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风波带来的疲惫尚未完全消散,那是一种坚持原则后、不得不承受效率损失和舆论压力的复杂倦怠。林晓梦坐在办公室里,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试图将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日常的管理琐事上。她很清楚,苏雨晴那样的突发事件毕竟是少数,真正考验她管理能力的,是日复一日的团队运转,尤其是如何应对李哥这根深埋在她管理之路上的“硬刺”。
她决定从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入手,尝试逐步建立自己的管理节奏和权威。首先想到的,是整理和更新班组内部的设备维护记录。这本册子还是老班长留下的,有些记录已经模糊,格式也不够统一。她希望借此机会,一方面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也摸摸底,看看大家对执行新要求的反应。
她将李哥叫到办公室。李哥慢悠悠地晃进来,依旧是一副疏离的姿态,靠在门框上,没有坐下的意思。
“李哥,”林晓梦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公事化,“麻烦你把我们三号口所有手持金属探测仪的日常检查记录,按照这个新表格重新整理登记一下,明天中午前交给我。”她递过去一张自己设计的、更加清晰的表格,上面列出了设备编号、检查日期、检查人、存在问题及处理情况等栏目。
李哥接过表格,眼皮懒洋洋地抬了一下,扫了一眼,鼻腔里发出一个模糊的“嗯”声,既没答应也没拒绝,随手将表格对折了一下,塞进了裤兜。
“这个比较急,涉及到后续的设备维护申请,请务必按时完成。”林晓梦补充了一句,强调重要性。
“知道了。”李哥吐出两个字,语气平淡无波,转身就离开了办公室。
第一天平静地过去了。林晓梦忙于其他事务,没有特意去催。第二天上午,她趁着巡检的空隙,走到李哥负责的区域,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李哥,探测仪的记录整理得怎么样了?”
李哥正慢条斯里地用探测仪检查一位乘客的钥匙串,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回答:“哦,那个啊,正在弄。不过按流程,每台设备都得仔细检查一遍才能登记,急不来。”
林晓梦心里微微一沉。手持探测仪总共就七八台,日常检查本是例行工作,根本不需要如此“仔细”地耗费一天多时间。这明显是托词。
她没有当场发作,只是点了点头:“好,抓紧时间。”
到了中午下班前,林晓梦再次找到李哥。记录本依旧不见踪影。
“李哥,记录呢?下午站方可能要来看设备情况。”她搬出了上级检查的理由,试图施加压力。
李哥这才慢腾腾地从抽屉里拿出那张已经变得皱巴巴的表格,上面只歪歪扭扭地填写了两台设备的信息,字迹潦草,还有一处明显涂改的痕迹。
“林班长,不是我不做。”李哥摊了摊手,脸上露出一丝为难的表情,眼神里却藏着不易察觉的得意,“你是新官上任,可能不清楚。以前老班长在的时候,这种记录都是月底统一整理,平时只要确保设备能用就行。你这突然要得这么急,还得换新格式,大家一时半会儿也适应不了啊。”
“以前不是这样”——他轻飘飘地祭出了“惯例”这件武器。潜台词是:你搞的这些新花样,打乱了原有的节奏,是你在给大家添麻烦。
林晓梦看着那张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表格,和李哥那副“我已经尽力了,是你不懂行”的表情,一股火气直冲头顶,却又被她强行压了下去。她意识到,李哥正在用一种更隐蔽、更“合理”的方式与她对抗。他不是公开顶撞,而是用拖延、消极、搬出旧例来软性抵制。这种“软钉子”,比直接的冲突更难处理。如果她严厉批评,反而可能被倒打一耙,说她“不体谅老员工”、“瞎指挥”。
她沉默了几秒钟,大脑飞速运转。直接命令他必须完成?恐怕只会换来更消极的应付。放任不管?那她刚刚试图建立的管理规范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威信扫地。
她深吸一口气,没有接过那张表格,目光平静地看着李哥:“李哥,老班长有老班长的管理方式,我尊重。但现在情况有些变化,站里对设备台账的管理要求更细了,我们得跟上。这样吧,”她话锋一转,“既然你觉得按新格式整理需要时间适应,那今天下班前,你先把手头这几台探测仪本身确保检查到位,功能正常,这是最基本的安全要求。记录的事情,我看看能不能协调别人帮忙,或者我们再商量个更可行的落实时间。”
她没有在“记录”这件具体事上纠缠,而是退了一步,强调了更核心的“设备安全运行”这个不容置疑的底线,同时将“记录”问题的责任部分揽到了自己身上(协调别人或再商量),既给了对方一个台阶,也暗示了这个问题并未结束。
李哥显然没料到她会这么回应,愣了一下,脸上的得意收敛了些,含糊地应了一声:“……行吧。”
离开李哥的岗位,林晓梦感觉心里堵得厉害。这种无形的、黏稠的阻力,比明星经纪人的傲慢更让人感到憋闷。她清楚地认识到,管理李哥这样的“刺头”,光靠职位赋予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他熟悉所有的流程漏洞和人情世故,有一百种方法可以让你有劲使不出。
她需要策略。需要找到他的弱点,或者找到能让他不得不配合的支点。是借助更严格的考核制度?是争取到王姐、老赵等中间派的支持,孤立他?还是抓住他工作上的实质性疏漏,进行一次有理有据的敲打?
坐在办公室里,林晓梦看着窗外,眼神逐渐变得锐利。这场管理者与老资历刺头之间的博弈,才刚刚进入更考验耐心和智慧的深水区。她不能再被动地接招,必须开始主动谋划破局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