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瑜那场风雅至极的“聆风小筑”之会,如同在平静的湖面再次投入一颗明珠,其涟漪迅速在江东上层圈子里扩散开来。
“颍川陈竹”之名,不再仅仅是一个略有才学的游学士子,而是真正进入了孙策集团核心层的视野,并且是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他既能在军中与孙策纵论天下大势,提出切中肯綮的方略,又能在风雅之事上与以才华着称的周瑜平分秋色,引为知音。
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得“陈竹”迅速成为曲阿,乃至整个江东士林热议的焦点。
连带着,你名下的“墨香阁”书坊也变得门庭若市,不少文人墨客、甚至一些低阶武将都慕名而来,或为购书,或为攀谈,希望能与你有一面之缘。
你顺势而为,将书坊二楼辟为静室,偶尔在此与一些你认为有价值的人物“偶遇”或小聚,悄然收集着各方信息。
这一日,你正在书坊二楼翻阅新收来的一些江东地方志,陈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低声道:“公子,孙将军与周将军一同往书坊来了,已到楼下。”
你眉梢微挑,放下书卷。孙策与周瑜联袂而至,这绝非寻常。你整理了一下衣袍,从容步下楼梯。
果然,只见孙策与周瑜正站在书架前,孙策随手翻着一本兵书,周瑜则目光扫视着店内陈设与环境。店内其他客人见到这两位,皆屏息静气,不敢上前。
“伯符兄,公瑾兄,大驾光临,蓬荜生辉。”你含笑上前,执礼问候。
孙策见到你,眼睛一亮,放下书大步走来,朗笑道:“鹤月!你这书坊不错,清静!比那闹哄哄的军营舒服多了!我与公瑾路过,便想着进来看看你。” 他语气熟稔,仿佛已是多年老友,那声“鹤月”叫得无比自然,带着不容置疑的亲昵。
周瑜也转过身,对你温雅一笑,目光在你身上流转一瞬,道:“确是清雅所在,难怪鹤月能于此静心治学。” 他也顺势改了口,那声“鹤月”从他口中唤出,则别有一番缱绻韵味。
你心中明了,这称呼的改变,意味着他们在心中已将你视为极亲近、极重要的人物。你坦然受之,引二人至二楼静室。
落座后,孙策便迫不及待地问道:“鹤月,前次你言及‘刚柔并济’,策回去思之,深以为然。近日正欲整饬军纪,严明法令,依你之见,当从何处着手最为妥当?” 他竟是直接将实务问题拿来与你商讨。
你略作思索,便提出了几条具体建议,包括明确赏罚条例、设立监察、以及对违反军纪者无论身份一视同仁等。
孙策听得连连点头,周瑜在一旁也微微颔首,看向你的目光中欣赏之色更浓。
“妙!便依鹤月之言!”孙策抚掌,随即又看向周瑜,“公瑾,你看如何?”
周瑜优雅地端起你奉上的清茶,微笑道:“鹤月之策,思虑周全,切中时弊,可行。”
三人在静室内,就江东军政要务又探讨了约半个时辰。
你虽未直接参与决策,但你的每一个观点,都得到了孙策与周瑜的高度重视。
他们看你的眼神,已然是将其视为可与自己平等论交、甚至在某些方面能给予他们启发的核心幕僚,而非寻常门客。
然而,在这和谐的表面之下,一丝暗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悄然涌动。
在你与周瑜就某个细节深入探讨时,孙策看着你们二人言谈甚契的样子,那炽烈的眼神中,除了欣赏,似乎还飞快地掠过一丝极淡的、连他自己都未必察觉的……介怀。那并非猜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不愿被排除在外的情绪。
同样,当孙策与你勾画未来霸业蓝图,显得意气风发、格外投缘时,周瑜那温润的眸光深处,亦会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幽深。
送走孙策与周瑜,你独立窗前,看着楼下熙攘的人群。你知道,你已在江东初步立稳,并且以一种远超预期的方式,深深卷入了这权力核心的漩涡之中。
家族的眼线将这一切回报回去,不知颍川那边,又会作何感想?而北方的刘备,如今又漂泊到了何处?
你轻轻摩挲着袖中温热的玉骰,感受着它传来的、既指向江东内部纷繁人事,又隐隐牵动北方气运的复杂感应。
江东之局,已如棋至中盘,看似明朗,实则杀机四伏,情势微妙。而你,这唯一知晓全局的执棋者,下一步,又该落子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