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考察团的行程安排得异常紧凑,李鸣风心知这是刘建国有意为之。但他早有准备,在密集的参观考察中,总能找到机会与关键人物深入交流。
第三天傍晚,考察团下榻的酒店会议室里,李鸣风召集核心成员开小会。
“各位,这两天看了这么多,有什么感想?”李鸣风开门见山。
发改委副主任王强率先发言:“最深的感受是思想解放程度。这里的企业家敢想敢干,政府敢于放权。”
“说到了点子上。”李鸣风赞许地点头,“我们省最大的问题,就是条条框框太多,干部思想保守。”
科技厅长插话:“但是李书记,有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阻力很大啊。”
“所以要讲究策略。”李鸣风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我准备在稀土产业上率先突破,打造改革样板。”
众人精神一振。稀土产业是李鸣风分管的重点领域,也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具体怎么做?”王强问。
“三管齐下。”李鸣风成竹在胸,“一是推动稀土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
工信厅长有些担忧:“引进战略投资者,会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所以要设置黄金股。”李鸣风早已考虑周全,“政府保留一票否决权,既吸引资本,又守住底线。”
这次小会持续到深夜。李鸣风不仅明确了改革方向,更借机考察了各位干部的能力和态度。
散会后,王强特意留下:“李书记,有件事想向您汇报。”
“说吧。”
“出发前,刘书记的秘书找我谈话,暗示我不要太积极。”王强压低声音,“还说...还说稀土这块蛋糕太大,一个人吃不下。”
李鸣风冷笑:“果然如此。你怎么回答的?”
“我说一切按程序办事。”王强谨慎地说。
“回答得好。”李鸣风拍拍他的肩,“记住,只要出于公心,就不用怕。”
第四天,考察团参观一家高科技企业时,发生了一个插曲。企业董事长在介绍情况时,突然话锋一转:“听说贵省的稀土资源很丰富,我们公司正好需要稳定的稀土供应...”
陪同的当地领导立即接话:“这可是个好机会!李书记,您看...”
所有人都看向李鸣风。这家企业背景复杂,与刘建国的关系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鸣风不慌不忙:“稀土合作是大事,需要严格论证。我们欢迎所有有诚意的企业,但必须公开透明,按市场规则办事。”
这话滴水不漏,既没有拒绝,也没有承诺,把皮球踢了回去。
当晚,李鸣风接到刘建国的电话:“鸣风啊,听说今天有企业想合作?这是好事啊,要积极推进。”
“建国书记放心,我会按程序办理。”李鸣风回答。
挂掉电话,李鸣风陷入沉思。刘建国如此急切,说明这家企业确实与他关系密切。
考察最后一天,李鸣风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临时增加行程,拜访了当地一位已经退下来的老领导。
这位老领导虽然退居二线,但在京城仍有不小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他与刘建国的靠山素有嫌隙。
“李书记年轻有为啊。”老领导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像你这样既懂经济又讲政治的干部不多了。”
“老领导过奖了。我这次来,主要是想请教稀土产业发展的问题。”
两人谈了很久。临别时,老领导送李鸣风到门口,看似随意地说:“我有个侄子在国土资源部工作,以后你们可以多联系。”
这是一份重要的人脉资源。李鸣风明白,老领导这是在表达支持。
考察结束,返回省城的飞机上,李鸣风闭目养神,脑海中却在飞速运转。这次考察,不仅学习了经验,更建立了人脉,摸清了对手的动向。
但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果然,回到省城的第二天,刘建国就召开常委会,听取考察汇报。
李鸣风的汇报条理清晰,既肯定了考察收获,也不回避本省存在的问题。但当谈到改革建议时,刘建国开始发难。
“鸣风同志的建议很好,但有些可能过于激进。”刘建国说,“比如稀土产业改革,牵涉面太广,还是要稳妥些。”
几个刘系常委立即附和:“书记说得对。”“改革要循序渐进。”
李鸣风早有准备:“我完全同意稳妥推进。所以建议先试点,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和企业先行先试。”
“试点是个办法。”刘建国勉强同意,“那试点选在哪里?”
“北山市。”李鸣风抛出早已想好的方案,“那里稀土资源丰富,又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这个选择很巧妙。北山市长是刘建国的人,如果试点成功,功劳有他一份;如果失败,责任也在他。
刘建国无法反对,只好同意。
接下来的较量发生在试点方案细节上。刘建国坚持要由政府主导,李鸣风则主张市场化运作。
双方各执一词,会议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李鸣风使出了杀手锏:“我建议聘请第三方机构做方案设计,确保科学性。”
这个提议无懈可击。刘建国虽然不情愿,但在其他常委的支持下,只好同意。
会后,李鸣风立即行动。他通过老领导的关系,联系了一家国内顶尖的咨询机构。这家机构以专业和独立着称,与各方势力都没有瓜葛。
与此同时,刘建国也在暗中布局。他让秘书联系那家想合作的高科技企业,暗示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介入。
一周后,咨询机构提交了试点方案。方案大胆创新,提出“混改+员工持股+战略投资”的模式。
刘建国在书记办公会上强烈反对:“员工持股?这不是搞私有化吗?”
“这是激活企业内生动力的有效手段。”李鸣风据理力争,“很多央企都在推行,效果很好。”
两人争论不休,最后决定将方案提交常委会表决。
表决前夜,李鸣风做了一件大事。他秘密约见了省国资委、发改委等关键部门的中层干部。
这些干部虽然职位不高,但身处要害岗位,对实际情况最了解。
“各位都是业务骨干,对试点方案有什么看法?”李鸣风开门见山。
起初没人敢说话,在李鸣风的鼓励下,终于有人开口:“李书记,方案确实很好,但推行起来难度很大。”
“具体说说。”
“主要是既得利益集团阻力大。现在的管理模式,虽然效率低,但有些人能从中获利。”
其他人也纷纷发言,指出了很多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这次谈话让李鸣风掌握了更多底牌。他连夜修改了方案,增加了过渡期安排和利益补偿机制,减少了推行阻力。
第二天的常委会上,李鸣风的新方案获得了广泛支持。就连一些刘系常委,也觉得这个方案更加稳妥可行。
刘建国见大势已去,只好同意。
试点方案通过后,李鸣风立即组织实施。他亲自带队赴北山市,现场指导试点工作。
在北山视察时,他特意去了一趟矿区。看着工人们艰苦的工作环境,他当场表态:“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改善职工待遇!”
这句话很快传开,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拥护。
然而,李鸣风清楚,刘建国绝不会善罢甘休。就在他准备返程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
“李书记,出事了!”国资委主任声音焦急,“那家高科技企业把状告到京城去了,说我们设置壁垒,破坏营商环境!”
李鸣风冷笑:“终于出手了。告诉他们,我们按市场规则办事,欢迎所有合规企业参与竞争。”
挂掉电话,李鸣风望向窗外。北山的夜色中,矿山上的灯火如同繁星。
这场较量,还远未结束。但他已经布好了局,接下来就要看对手如何出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