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吴的战略收缩并未带来和平,反而激化了内部矛盾。各方势力在有限的空间内展开更加激烈的博弈,如同困兽之斗,惨烈而胶着。
一、蜀中血火
邓百川接到姑苏的指令后,迅速调整策略,对蜀中反抗势力采取了更为酷烈的手段。
吴军分成数支清剿部队,配备强弓劲弩和新式装备,对青城山进行了拉网式清剿。余沧海凭借险要地形负隅顽抗,利用淬毒暗器和陷阱给吴军造成不小伤亡,但终究寡不敌众。在一次突围战中,他被数支神臂弩箭射成刺猬,这位野心勃勃的一派宗师,最终殒命在荒山野岭。
剿灭青城派后,邓百川将矛头指向峨眉。他并未强攻金顶,而是派兵封锁所有下山通道,同时颁布法令:任何与峨眉派往来者,以通匪论处;任何接济峨眉者,满门抄斩。他要活活困死这座千年古刹。
静玄师太面对围困,表现得异常平静。她令弟子开辟后山菜园,节衣缩食,每日依旧带领弟子诵经习武。然而,缺盐少药的局面让峨眉派处境日益艰难,不断有体弱弟子病倒。
更残酷的是对地方豪强的清算。邓百川以“抗税谋逆”为名,发兵剿灭了几个最具实力的地方家族,将其田产财物尽数充公,男女老幼或杀或卖。血腥的镇压暂时稳住了局面,但仇恨的种子已深埋在每个蜀中人的心中。
二、襄阳困局
慕容吴的战略收缩,使得襄阳承受的北方压力骤增。
伯颜敏锐地察觉到吴军重心转移,立即加强了对襄阳的封锁。他在襄阳以北构筑了三道防线,挖掘壕沟,广设烽燧,彻底切断了襄阳与北方的陆路联系。同时不断派出小股精锐骚扰襄阳周边的屯田区域。
更致命的是经济封锁。以往还能通过隐秘渠道获得的北方药材、皮革等物资,现在几乎断绝。城内存盐日渐减少,盐价飞涨。黄蓉不得不动用储备金银,通过吴军控制的水路,高价从江南购盐,这进一步加剧了襄阳对吴国的经济依赖。
“靖哥哥,伯颜这是要困死我们。”黄蓉看着日渐减少的物资清单,眉头紧锁,“慕容复收缩兵力,我们独木难支。”
郭靖巡视着城防,看着面有菜色的士兵,心中沉重。他深知,若无外援,仅凭襄阳自身,很难长期对抗北元的全面封锁。
三、海上硝烟
就在陆上战事陷入僵局时,海上的冲突陡然升级。
弗朗机殖民者联合日本倭寇,组成一支超过五十艘战船的联合舰队,大举进犯浙东。他们避开吴军水师主力,采用狼群战术,袭击沿海城镇,掠夺财富,掳掠人口。
周泰率水师主力迎战,在台州外海与联军爆发激战。吴军虽然舰船数量占优,但火炮射程和精度处于劣势。战斗中,周泰的座舰被集中火力轰击,本人身负重伤,吴军被迫撤退。
联军趁势攻占舟山群岛,建立前进基地,东南海疆告急。
消息传至姑苏,慕容复勃然大怒。他紧急抽调正在长江巡防的第二水师南下增援,同时严令沿海各州县加强戒备。然而,水师主力新败,一时难以组织有效反攻。
四、暗夜微光
在这片黑暗中,依然有希望的微光在闪烁。
襄阳“格物苑”在朱子柳主持下,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利用本地发现的几种矿物,结合阿卜杜勒遗留的笔记,成功配制出替代金疮药的外伤药粉,虽然效果稍逊,但成本低廉,可大量制备,极大缓解了军中伤药短缺的困境。
同时,苑内工匠改进了城中的储水系统,挖掘了数口深井,并设计了简易的雨水收集装置,使城内在被围困时的饮水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在蜀中,尽管邓百川采取高压政策,但仍有不少志士在暗中活动。一批原镇西公府的旧吏秘密组建“复蜀会”,在民间传播抗吴思想,收集吴军情报,等待时机。
而在北元控制区,《农政新编》的推广意外地改善了部分地区的民生。一些汉人官吏借此机会,在推行农法的同时,暗中保护文化,使华夏文明在异族统治下得以延续。
五、新的均衡
至元十七年秋,天下局势呈现出一种危险的均衡:
慕容吴控制了富庶的江南和新征服的蜀中,但内部整合远未完成,海上又面临新的威胁,北伐计划无限期推迟。
北元虽然失去了蜀中,但稳固了北方统治,对襄阳形成战略包围,同时通过海上势力牵制吴军。
襄阳在两大势力夹缝中艰难求生,既不能完全依靠吴国,也无法独自对抗北元。
海上殖民势力的介入,更给这场乱局增添了新的变数。
各方都像是落入陷阱的困兽,互相撕咬,却又谁都无力给予对方致命一击。这种脆弱的均衡能维持多久?下一个打破平衡的,会是来自陆上的铁骑,还是海上的炮火?所有人都屏息以待。
---
(第12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