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厂的建设进度已接近尾声,洁白崭新的墙面、光可鉴人的环氧地坪、排列整齐的明亮灯带,与昔日那个破败的厂区判若云泥。核心生产设备也开始陆续进场安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台取代了传统炒锅的、不锈钢外壳的大型自动化炒制机组。
这些崭新的“巨无霸”矗立在划定的炒制车间里,控制面板上闪烁着密密麻麻的指示灯和数字屏幕,与旁边角落里那口从老作坊搬过来、被烟火熏得发黑的旧炒锅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两个时代的沉默对话。
栓子围着新机器转了一圈又一圈,眼神复杂。既有对先进设备的好奇,也有一丝难以言说的敬畏和……抵触。
“这大家伙,能炒出咱那味儿?”他忍不住嘀咕。
设备厂家的工程师花了几天时间完成安装和初步调试,对马明远和高辉讲解着操作流程:“设定好程序,投料,启动,温度、时间、搅拌速度全部自动控制,确保每一锅的稳定。”
然而,当第一批试验性投料——按照栓子和马明远共同敲定的、初步量化的工艺参数——开始运行时,问题立刻出现了。
机器运转平稳,时间温度分毫不差,但炒制出来的香料,颜色、香气却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不是火候略显不足,香气沉闷;就是过了头,带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苦。连续几锅下来,都不尽如人意。
“参数都对着啊!”年轻的设备工程师看着屏幕上的数据,一脸困惑。
栓子抓起一把刚出锅的香料,在掌心捻开,凑近鼻子深深一嗅,又放进嘴里用舌尖细细品味,眉头紧紧锁在一起。
“不对,味儿不对!”他语气肯定,“香气没完全激发出来,尾子还带点生。这机器……是不是升温太快?还是搅拌的叶片角度不对?搅动的力道和咱们人工那种‘颠簸’的感觉不一样!”
他试图向工程师解释那种微妙的“颠簸”感对香料受热和香气释放的影响,但工程师很难理解这种无法量化的“感觉”。
马明远看着检测报告和数据,也陷入了沉思。标准的工业参数,似乎无法完全复刻那种依赖于人手感和经验的微妙火候。
“栓子主管,你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在你感觉‘火候到了’的那个关键时刻,旧锅里香料的状态、温度、以及你手臂感受到的变化?”马明远没有放弃,再次拿出他的“量化”方法,但这次,他需要更精细的、甚至可能是超越常规仪器测量的描述。
栓子憋了半天,脸涨得通红,最后几乎是吼出来的:“它就是……就是那个劲儿!香气‘呼’一下顶上来,料子在手感上变得‘轻飘飘’但又有点‘抓锅’的时候!”
这玄乎的描述让工程师直挠头。
高辉在一旁看着,没有干涉。他知道,这是新旧技术融合必须经历的阵痛。他相信栓子的感觉,也相信现代设备的精确性,两者之间一定存在一个可以衔接的点。
“这样,”高辉打断了僵局,“工程师,能不能暂时解锁一部分手动控制权限?让栓子根据他的感觉,实时微调一下温度和搅拌速度?我们记录下他操作时对应的机器参数。”
这是一个笨办法,但也许是目前唯一的办法。
于是,一场奇特的调试开始了。栓子站在高大的机器旁,显得有些渺小。他紧盯着观察窗内的香料变化,鼻孔微张,捕捉着每一丝气味的变化,不时用对讲机向控制室里的工程师喊话:
“升温!再快一点!”
“慢!搅拌速度降一档!”
“保持!就这个力度和温度,稳住!”
他的全部精神都沉浸在那种与食材对话的状态里,忘记了周遭的一切。控制室里的工程师在他的“指挥”下,不断调整着参数,并详细记录下每一个变化节点。
马明远看着这一幕,眼神中闪过一丝明悟。他意识到,完全的自动化或许不是万能钥匙。在某些依赖经验和微妙感官的环节,可能需要保留一定程度的人机交互,或者,需要研发出更能模拟人工的、更智能的控制程序。
经过反复多次的尝试和数据记录,当又一锅香料出锅时,栓子抓起一把,只一闻,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对了!就是这个味儿!”
控制室里,工程师看着屏幕上最终稳定下来的一组参数,也松了口气。这组参数,与最初设定的标准值已经有了不少差异,但它确实是当前这台机器能复刻出“高记”老味道的最优解。
新机器的难题,暂时找到了解决路径。但这让高辉和马明远都明白,未来的路,依然需要在坚守传统风味与拥抱现代效率之间,不断地探索、平衡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