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示范点”的称号,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让“星火”这团本就越烧越旺的火焰,真正呈现出了燎原之势。
政策的倾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农业部门的专家定期下乡指导,协助优化种植结构;一笔扶持资金到位,用于升级灌溉系统和引进小型农业机械;甚至还有交通部门的人来考察,规划着如何改善通往白云村的道路,以便更好地将这里的优质农产品输送出去。
“星火农园”这个名字,不再仅仅是一个合作社或一个品牌,它开始与“高品质”、“可信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这些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符号。
沈星澜和顾青舟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盛名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如履薄冰。他们深知,站得越高,摔得可能越重。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精耕细作,爱惜羽毛。
合作社内部的管理愈发精细化、制度化。顾青舟引入了一套更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将社员收入与作物品级、投入成本控制、技术创新贡献等多维度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沈星澜则专注于技术提升和品质把控,她将外公那些宝贵的农事记录与现代农学知识结合,整理出了一套更适合本地条件的《“星火”生态种植标准手册》,成为合作社内部的技术圣经。
后山的生态养殖项目进展顺利。第一批芦花鸡开始陆续产蛋,那蛋壳颜色粉嫩,蛋黄饱满橙红,口感香醇,一经推出试销,便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价格虽然不菲,却依然供不应求。周水生成了养殖专家,脸上整天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鸡粪经过发酵处理后,成为菜地里的优质肥料,初步形成了小范围的生态循环。
林下药材基地里,新栽下的人参、黄芪苗在斑驳的阳光下舒展着嫩叶。沈星澜几乎每天都会去巡视,她不需要借助仪器,仅凭那种与土地、植物日益增强的玄妙感应,就能大致判断出它们的生长状态。她偶尔会极其谨慎地、在夜深人静时,对少数几株长势稍弱的幼苗,动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丝灵泉气息进行“安抚”,效果立竿见影,却又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会引起旁人注意。
灵泉空间依旧是她最大的秘密和底气所在。那数十滴“灵髓”她再未动用,只是每日在空间中冥想、感受,精神力在这种滋养下稳步增长,对农园一切生灵的感知也越发敏锐。她甚至能模糊地“听”到作物在夜间生长的细微声响,能提前一两天察觉到某片土地下害虫孵化的迹象。这种能力,让她在农事管理上更加得心应手,防患于未然。
然而,树大招风。明处的赞誉和合作纷至沓来,暗处的窥探也并未停止。
一天,顾青舟神色凝重地找到沈星澜,递给她一份商业调查简报。
“最近有几家背景复杂的投资公司,在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我们合作社的股权结构、核心技术和未来的融资计划。”顾青舟指着简报上的几个公司名字,“我查过了,这几家公司表面上没有关联,但背后隐约都有林氏资本或者与其关系密切的财团的影子。”
沈星澜接过简报,目光扫过那些陌生的公司名称,眼神微冷:“他们还不死心?明的不行,想来暗的?想通过资本手段渗透进来?”
“很有可能。”顾青舟点头,“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蔬菜,恐怕更是我们这块‘金字招牌’和未来巨大的增值潜力。想通过入股甚至控股,来窃取或者掌控我们的核心资源。”
“绝无可能。”沈星澜语气斩钉截铁,“‘星火’是全体社员的心血,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用来交易的筹码。拒绝一切非战略性的投资接触。”
“明白。”顾青舟对此毫不意外,“我会处理好。另外,我们的几个核心商标和‘星火’品牌相关的知识产权,我已经安排加速注册和加固保护。想要从法律和商业层面打我们的主意,没那么容易。”
傍晚,沈星澜站在农园的最高处,俯瞰着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夕阳下,整齐的菜畦泛着油绿的光泽,后山的鸡舍升起袅袅炊烟,林下的药材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社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三三两两说笑着往家走,脸上洋溢着充实与希望。
顾青舟来到她身边,与她并肩而立。
“还记得‘星火’刚成立时的样子吗?”沈星澜轻声问。
“记得。”顾青舟嘴角泛起一丝温暖的笑意,“几间旧屋,一片荒地,还有一群将信将疑的乡亲。”
“而现在,”沈星澜张开手臂,仿佛要拥抱这片土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慨,更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