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训令》落地后,宋阳紧接着推动“三级动员体系”建设,将同盟的军事力量梳理成一张层层设防的“安全网”,让每一级力量都有明确职责,战时能快速响应、无缝衔接。
第一级:常备军,同盟的“尖刀”,完全脱产的精锐力量。在原有五百常备军基础上,吸纳此次甄别合格的117名壮丁,扩编至六百五十人,分为“锋矢营”“磐石营”“猎豹营”三个专业部队:
-锋矢营保持五十人精锐不变,由王二柱直接统领,配备最好的连发火铳、震天雷和战马,作为机动打击力量,哪里危急就驰援哪里,主打突袭、斩首、救援;
磐石营三百人,由赵猛兼任统领,配备重型盾牌、长矛和部分火铳,驻守同盟核心区域(宋家庄、周家庄),主打阵地防御,抵御清军正面进攻;
猎豹营三百人,由陈武统领,配备弩箭、轻型火铳和快马,负责边界巡逻、情报侦查和骚扰敌军,主打灵活机动,延缓敌军推进速度。
“常备军是同盟的核心战力,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宋阳在常备军扩编仪式上强调,“你们的责任是守护同盟的命脉,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不能让清军突破核心防线。”
第二级:预备役——同盟的“中坚”,基于民兵的半脱产力量。按各庄人口比例,从民兵中选拔两千人组成预备役,平时务农、务工,定期参加集中训练,战时迅速集结,补充常备军或负责本地防御。预备役按地域分为八个分队,分别对应八个庄子,由各庄庄头兼任分队长,同盟军军官担任军事教官。
“预备役是常备军的后盾,也是各庄的‘本土卫队’。”周文在预备役动员大会上讲解职责,“清军来犯时,若敌军规模小,预备役可自行组织防御;若敌军规模大,立刻集结支援常备军,或负责守卫粮窖、工坊、水源等重要设施,防止后方被袭。”
赵家庄的预备役分队在山坳里进行防御训练,分队长赵小山带着队员们挖战壕、搭箭楼:“咱们庄靠近西边界,是清军来袭的第一道防线,只要咱们守住,就能为常备军争取准备时间!”队员们挥着锄头,干劲十足,战壕挖得又深又宽,箭楼上架着弩箭,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第三级:守备队——同盟的“根基”,纯民兵组成的基层力量。除预备役外,剩余所有民兵(约三千人)组成守备队,以村为单位编组分队,每队十至十五人,由村里的退伍老兵或训练表现优异的民兵担任队长,负责本村的日常巡逻、警戒、治安,以及简单的防御工事修建。
孙家庄的守备队每天清晨都会在庄门巡逻,队长孙小五虽然结巴,却责任心极强:“俺们……俺们守备队,要看好庄门,发现……发现异常,立刻发信号,不让……不让敌人偷偷进来。”他们手里握着长矛、弓箭,腰间挂着信号哨,庄门旁还备着滚木、石块,一旦有敌情,能第一时间组织防御。
三级动员体系的核心是“快速衔接”:守备队发现敌情,第一时间通过烽火台或传令兵上报;预备役接到指令,半个时辰内集结;常备军根据敌情等级,迅速调配兵力——小规模敌情,守备队自行处置;中等规模敌情,预备役集结支援;大规模敌情,常备军主力出动,预备役跟进,守备队守后方。
为了检验体系有效性,宋阳组织了一次全要素动员演习:模拟清军五百人突袭西边界,守备队发现后立刻点燃烽火、吹响信号哨;赵家庄预备役半个时辰内集结完毕,赶赴边界迟滞敌军;猎豹营一个时辰内抵达,与预备役协同作战;锋矢营、磐石营在宋家庄集结待命,随时准备增援。
演习全程顺畅,没有出现衔接断层、响应迟缓的问题。王二柱在演习总结时感慨:“这三级体系就像三层铠甲,第一层守备队挡小麻烦,第二层预备役扛中等压力,第三层常备军应对致命威胁,层层设防,再也不怕清军突袭了。”
体系建立后,同盟的军事力量彻底激活——从精锐尖刀到中坚力量,再到基层根基,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防御网络,人力优势被最大化发挥,为对抗清军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