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红星机械厂的工人们发现,厂里的气氛和以往大不相同了。
李建国不再是愁眉不展,而是挺直了腰杆,在车间里来回巡视,仿佛找回了当年创业时的激情。而他的儿子李晓宇,则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上午都在画着一些谁也看不懂的图纸。
“爸,你进来一下。”李晓宇推开办公室的门,招呼道。
李建国走进办公室,看到儿子面前摊着一张巨大的图纸,上面用铅笔画满了复杂的零件和数据。他虽然也是搞技术的,但看到这张图,也觉得有些头晕眼花。
“晓宇,你这是在……?”
“爸,厂里的债,我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李晓宇开门见山地说。
“什么办法?”李建国精神一振。
“金陵机床厂。”李晓宇说出这五个字。
李建国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金陵机床厂?他们自己的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哪有钱帮我们?”
金陵机床厂是附近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实力雄厚。但最近一年,却陷入了巨大的困境。他们斥巨资从德国引进了一条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本想借此来个产业升级,甩开所有竞争对手。没想到,这条生产线水土不服,自从安装以来,问题不断,三天两头出故障,产品合格率低得吓人。德国专家请了好几批,钱花了不少,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治。如今,这条生产线已经成了金陵机床厂一个巨大的包袱,进退两难。
这件事在整个金陵市的工业圈子里,几乎是人尽皆知。
“他们是没有钱,但他们有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李晓宇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他们有技术难题,而我们,有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你?”李建国难以置信地看着儿子,“晓宇,我知道你昨天修好了c6140,很了不起。但金陵厂那条可是德国最先进的生产线,连德国人自己都搞不定,你怎么……”
“爸,你相信我吗?”李晓宇打断了父亲的话,目光灼灼地看着他。
看着儿子那双深邃而自信的眼睛,李建国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
“那条生产线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设备本身,而在于设计上的一个微小缺陷。”李晓宇指着图纸,开始详细地解释起来,“德国人过于迷信他们的理论数据,忽略了我们这里的气候、湿度以及操作员的习惯。他们的主轴冷却系统设计得过于精密,在我们的环境下,散热效率会大打折扣,导致主轴在长时间高速运转后,产生热形变,从而影响加工精度。”
李晓宇一边说,一边在图纸上勾画出他设计的改造方案。他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仿佛他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已经亲手把那条生产线拆解、重装了无数遍。
李建国听得目瞪口呆。他虽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技术细节,但他能感受到儿子话语中那强大的自信和严谨的逻辑。这绝不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能有的见识。
“我们走,去金陵机床厂。”李建国猛地一拍桌子,下定了决心。
父子俩骑着厂里那辆破旧的“长江750”三轮摩托车,一路“突突突”地来到了金陵机床厂的大门口。
“站住!干什么的?”门口的保安毫不客气地拦住了他们。
“同志,我们是红星机械厂的,想找你们陈厂长。”李建国陪着笑脸说。
“陈厂长是你想见就见的?”保安斜着眼打量着他们父子俩,一身的油污,还有那辆破摩托,一看就是从哪个小破厂出来的,顿时更加不屑了。
“我们有解决你们厂生产线问题的方案。”李晓宇开口了,声音不大,但却让保安的动作停滞了一下。
“就凭你们?”保安嗤笑一声,但还是有些犹豫。生产线的问题,现在是全厂最头疼的事情,谁也不敢怠慢。
正在这时,一个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从厂里走了出来。保安一看到他,立刻立正站好:“王工好!”
这位王工,正是金陵机床厂的总工程师,王建华。
“什么事?”王建华皱着眉头问。
“王工,这两个人说他们能解决生产线的问题。”保安指了指李晓宇父子。
王建华的目光落在李晓宇身上,看到他这么年轻,眼中闪过一丝失望和不耐烦:“胡闹!你们当这里是什么地方?菜市场吗?”
“王工,请给我们五分钟。”李晓宇不卑不亢地说道,“如果五分钟内,我说的东西您不感兴趣,我们立刻就走。”
“好大的口气!”王建华被气笑了,“行,我倒要听听,你能说出什么花来。”
“你们的生产线,问题是不是主要集中在主轴精度上?尤其是在连续工作超过两个小时之后,废品率会急剧上升?”李晓宇问道。
王建华的脸色微微一变,李晓宇说的,和他们内部的测试报告一模一样。
“我们检测过主轴的跳动、冷却液的流量、伺服电机的响应,所有数据都在设计范围内,但就是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李晓宇继续说道,“你们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出在热传导的滞后性上?”
“热传导滞后性?”王建华愣住了,这个词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简单来说,就是散热跟不上发热,导致主轴内部产生了应力积聚,从而引发了微米级的形变。”李晓宇解释道,“德国人设计的冷却系统太理想化了,他们没有考虑到,在实际生产中,切屑、油污、粉尘都会影响散热片的效率。”
王建华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李晓宇说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锤子,重重地敲在他的心上。他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年轻人,而是一位浸淫此道多年的宗师!
“你……你跟我来!”王建华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亲自带着李晓宇父子,走进了那个让全厂工程师都束手无策的德国生产线车间。
车间里,陈厂长正对着那台趴窝的机器唉声叹气。
“厂长,这位是红星机械厂的李晓宇同志,他……他可能知道问题出在哪。”王建华的语气有些激动。
陈厂长抬起头,看到李晓宇这么年轻,眼中的希望之火瞬间熄灭了一半。但他还是耐着性子问道:“小同志,你有什么看法?”
李晓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围着那台精密的德国机床走了一圈,最后,他停在机床的主轴箱前,伸手指着一个毫不起眼的散热口说道:“问题,就在这里。”
“这里?”陈厂长和王工都凑了过去,反复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什么名堂。
“把这里的盖板打开。”李晓宇说。
一个维修工立刻上前,用工具打开了盖板。只见里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散热片,但散热片之间,却堵塞着不少油污和金属粉末。
“看到了吗?”李晓宇说道,“就是这些东西,让你们的散热系统成了摆设。我的解决方案很简单,改造风道,增加一个过滤和反吹装置,成本不超过一千块钱。”
整个车间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被李晓宇的自信和专业给镇住了。
“好!”陈厂长猛地一拍大腿,眼中爆发出精光,“小同志,我相信你!只要你能解决问题,条件你来开!”
“我不要技术入股,我需要现金。”李晓宇平静地说道,“五万块。问题解决,立刻付钱。”
五万块!
在1990年,这绝对是一笔巨款!
陈厂长仅仅犹豫了三秒钟,就果断地伸出了手:“好!一言为定!”
他被逼到绝路了,德国专家开口就要十万马克,还不敢保证能修好。相比之下,五万人民币的赌注,他愿意下!
李晓宇伸出手,和陈厂长有力地握在了一起。
他知道,自己赌赢了。红星厂的命运,从这一刻起,将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