉醒无双神力我乱世杀神满朝佞臣,孤要做千古暴君大明成化:开局先干掉亲爹朱叫门赝品太监老师带我回地球半山亭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水浒传之我是林冲大宋:三元及第三国之风起南疆女神有药gl乾元盛世系统大宋:朕的专利战横扫1126盛唐舰载特重兵公牛传人趣味世界简史和亲公主白发皇妃最强吕布之横扫天下山河鉴:隋鼎北宋有坦克大宋水浒武松指点江山天命贵妻,杠上嚣张战王山沟皇帝
骑士书屋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