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骋,尽量跟着他,他马上就要冲进积分区了。” 彼得?马尔梅迪在无线电里叮嘱道,即便恩里克?德?马泰奥正沿着主直道加速超越我,他仍在努力帮我保持专注。
恩里克刚完成进站,开启最后一段赛程,他换上了一套全新的软胎,油箱里还留有足够的燃油用于冲刺;而我正处于赛程中段,早先用软胎完成了一波名次爬升,如今比赛接近尾声,只能换上硬胎继续坚持。
还有件事值得一提:与去年富士赛道的暴雨倾盆不同,2008 年的这场比赛全程在干地条件下进行。
比赛进入最后 15 圈时,天气预报显示天气仍将保持晴朗,不会有雨水干扰比赛结果。
以我当前的策略,单靠自己很难冲进积分区,因此接下来的一圈里,我全神贯注紧跟前方的法拉利,盼着他能 “拖” 着我一起向前追赶。
虽说这种方法通常收效甚微,但在被超越后,这已是最积极的应对方式,任何消极退缩都等同于认输。
法拉利刹车时,我的威廉姆斯也随之减速。
两辆 F1 赛车相继慢下来,一同右转进入一号弯,这个弯道略带发夹弯的特性,出弯时赛道却逐渐变宽。
不过好景不长,驶过需全速通过的二号弯心后,行车路线调整,我们进入一段相对平直的路段。
比赛以两个右弯开启,但三号弯转为左弯,这是一个高速弯道,赛车在转向的同时,还要爬上赛道两处坡道中的第一处。
坡道顶端是四号弯和五号弯,合称 “100R 弯”,这是一段连续的高速弯道,赛车需多次紧贴内侧路肩过弯。
驶出五号弯后,赛车向南侧俯冲,直奔六号弯。
不出所料,六号弯是个左向发夹弯,而七号弯只是一个轻微的顺直弯心。
这段狭窄多弯的赛道,恰恰是最难跟车的区域。
我感觉自己与前方法拉利的距离稍稍拉开了一些,但还在可控范围内。我紧盯住法拉利的身影,确保两辆赛车进入赛道第二处、也是更陡的坡道时,目标始终在视线之内。
七号弯是爬坡过程中一个轻微的左向弯心,紧接着是两个连续右弯。
到这里,我开始逐渐缩小与法拉利的差距,这类高速、转向幅度小的弯道,反而更利于赛车跟车。
2009 年规则改革的目标之一,便是通过简化侧箱设计、降低加宽前翼、采用窄高后翼,减少 “脏空气”对后车的影响,让跟车变得更容易。
或许眼前的场景,就是改革理念的提前印证?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眼下我没空细想。
两个右弯中,八号弯的转向幅度更大,而九号弯则有专属名称 ——“300R 弯”。
这个名字一方面呼应了赛道第一处坡道的 “100R 弯”,另一方面也致敬了铃鹿赛道着名的 “130R 弯”。十号弯 “邓禄普弯”同样是右弯,但首次需要重刹,出弯后直接进入一组减速弯:十一号左弯接十二号右弯。
驶过十二号弯后不久,我们冲过二号赛段计时线,这一赛段,我与恩里克?德?马泰奥的差距控制在了 0.1 秒以内。
受这一表现鼓舞,我进入三号赛段,重刹后右转进入十三号弯,驶入内场环路。
十四号与十五号左弯组成 “日产环路”,而十六号弯 “松下环路”则是镜像设计的最后一个弯道,出弯后便能回到发车直道。
可惜的是,这两组环路构成了赛道中最考验技术的路段,法拉利赛车更出色的底盘动态表现,加上恩里克那套更软、更新的轮胎,让他再次拉开了与我的距离。
尽管在直道上我还能借助一点尾流,但这点优势远远不够。
到了下一圈,前方法拉利带来的收益已完全消失。
最终,恩里克?德?马泰奥成功冲进积分区,而我只能排在第十一位完赛,直到马克西米利安?勒克罗瓦因违规被加罚 25 秒,我的名次才升至第十。
说到积分,2008 年日本大奖赛最终积分赛果如下:
1.费利佩?阿尔瓦雷斯(西班牙)—— 雷诺车队,10 分
2.彼得?卡明斯基(波兰)—— 宝马 - 索伯车队,8 分
3.马蒂?哈马莱宁(芬兰)—— 法拉利车队,6 分
4.菲利佩?亚尼克(巴西)—— 雷诺车队,5 分
5.伊万?特里波利(意大利)—— 丰田车队,4 分
6.马克西米利安?雷纳(德国)——红牛 - 法拉利车队,3 分
7.恩里克?德?马泰奥(巴西)—— 法拉利车队,2 分
8.马丁?韦弗(澳大利亚)—— 红牛 - 雷诺车队,1 分
对我们车队而言,这几乎是最糟糕的结果:所有竞争对手都拿到了积分,而我们的赛车却完全没有竞争力。
我的情况稍好一些,以第十名完赛,队友汤米?科斯基宁排在第十二,但两人都没能为车队带来积分。
威廉姆斯的积分仍停留在 41 分,而雷诺凭借费利佩?阿尔瓦雷斯的两连胜,加上菲利佩?亚尼克的第四名,积分飙升至 65 分,足足领先我们 24 分。
除非最后两站我们的赛车能突然具备夺冠实力,否则即便雷诺在接下来的中国站和巴西站一分未得,我们也需要拿到 25 分才能反超,而且还要满足 “雷诺积分质量低于我们” 的条件。
要知道,最后两站即便我们包揽冠亚军,最多也只能拿到 36 分。
显然,今年车队积分榜第四的位置已遥不可及。
去年我们能拿到第四,还是因为迈凯伦因 “间谍门” 丑闻被取消积分,才侥幸得手。
丰田车队在主场表现亮眼,积分升至 39 分,已紧追我们身后;红牛二队积 34 分,红牛积 28 分。
虽说不想乌鸦嘴,但眼下唯一的好消息是:红牛二队,尤其是红牛已没有太多时间在积分榜上反超我们,即便赛车失去竞争力,至少时间站在我们这边。
可我仍希望能在赛季末交出一场好成绩,向车队证明我的价值:我是能为车队带来贡献的车手,而非仅仅是 “资金来源”。
再看车手总冠军争夺:安东尼?哈里森本站未能得分,积分仍停留在 84 分;但恩里克?德?马泰奥也未能抓住机会缩小差距,仅从这位美国车手手中夺走 2 分。
赛季仅剩两站,两人积分差距为 84:79,接下来将迎来中国大奖赛,正是去年安东尼?哈里森因冲进砂石区失误,痛失 2007 年总冠军的赛道。
在他们身后,彼得?卡明斯基(亚军)和马蒂?哈马莱宁(季军)的表现,让季军之争依旧激烈。
波兰人以 72 分稳居第三,仍保有总冠军争夺的希望;而马蒂?哈马莱宁积 63 分,落后安东尼 21 分,最后两站最多只能拿 20 分,已彻底无缘总冠军,但与季军仅差 9 分,仍能对这位宝马 - 索伯车手构成威胁。
我猜,彼得大概率会在中国站退出总冠军争夺,届时总冠军之战将在巴西站演变为安东尼?哈里森与恩里克?德?马泰奥的终极对决。
好在 2004 年起,巴西站就从赛季初调整到了赛季末,对两位来自西半球的车手而言,在西半球决出总冠军归属,再合适不过。
更何况巴西还是其中一位车手(恩里克)的故乡,这让这场对决更具看点。
当然,要是能有一场美国大奖赛就更完美了。可惜在 2009 年赛程公布前,美国似乎已没有时间再安排一场比赛。
这意味着,即便诞生了美国籍世界冠军,他也可能无法在自己的祖国参赛,实在有些荒唐。
言归正传,我本站未能得分,竞争对手又在步步紧逼,但至少我在排位赛和正赛中都击败了队友。
汤米?科斯基,威廉姆斯寄予未来厚望的车手,本应轻松压制 “付费车手”身份的我,如今在赛季仅剩两站的情况下,还落后我 7 分。
为什么车队不把他换成北川英树?为什么即便车队承认我的表现亮眼、承认我能为车队带来改变,面临风险的却是我?
说实话,这真的让我很沮丧。
安东尼?哈里森、马克西米利安?雷纳……
我和他们一同从低级别赛事打拼上来,在 F3 赛场与他们同场竞技时,我曾在状态好的日子里比他们更快。
可如今,安东尼在赛季仅剩两站时领跑总冠军,马克西米利安?雷纳成了红牛青训体系的宠儿,而我呢?我只是个 “付费车手”,必须自己筹钱,才能留在一支日渐衰落的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