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成从曼谷辗转传回的消息,如同在无尽暗夜中点燃的一簇篝火,虽然遥远,却真切地带来了温暖与方向。陈振邦会长愿意出面斡旋,这无疑是绝境中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李金唐知道,不能再有任何犹豫,必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生机,将“南迁”从构想变为坚决的行动。
在更加深入地下、几乎能隔绝外界大部分炮声的隐蔽指挥所内,李金唐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深处却因这来自海外的回音而重新燃起一丝光亮。
“诸位,曼谷那边,递过来一根藤蔓。”李金唐开门见山,声音沉稳而有力,“陈会长答应帮忙沟通,但结果未知,时间也未定。我们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继续顶住敌人的进攻,争取时间;另一方面,立即启动‘南迁计划’,做好随时可以出发的准备!”
他环视众人,下达了明确的指令:
“王豹,你的军事部负责制定详细的转移路线、安全保障和断后阻击方案。我们要走的路,可能是最艰难、最意想不到的,要充分利用山区和丛林。”
“苏望海,你带领行政部,立即开始筛选随行人员,制定名册,规划途中补给点和纪律条例。这不是溃逃,是有组织的战略转移!”
“周明海,你负责统筹所有能带走的物资,粮食、药品、必要的工具、以及我们剩余的所有资金和贵重物品,打包分配。我们要在异国他乡白手起家,每一分资源都至关重要!”
“陈海,你伤未痊愈,负责协助苏望海,并组织轻伤员和文职人员,进行基本的行军和隐蔽训练。”
命令层层下达,整个自治委员会控制区内残存的行政力量,如同上紧发条的钟表,开始围绕着“南迁”这个核心目标,高速而隐秘地运转起来。
然而,最艰难的一步,并非物资或路线的准备,而是如何面对这片土地上,信任并追随他们至今的民众。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炮火声奇迹般地暂时停歇了片刻。在碧瑶及周边几个尚能控制的村镇,那些由委员会架设的、原本用于播报政策和新闻的简陋广播喇叭,突然响了起来。里面传出的,是李金唐那熟悉而略带沙哑,却异常沉稳的声音。
“北吕宋的父老乡亲们,我是李金唐。”
仅仅一句开场,便让所有听到广播的人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无论是在田埂、在灶间、在照顾伤员,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首先,我要向大家坦白我们目前面临的处境。”李金唐的声音透过电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实,“政府军的进攻非常猛烈,我们的战士们在浴血奋战,但敌人的力量远超我们。碧瑶,我们共同建设的家园,很可能……守不住了。”
广播里传来细微的、压抑的惊呼和啜泣声。
“但是!”李金唐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决绝,“这绝不意味着结束!我们追求自治、追求更好生活的信念,绝不会熄灭!为了保存力量,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够回来,重建我们的家园,委员会经过慎重决定,将进行战略转移——**南下,前往一个新的地方,寻找一块能够让我们休养生息、继续奋斗的土地。**”
他详细解释了转移的目的(寻求生路、积蓄力量)、可能的去向(隐晦提及海外),以及途中将面临的巨大困难和风险(长途跋涉、疾病、可能的追击)。
“我,李金唐,以及北吕宋自治委员会,不会强迫任何一个人跟随我们。”他的语气变得异常严肃而诚恳,“这是一条充满未知和艰险的道路。选择留下,或许要面对马尼拉政府的清算,但也可能获得一时的安宁。选择跟随,意味着将与我们一起,承受颠沛流离之苦,前途未卜。”
“因此,我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愿意相信我们,愿意与我们共同承担未来风险的乡亲,请到各村镇指定地点登记。不愿意,或者因家庭、身体等原因无法跟随的,我们理解,并会尽最后努力,为你们留下一些必要的生存物资。”
广播的最后,李金唐的声音带着深沉的情感:“无论你们做出何种选择,你们对北吕自治事业的支持,我们将永志不忘。这片土地,流淌着我们的汗水和鲜血,我们……一定会回来!”
广播结束了,但它在北吕宋民众心中掀起的波澜,却久久无法平息。
接下来的几天,是充满煎熬与抉择的时刻。各个登记点前,人们排起了长队,脸上写满了迷茫、痛苦与不舍。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拉着干部的手,老泪纵横,说死也要死在故土;有拖家带口的汉子,看着年幼的孩子和虚弱的妻子,陷入深深的矛盾;也有热血未冷的青年,毫不犹豫地按下手印,嘶哑着喊道:“司令去哪,我们就去哪!”
抉择是残酷的。最终,经过严格的筛选(主要考虑家庭完整性、劳动力、健康状况以及对委员会的忠诚度),一份**约一万人的随行民众名单**被确定下来。这个数字,远远少于控制区的总人口,却是目前情况下能够组织和保障的极限。
这一万人,构成了未来海外基业的种子。他们中:
* **约四千人是青壮年农民和工人**,他们是重建生产的基础。
* **约两千人是原金唐卫队士兵及适龄青年**,他们是武装力量的骨架。
* **剩下的四千人,则是各类技术人员、教师、医生、工匠以及士兵和骨干的家属,其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老弱妇孺。** 带上他们,意味着更重的负担,但也维系着队伍的人性与未来。
按照预定方案,这一万人被迅速编组。以家庭和原有村落为单位,混合编成若干个大队和中队,指定了临时负责人。**老弱妇孺被集中安排在队伍的中部,由青壮年分队负责护卫和协助。** 所有人员都被告知了基本的行军纪律、联络信号和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
碧瑶及周边,陷入一种异样的忙碌与沉寂交织的气氛中。人们默默地收拾着仅有的家当,埋藏带不走的物品,与留下的亲友含泪告别。空气中弥漫着离愁别绪,但也涌动着一股求生的坚韧与对领导层最后的信任。
李金唐站在山岗上,望着脚下正在为远行做准备的人们,望着那片曾经为之奋战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壮士断腕的悲壮,有对未来的忧虑,但更多的,是一种承载着万人性命的、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