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地铁站还未迎来早高峰的喧嚣。林晓梦正在3号安检口整理前日的值班记录,忽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站厅中央。陈默穿着深灰色的衬衫,手里拿着平板电脑,时而抬头观察着站厅结构,时而在屏幕上记录着什么。
这已经是她这周第三次看到陈默出现在站厅了。与前两次匆匆路过不同,今天他似乎在进行系统性的观察,目光在安检口、闸机、扶梯之间来回移动,像是在研究什么。
“晓梦姐,那位先生是不是在画我们啊?”刚结束一轮操作的小林好奇地问道,“我看他一直在朝我们这边看。”
林晓梦微微一笑:“他应该是来做调研的。听说站厅马上就要进行改造了。”
虽然表面上平静,但林晓梦心里却有些好奇。陈默从未详细说过他的工作,她只知道他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参与过几个市政项目。如今看到他专注工作的样子,感觉与平时那个温和儒雅的他有些不同,多了几分专业性的锐利。
早高峰开始时,陈默找了个不碍事的角落继续观察。他注意到林晓梦在客流疏导上的几个巧妙安排——她在安检机后方设置了一条临时通道,专门供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使用;在排队区域用可移动护栏分隔出蛇形队伍,有效利用了空间;还安排专人在队伍中提前进行安检提示,减少在安检口处的解释时间。
九点半,高峰渐退,陈默才走向3号安检口。
“你们的客流组织很专业。”他开门见山地说,语气中带着真诚的赞赏。
林晓梦有些不好意思:“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早高峰人流量大,不想办法优化的话,很容易造成拥堵。”
陈默拿出平板电脑,调出一张站厅平面图:“我正在参与站厅改造项目的调研,重点是优化客流线路和提高通行效率。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分享一些实际工作中的经验?”
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如此专业的方式交流。林晓梦感到一种新鲜的兴奋,就像是遇到了知音。
“其实我一直觉得3号口的空间利用不够合理。”她指着平面图说,“安检机与闸机之间的距离太短,高峰期容易形成瓶颈。如果能把安检区往入口方向移动三米,就能形成缓冲区域。”
陈默认真地在平板上做着记录:“很敏锐的观察。还有其他发现吗?”
“扶梯口的导向标识不够清晰。”林晓梦继续说,“经常有乘客在出安检后犹豫该往哪边走,特别是在早晚高峰,这会影响到后面乘客的通行。”
她一边说,一边从柜台下拿出一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观察和建议。这些都是她平时在工作中积累下来的,原本只是个人习惯,没想到有一天能派上这样的用场。
陈默翻阅着那个小本子,眼中闪过惊讶:“这些都是你记录的?”
“闲着没事的时候就写一点。”林晓梦谦虚地说,“毕竟每天站在这里,能看到很多设计上的不足。”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两人就站厅设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林晓梦从安检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增设预安检排队区、优化应急通道位置、改善照明系统以利于安检检查...每一个建议都源自她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具体而实用。
陈默专注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你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最能立即改善通行效率的措施是什么?”
林晓梦思考片刻:“调整安检机的角度。现在的摆放方式造成了不必要的视线盲区,如果能旋转15度,不仅能改善通行效率,还能提高安检员对全局的掌控。”
这个基于实践细节的见解让陈默连连点头:“确实,这是设计图纸上考虑不到的实际问题。”
在交流中,林晓梦也了解到陈默参与的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站厅改造,而是一个旨在提升整个地铁系统运营效率的试点项目。如果成功,相关经验将在全市推广。
“我们之前做过数据模拟,但总是觉得缺少了什么。”陈默坦诚地说,“现在我知道了,缺少的就是你们这种一线工作者的实际经验。”
这时,一位拖着行李箱的老人在安检口前徘徊,似乎对流程不太熟悉。林晓梦立刻中断了谈话,上前耐心指导老人如何放置行李。陈默在一旁观察,注意到她在帮助老人的同时,还能用眼神与同事沟通,协调其他乘客的安检,这种多任务处理的能力令他印象深刻。
“不好意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处理完老人事宜后,林晓梦回到陈默身边。
“不,这恰恰证明了你的专业。”陈默真诚地说,“理论设计最终要服务于实际需求,而你是最了解这些需求的人。”
午休时间,陈默请林晓梦到站内咖啡厅继续交流。他摊开设计图纸,详细讲解了改造方案的初步构想。林晓梦则从安检员和乘客的双重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个无障碍通道的设计很人性化,但距离卫生间太远,行动不便的乘客会很不方便。”
“商业摊位的布局可能会影响客流导向,特别是在高峰期。”
“应急通道的宽度足够,但开门方向需要考虑疏散时的心理习惯...”
每一个意见都切中要害,陈默不得不对这个年轻的安检员刮目相看。在他以往的项目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如此懂行的基层工作者。
“你考虑过学习建筑设计吗?”陈默突然问道,“你对空间和流程有着天生的敏感度。”
林晓梦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摇头:“我只是比较喜欢观察和思考。每天站在这里八个小时,总能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下午,陈默继续他的调研,而林晓梦则回到了工作岗位。但这一次,她的目光中多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她开始用设计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她再熟悉不过的地铁站,思考每一个细节背后的设计逻辑和改善可能。
下班后,陈默再次找到她,手里多了一本厚厚的书。
“这是关于交通建筑与人流动线设计的专业书籍,我想你可能会感兴趣。”他将书递给林晓梦,“你今天的很多想法,其实都与里面的专业理论不谋而合。”
林晓梦接过书,感到一种被认可的喜悦。这不是男女之间的情感,而是专业人士之间的尊重与欣赏。
“谢谢,我会认真读的。”
回家的地铁上,林晓梦翻阅着那本专业书籍,虽然很多术语对她来说还很陌生,但其中关于人流组织、空间利用的内容却让她倍感亲切。她意识到,自己多年来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竟然与专业理论有如此多的共通之处。
当晚,她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一天的感受:
“专业交流是另一种形式的靠近。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迸发出新的火花。
被认可的不只是个人,更是那些日积月累的观察与思考。
在熟悉的日常中,发现了新的可能性。”
写完这些,她望向窗台上的小木雕麻雀。在台灯的照射下,那只小麻雀的轮廓显得格外清晰,仿佛随时准备振翅高飞。
手机响起,是陈默发来的消息:“今天谢谢你专业的建议。期待下次继续交流。”
林晓梦回复了一个微笑的表情。她知道,今天不仅为站厅改造提供了有用的建议,也为她与陈默的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门——一扇基于专业尊重和智力共鸣的门。
这种关系,比单纯的情感吸引更加坚实,也更加珍贵。
夜深了,林晓梦却毫无睡意。她翻开陈默送的那本书,在台灯下认真阅读起来。专业术语和复杂图表曾经令人生畏,但现在,在她眼中却变成了理解日常工作的一把新钥匙。
成长,或许就是在这样不经意的时刻悄然发生的。今天,她不仅是一名安检员,更成为了城市建设中的一分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这个城市贡献着力量。
这种感受,比任何表扬都更加令人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