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之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至。
昔日女娲娘娘抟土造人的山河之畔,如今已是大变模样。以首阳山为中心,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井然有序的人族部落。虽无雕梁画栋的仙宫神殿,但那些由原木、石材搭建的屋舍,纵横交错的田垄小路,以及袅袅升起的炊烟,却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人族在此生息繁衍,虽显稚嫩,却秩序井然,充满了昂扬的朝气。
而巍峨的首阳山主峰,更是被无尽的造化之气与祥瑞霞光所笼罩。新落成的娲皇宫屹立于山巅云海之中,白玉为阶,琉璃作瓦,宫墙之上隐隐有先民耕作、渔猎、祭祀的浮雕浮现,散发着不同于天道威严、地道厚重的独特圣洁气息,那是人道的光辉——自强不息,薪火相传。
这一日,娲皇宫宫门轰然洞开,万千霞光自门内喷薄而出,道道瑞气结成金桥,铺陈而下。女娲娘娘将于此首开人道圣讲,消息早已传遍洪荒,引来了八方瞩目。
只见天际道道流光飞驰而来,仙气妖云纵横交错,却皆在首阳山外按下遁光,以示对圣人的尊敬。
昆仑山方向,三道清辉落下,显化出太清老子、玉清元始、上清通天三位道尊的身影,仙风道骨,道韵天成,被宫前童女恭敬引入宫内上座。
西方天际,梵唱阵阵,接引道人与准提道人脚踏金莲而来,面色疾苦却难掩精光,合十为礼后步入宫中。
万寿山镇元子大仙驾土遁而至,红云老祖乘着祥云嘻嘻哈哈跟在一旁,与相熟道友点头示意后联袂入内。
天庭方向,仪仗威严,帝俊、太一、伏羲三位皇者率领数位妖圣,携重礼而至,气度不凡,被奉为贵宾,引至前列。
甚至不周山方向,也有一道浑厚血气降临,竟是玄冥祖巫代表巫族前来观礼,虽沉默寡言,却也显示了巫族对这位新晋圣人及人道的好奇与一定程度上的承认。
宫内大能云集,宫外更是热闹非凡。广场、山道、乃至周边云头,都挤满了前来听道的生灵。有修为不高的散修,有好奇的小妖,有灵智初开的精怪,更多的是身穿粗布麻衣、眼神清澈而充满求知欲的人族年轻子弟。他们无法入内,但能远远感受圣人讲道散逸的道韵,聆听模糊的道音,已是莫大机缘。整个首阳山区域,可谓万灵来朝,气象万千,一派兴盛之象。
然而,细心的修士发现,那位在稳固天地中居功至伟、与女娲娘娘关系匪浅的北冥林玄,却并未现身。这引得众人暗自揣测,不知这位神秘莫测的大能是正处于闭关的关键时刻,还是对人道圣言另有考量,或是不愿卷入即将可能出现的纷争。
吉时已到,钟鸣玉振。云台之上,女娲娘娘身影悄然浮现,圣容慈悲,周身笼罩在朦胧的造化光辉与人道气运之中,令人不敢直视。她未曾多言寒暄,直接开讲大道。
圣音响起,并非天道之恢弘肃穆,也非地道之厚重低沉,而是如春风化雨,似清泉流淌,充满了生机勃发的活力与灵性演变的奇妙。她讲述造化之玄妙,非为点石成金,而是如何赋予泥土灵性,创造生命;她讲述阴阳之道,非为龙虎交征,而是男女婚配,族群繁衍之理;她讲述自然法则,非为呼风唤雨,而是观察星辰轨迹定历法,钻木取火得温暖,结网捕鱼求生存……字字句句,皆围绕着后天灵族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根本大道。
宫内众大能初时或感新奇,或觉浅显,但细细品味,却发觉其中蕴含的乃是直指生命本源与文明起源的至高哲理,尤其对于理解这新生的“人道”真意,大有裨益。三清若有所思,接引准提目露奇光,镇元子颔首微笑。帝俊太一表面平静,心中却波澜暗涌。伏羲更是沉浸其中,推演不止。
宫外万灵更是如痴如醉,许多困顿多年的修行关隘竟在此时豁然开朗。尤其是那些人族子弟,听得血脉贲张,热泪盈眶,仿佛找到了种族存在的根基于未来奋斗的方向,对圣母的敬仰之情无以复加。
讲道持续,光阴似箭,一晃便是三千年。三千年间,首阳山道韵不绝,霞光常驻,听道者皆有所获,人道气运亦在讲道中愈发凝实、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