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雾中回响
十月的克莱尔郡总被湿冷的雾裹着,雾气像浸透了海水的羊毛,贴在石墙和沼泽上,连最熟悉路的牧羊人都要攥着系铃铛的木棍,靠铃声判断方向。莫兰是三个月前搬来的,他在都柏林做腻了建筑设计,用积蓄买下了海边一栋荒废的石屋——村里人都叫它“默林的小屋”,却没人说清为什么,只劝他“雾天别开窗”。
搬来的第一周很平静,除了夜里总听见海浪撞礁石的闷响,还有石屋后门那道永远关不严的缝隙,风从缝里钻进来,像谁在轻轻哼着不成调的曲子。莫兰没当回事,他给窗户装了新玻璃,给木门钉了橡胶条,还在壁炉边堆了足够烧到冬天的泥炭。直到那个满月的夜晚,雾浓得能攥出水来,他听见了脚步声。
不是风吹过茅草的沙沙声,是软底鞋踩在石板上的声音,从后门开始,一步一步,绕着石屋走。莫兰握着壁炉边的铁铲起身,透过窗户往外看,雾气里只有模糊的影子,像个穿长裙的女人,裙摆拖在地上,扫过石缝里的青苔。他喊了一声“谁在那儿”,影子停住了,接着慢慢朝窗户飘来。莫兰的心跳到了嗓子眼,他看见雾里露出一张苍白的脸,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颊上,眼睛是深不见底的灰蓝色,像克莱尔郡冬天的海。
第二天清晨,雾散了,石屋周围干干净净,没有脚印,没有裙摆扫过的痕迹,只有后门的缝隙里卡着一根银色的头发,细得像蛛丝。莫兰拿着头发去村里的酒馆问,酒馆老板奥尼尔是个留着红胡子的老头,听他说完,手里的啤酒杯顿在桌上,泡沫溅了一地。“那是艾琳,”奥尼尔的声音压得很低,“五十年前死在海里的姑娘。”
艾琳是克莱尔郡的渔民女儿,年轻时爱上了一个从都柏林来的画家。画家说要带她走,却在一个雾天坐船离开了,没留下一句话。艾琳每天都去海边等,直到一个满月的夜晚,雾太大,她失足掉进了冰冷的海水里。村里人找了三天,只捞上来她常穿的蓝色长裙,还有一枚画家送她的银戒指。后来就有人说,雾天会看见艾琳的影子,她还在等那个画家回来。
“你最好搬走吧,”奥尼尔叹着气,“去年有个摄影师来拍雾景,住了没两周,就疯疯癫癫地跑了,说夜里看见艾琳坐在他床边,问他‘看见我的画家了吗’。”
莫兰没搬。他是个不信鬼神的人,只当是村里人编的故事,或是自己太累产生的幻觉。可接下来的日子,怪事越来越多。他放在桌上的画笔会自己移动,画出歪歪扭扭的海浪;夜里醒来,总发现被子上沾着细小的海盐;最奇怪的是,他开始做同一个梦,梦里他站在海边,艾琳穿着蓝色长裙,背对着他,说“帮我找他,好不好”。
直到那个周末,莫兰去都柏林的旧书店找资料,在一本1974年的画册里,看见了一张熟悉的画——克莱尔郡的雾海,海面上飘着一根银色的头发,署名是“莱昂纳多”。画册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泛黄的信,是莱昂纳多写给朋友的,说他当年离开克莱尔郡,是因为查出了肺癌,不想拖累艾琳,他在都柏林的医院里去世前,还在画艾琳的样子,画她站在海边的背影。
莫兰攥着信,手都在抖。他想起石屋壁炉的砖块松动了一块,上次打扫时,他看见砖缝里藏着什么东西,当时没在意。回到克莱尔郡时,天已经黑了,雾又开始浓起来。他冲进石屋,撬开那块松动的砖,里面掉出一个小铁盒,打开一看,是一枚银戒指,还有一张艾琳的照片——照片上的姑娘笑着,头发里别着一朵小黄花,眼睛是明亮的灰蓝色。
就在这时,后门的缝隙里传来了轻轻的叹息声。莫兰转过身,看见艾琳站在雾里,还是那身蓝色长裙,只是脸上没有了之前的悲伤。“他不是故意的,”莫兰把信和画册递过去,声音有些哽咽,“他一直爱着你。”
艾琳的手穿过雾气,轻轻碰了碰画册上的画,指尖落下的地方,雾气开始散开。“我知道了,”她的声音像风穿过芦苇,“我等了他五十年,终于等到这句话了。”说完,她的影子开始变得透明,像融化在雾里一样,慢慢消失了。最后,她留下了那枚银戒指,还有一句很轻的“谢谢”。
第二天早上,莫兰醒来时,石屋的后门严严实实地关着,没有缝隙,壁炉边的泥炭烧得很旺,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那枚银戒指上,戒指上的花纹在墙上投出小小的海浪影子。村里人说,从那以后,雾天再也没人见过艾琳的影子,只有在满月的夜晚,偶尔会听见海边传来轻轻的歌声,像姑娘在哼着快乐的曲子。
莫兰没再离开克莱尔郡,他把莱昂纳多的画册和艾琳的照片放在石屋的书架上,还在海边种了一片黄色的小花——就是照片里艾琳别在头发上的那种。每年十月,花开的时候,雾里会带着淡淡的花香,风穿过石屋,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悲伤,只有海浪轻轻的声音,像在说,所有的等待,最终都会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