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考察结束后,在队部召开了座谈会。伊拉代表生产队做了系统汇报,她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论证,清晰地勾勒出红星生产队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蓝图。
汇报完毕,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公社副书记首先发言,高度肯定了红星生产队取得的成绩:“红星生产队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解放思想,尊重科学,立足实际,艰苦奋斗,就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你们‘粮药并举、多种经营、科学发展’的路子,为我们公社乃至全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县农业局的干部也表示:“你们对土地的精细规划、对技术的钻研应用,尤其是那个蓄水池和养鱼尝试,很有创新精神,也符合国家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你们总结的经验,很有推广价值!”
供销社的干部则对药材品质和合作模式表示满意,承诺将继续支持。
各生产队的干部们也纷纷提问,交流气氛热烈。伊拉、张书记等人一一耐心解答。
最后,公社副书记当场宣布:将红星生产队列为公社“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其经验将在全公社范围内组织学习推广!同时,公社将在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红星生产队优先支持!
消息传来,守候在外的社员们欢呼雀跃!几年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认可!红星生产队,这个曾经普通甚至有些落后的小村庄,一跃成为了全公社的明星!
送走参观团,屯子里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张书记激动地握着伊拉的手:“拉拉,今天多亏了你!咱们红星队,这回可真是露脸了!”
伊拉虽然也很高兴,但保持着清醒。她知道,成为“典型”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压力。未来会有更多人关注,也会有更高要求。如何保持发展势头,如何将经验真正提炼成可复制的模式,如何应对可能的新挑战,都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红星生产队的成功实践,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其涟漪必将扩散开去,影响更广阔的区域。而伊拉,这位年轻的引领者,也必将随着这股浪潮,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肯定了她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并预示着新的任务即将开启。
成为公社典型的光环,迅速笼罩了红星生产队。屯子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公社的广播和文件里,张书记和伊拉被邀请去公社开会、介绍经验的次数明显增多。邻近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们,也开始三三两两地自发前来“取经”。
面对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红星生产队的社员们最初是自豪和热情的。他们不厌其烦地带领参观,讲解经验,分享心得。伊拉更是将夜校的部分课程内容整理成更通俗易懂的“技术要点”,供来访者参考。
但很快,光环之下的压力也开始显现。
首先是人力和时间的消耗。频繁的接待占用了张书记、伊拉和一些骨干社员大量的生产时间。地里的活计不能耽误,接待任务又推不掉,使得大家倍感疲惫。
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各种声音。有真心学习的,也有带着挑剔眼光来挑刺的,更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有人希望红星生产队能无条件提供药材种子,有人要求伊拉去他们队里“驻点指导”一段时间,还有公社领导暗示,既然成了典型,明年粮食上交任务和药材收购任务是否应该“适当提高”,以体现典型的带头作用?
这些声音让张书记皱起了眉头,也让伊拉感到了切实的困扰。她知道,典型的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但也绝不能因此打乱自身的发展节奏,更不能被各种不合理要求拖垮。
在一次队委会上,伊拉坦诚地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书记,各位叔伯,咱们成了典型是好事,但不能让典型成了包袱。咱们的首要任务,还是扎扎实实搞好自己的生产,让咱屯子的社员日子过得更好。”
她建议:第一,建立固定的接待日制度,比如每月逢五逢十,集中接待外来参观,减少日常干扰。第二,对外提供的技术和经验,限于公开分享的部分,核心的种植管理细节和销售渠道,需要有所保留,保护自身利益。第三,对于上级可能增加的任务指标,要基于实际情况,据理力争,不能盲目接受。
“咱们的典型,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吹出来的。底线就是不能损害咱集体的利益和社员的生活。”伊拉的话掷地有声。
队委会成员们纷纷表示赞同。张书记最后拍板:“就按拉拉说的办!咱们不能飘,脚底下还得踩着实地!”
成为典型后的第一次内部调整,显示了红星生产队不慕虚名、务实冷静的作风。伊拉在其中展现出的远见和定力,再次赢得了大家的信赖。
小暑节气,天气炎热。红星生产队的集体鸡舍里,第一批引进的二百只鸡苗已经褪去绒毛,长出了漂亮的羽毛,叽叽喳喳,生机勃勃。按照伊拉制定的科学饲养流程,鸡舍保持通风干燥,饲料搭配合理,鸡群长势良好。
然而,养殖业的风险还是悄然降临。一天早上,饲养员发现有几只鸡精神萎靡,缩颈闭眼,羽毛松乱,还不时拉出稀薄的绿白色粪便。
“不好,鸡怕是生病了!”饲养员急忙报告了伊拉和王卫东。
若是以前,人们多半只能干着急,或者用些土方子试试,效果难料。但如今,伊拉已经掌握了初级畜牧兽医知识。她立刻赶到鸡舍,仔细观察病鸡的症状,又检查了鸡舍的环境和饲料。
根据知识判断,这很可能是鸡白痢或禽霍乱等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前期症状,具有传染性,必须立即处理。
伊拉沉着指挥:
“马上把这几只病鸡隔离出来,单独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
“鸡舍全面消毒,用生石灰水喷洒地面和墙壁,食槽水槽彻底清洗暴晒!”
“其他健康鸡群,饮水中加入少量大蒜汁或黄芩煎液,进行预防。”
“我去找李大夫商量一下,看有没有对症的草药方子。”
她条理清晰的处置方案,让慌乱的饲养员和王卫东立刻有了主心骨。隔离、消毒、预防措施迅速到位。伊拉又和李大夫一起,根据症状配制了以黄连、黄柏等为主的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的草药粉,拌入病鸡的饲料中。
经过几天的精心治疗和严格防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只有最初几只病情较重的鸡死亡,大群鸡安然无恙。这次成功的疫病应对,避免了可能的经济损失,更在全体社员面前生动地展示了科学养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拉拉连鸡的病都会看!真是太神了!”社员们对伊拉的信服达到了新的高度。伊拉则趁机在夜校增加了一堂家禽常见病防治的课程,将这次经历作为案例讲解,进一步提升大家的养殖信心和技术水平。“小伊牧医”的名声,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