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喜悦像一层薄薄的糖衣,短暂地包裹着红星生产队,却无法掩盖底下日益紧张的暗流。外面的风声越来越紧,公社的会议要求越来越频繁,内容也越来越令人心惊。一些熟悉的公社干部的名字开始出现在被批判的名单上,其中包括那位曾经赏识伊拉的卫生院副院长。
屯子里,王卫东等几个激进知青越发活跃。他们不再满足于参加公社的活动,开始在本队寻找“旧思想”的痕迹。他们指责老人讲古是“散布封建迷信”,批评社员过节烧纸是“四旧陋习”,甚至将矛头隐隐指向了李大夫和伊拉那些“说不清道理”的草药方子。
一种无形的压力,如同夏日暴雨前的闷热,笼罩在每个人心头。社员们下地干活时,话变少了,笑容也勉强了。伊拉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压抑的氛围。
李大夫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悄悄对伊拉说:“拉拉,风声不对,以后给人看病,尽量用西药,或者就说些头疼脑热的小方子,那些有点复杂的、带着老说法的方子,暂时收起来吧。”老人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和一丝悲凉。
伊拉理解李大夫的担忧,这是为了保护她,也是为了保护病人免受不必要的牵连。但她心里却有一股倔强在涌动。如果连治病救人的知识都要因恐惧而隐藏,那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没有直接反驳李大夫,而是选择了一种更隐蔽、也更坚定的方式来进行她的“抵抗”。
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药圃的管理中。这片土地是她可以完全掌控的领域。她像照顾婴儿一样呵护着每一株草药,观察它们的生长习性,尝试进行人工授粉和选育,希望能培育出药效更好、更适应本地环境的品种。这看似是纯粹的农活,但伊拉知道,她是在为未来储备救命的资源。她甚至在药圃不起眼的角落,偷偷种下了几味李大夫秘传方剂中不可或缺、但外界已难以寻到的珍稀草药幼苗。
对于前来求医的社员,她依旧尽心尽力。但在开方时,她变得更加谨慎。她不再解释药方的医理,只强调症状和用法。对于一些敏感的、可能被贴上“封建”标签的疾病(如一些情志病或民间所说的“邪病”),她改用心理疏导、饮食调理和简单的针灸等方法,效果虽然慢些,但更安全。她将李大夫传授的那些核心知识,深深地埋在心底,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与此同时,她与周薇、孙晓芸等几位踏实稳重的知青,保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她们不再公开讨论知识,而是利用夜晚在伊拉家的小屋里,借着微弱的煤油灯,进行着“地下”学习。伊拉分享她最新的农业观察和药圃管理心得,周薇则将她从家里偷偷带来的、用报纸包裹着的几本《赤脚医生手册》更早的版本和基础医学书籍,拿出来与伊拉一起研读、对比。孙晓芸则负责警戒。
这种秘密的学习小组,成了她们在精神荒漠中的一块小小绿洲。在这里,知识依旧闪耀着它本来的光芒,驱散着外界的疯狂带来的阴霾。
一天深夜,伊拉在整理药圃记录时,无意中发现,通过她今年的选育,某一种黄芩的植株抗病性明显增强。这个微小的发现,让她激动不已。这证明,即使没有高深的理论指导,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持续的实践,也能推动事物的改良和进步。这仿佛是一个隐喻:即使在最严酷的冬天,生命也在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春天。
她将这个发现记录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里,藏了起来。这是希望的火种,证明她的努力没有白费。
秋深了,天气转凉。药圃里的草药进入了采收季,这也是为过冬做准备的时候。伊拉将采收的药材仔细炮制、储存。她知道,这个冬天可能会格外漫长和寒冷,无论是自然意义上的,还是其他层面的。
【在高压环境下坚持秘密进行知识传承与农业科研,采用更隐蔽有效的方式服务群众,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智慧与韧性。奖励积分+100点。】
【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增强的草药植株,实践出真知,在困境中取得微小但意义重大的科研突破。奖励积分+70点。】
【宿主当前积分:4693点。】
第一场雪落下的时候,伊拉站在院子里,看着雪花无声地覆盖了田野、药圃和远山。世界一片洁白,仿佛掩盖了所有的污浊与纷争。但她知道,雪下覆盖的,是生生不息的种子和顽强的根须。
她的抵抗,是无声的,如同这落雪。她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正面的冲突,只是日复一日地,在她能触及的范围内,坚守着知识的底线,守护着生命的希望,孕育着未来的可能。
这场看似徒劳的、微小的坚守,或许无法改变时代的洪流,但它确保了在这片黑土地上,知识的血脉未曾断绝,希望的星火仍在闪烁。伊拉相信,只要这些种子还在,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迎来真正的春天。而她的使命,就是做那个在寒冬里,默默守护种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