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第八十三日的清晨,新夏城的聚灵阵虽能恒温,却挡不住夏季渐浓的暑气 —— 张婶刚起床就擦了擦脖子上的汗,昨晚铺的草垫闷得她半夜醒了两次,草纤维沾着汗贴在背上,又黏又痒;学堂里的孩子们更坐不住,阿牛把布褂袖子挽到胳膊肘,还是时不时挠挠后背:“周爷爷,草垫太黏了,俺想站着听课!”
兔耳族的兔山路过居民区时,正好看见张婶在院子里晒草垫,又听见学堂的动静,心里犯了琢磨 —— 兔耳族世代在山林生活,夏天最懂怎么消暑,南山阴坡长的软藤,割下来晒软后编织成席,铺着又凉又软,还不沾汗,以前在旧部落,家家户户都用这个。“现在大伙都热得难受,俺们编些软藤席送过去!” 兔山一回到族里,就召集兔青等十几个族人,背上竹筐往南山去。
南山阴坡的软藤长得茂密,藤蔓翠绿,摸起来像棉线般柔软。兔青带着女族人用骨刀小心割藤:“别伤着根,明年还能长!” 男族人则把割好的软藤捆成束,往山下运 —— 软藤得先在清灵泉里泡半个时辰,去涩味;再摊在阳光下晒两天,晒到藤蔓泛白、摸起来不扎手,才能开始编织。
编织的活在兔耳族聚居的草棚下展开 —— 兔山坐在中间,手里捏着三根软藤,指尖翻飞,先编出细密的底纹;兔青在旁边教年轻族人:“藤要拉紧些,花纹才匀,铺着也不容易松。” 女族人们则坐在周围,边编边聊:“给学堂编大些的,孩子们能一起坐;给孙老药的药铺编两张,看病的人坐着舒服。”
三天后,五十多张软藤席整齐地堆在草棚下 —— 每张席子都编着简单的稻穗花纹,边缘用韧草绳收了边,铺在地上,能闻到淡淡的藤香,用手摸上去,凉丝丝的,却不冰手。“走!给大伙送席子去!” 兔山扛起一捆最大的,率先往学堂走。
学堂里,陈秀才正擦着黑板上的汗,看见兔山扛着软藤席进来,眼睛一亮:“这是…… 能铺的席子?” 兔山笑着把席子铺在学堂的石板地上,阿牛第一个跑过去,坐在上面蹭了蹭,惊喜地喊:“不沾腿!凉乎乎的!” 孩子们立马围过来,有的坐,有的躺,丫丫还在席子上打了个滚:“比草垫舒服一百倍!以后上课再也不黏背了!” 陈秀才也坐下来试了试,笑着说:“兔山首领,你们可解了学堂的大难题!以后孩子们上课能安心,俺们批作业也有凉快地方了。”
接着,兔耳族又往居民区送 —— 张婶接过席子,当场铺在床头,坐上去叹了口气:“这下夜里能睡安稳觉了!以前总被草垫闷醒,现在有这席子,比扇风还管用!” 赵河刚从灵田回来,浑身是汗,坐在软藤席上,没一会儿就说:“汗干了!席子也没沾湿,真是好东西!”
驿站和药铺也收到了软藤席 —— 石头把席子铺在登记棚的木凳上,商队首领来登记时,坐上去就不想起来:“这席子比俺们带的兽皮还舒服!新夏城真是啥都有,连夏天消暑的好东西都想得周到!” 孙老药则把席子铺在诊疗台前,给病人诊脉时,让病人坐在上面:“以前病人坐草垫,汗多了容易着凉,现在有这席子,又凉快又健康。”
兔山送完最后一张席子,回到族里时,各族的人都来道谢 —— 张婶送来了刚烤的粟米饼,孙老药送来了防蚊虫的草药包,阿牛和丫丫还送来自己编的小木牌,上面写着 “谢谢兔耳族”。兔山接过木牌,笑着说:“不用谢!咱们住在一个城,就是一家人,夏天热,让大伙睡得舒服、过得安心,是应该的!”
傍晚时分,新夏城的家家户户都铺起了软藤席 —— 居民区的院子里,有人坐在席子上聊天;驿站的登记棚里,石头和小羽轮流坐在席子上守着;药铺里,孙老药铺着席子给晚来的病人诊脉;连城墙箭垛旁的值守点,都铺了张小席子,箭手换班时能坐下来歇会儿。
夜色中的新夏城,少了以往夏夜的燥热声,多了些安稳的笑声 —— 张婶坐在软藤席上,给孩子扇着风;学堂里,陈秀才借着马灯,在软藤席上批改石板作业;兔耳族的草棚下,族人们还在讨论,要再编些小藤垫,送给城墙上的值守箭手。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张张软藤席,不只是夏日消暑的物品,更是兔耳族对新夏城的心意,是各族团结的见证 —— 从石肤族砌墙、狐人族探路,到兔耳族编席、人族造屋,每个人、每个族群都在为这座城添砖加瓦,用自己的特长守护着共同的家。而这夏日里的丝丝清凉,也像一股暖流,淌在每个人心里,让新夏城的安稳日子,多了份贴心的温度,为日后向人皇城进阶,筑牢了最温暖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