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与“盛景”合作的深入,“茵岳”的发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原有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早已无法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在关茵茵的主导下,“茵岳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总部就设在田家村,一栋崭新的三层小楼拔地而起,成了村里最气派的建筑。
集团下设多个事业部。
手工艺术品事业部,由田明雪担任设计总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编织、刺绣、扎染工艺,更成立了研发中心,不断推出融合现代审美的创新产品。
农产品深加工事业部,由田明喜负责,将田家村的特色水果、山货,制成果酱、果干、花茶等精致礼品,通过“盛景”的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种植与原材料基地,则由田铭岳统筹管理。他不仅将“野栗坡”山地重新规划,种植了用于染料的特定植物,还以“公司+农户”的模式,鼓励周边村民种植特定藤条、果树,由集团统一收购,保证了原材料的品质和供应,也带动了更多乡亲增收。
线上电商部和线下渠道管理部,由田明悦和田铭启姐弟俩负责,一个主攻新兴的互联网销售,一个维护着日益扩大的实体店和专柜网络。
甚至连田明红,也独当一面,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行政内务,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个以“茵岳”品牌为核心,涵盖原材料、生产、销售全链条的小型产业帝国,已然初具雏形。
田家村及周边乡镇,数以百计的妇女在“茵岳”的各个岗位就业,收入稳定,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曾经闭塞的村庄,因为一个品牌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事业越是成功,关茵茵心中那个念头就越是清晰。
一天晚上,她召集全家人开了一次特别的家庭会议。
“咱们家现在,算是站住脚了。”关茵茵看着围坐在一起的家人,语气平和而坚定,“钱,咱们不缺了。名声,也有了。我在想,咱们是不是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
田铭岳看向她:“茵茵,你有什么想法?”
“我想成立一个基金会。”关茵茵说出了深思熟虑的计划,“用我婆婆的名字,叫‘桂香基金’。”
听到婆婆的名字,众人都安静下来,神情变得郑重。
关茵茵继续道:“这个基金,主要做两件事。”
“第一,资助和咱们当初一样,有想法、肯吃苦,但缺乏启动资金的乡村妇女创业。可以是小额无息贷款,也可以是技能培训、资源对接。”
田明喜眼睛一亮:“这个好!咱们当初不就是这么难过来的吗?能帮一把是一把!”
“第二,”关茵茵目光扫过田明雪,“设立‘传统手工艺传承奖学金’,资助那些愿意学习、钻研传统手艺的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不能让老祖宗的好东西,在咱们这代人手里断了。”
田明雪用力点头,眼眶有些发红:“二嫂,谢谢你……我替那些可能被埋没的手艺人谢谢你!”
田老汉吧嗒着烟袋,缓缓点头:“桂香要是知道,肯定高兴。这是积德的好事。”
田铭岳握住关茵茵的手:“我支持你。咱们家,你说了算。”
基金会的事情很快提上日程。
关茵茵个人率先投入了一笔启动资金,同时决定,未来每年从“茵岳集团”的利润中拿出固定比例注入基金。
消息传出,不仅在田家村,在整个县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县妇联和宣传部专门派人来采访,将“桂香基金”作为“先富带后富”、“企业反哺社会”的典型进行宣传。
第一位受到“桂香基金”无息贷款资助的,是邻村一个丈夫早逝、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却有一手好绣活的张寡妇。她拿着两万块钱贷款,激动得泣不成声,对着关茵茵连连鞠躬。
“关总……谢谢……谢谢您!我一定好好干,绝不辜负您这份心!”
关茵茵扶起她,温和地说:“不用谢我,要谢就谢你自己有这门手艺,有这股不认命的劲儿。好好干,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看着张寡妇充满希望离开的背影,关茵茵站在集团总部的窗前,俯瞰着焕然一新的田家村。
厂房井然,道路平整,炊烟袅袅。
她成功地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改变了田家的命运,如今,也正在一点点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个人成功的意义,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虽无系统提示,但冥冥中仿佛有暖流涌动。宿主的格局,已超越小我,惠及众生。此乃大善,亦为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