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域”带来的稳定,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改变着湖水的本质。这变化并非源于外部,而是从生命的最底层——基因的螺旋深处,开始无声地荡漾开来。
最初的报告被淹没在海量的重建数据中:东欧某个新建聚居区的教师注意到,几名学生在进行复杂心算时,眼球会不自觉地浮现出类似电路板的微弱荧光纹路,持续时间仅毫秒级。北美平原的农业自动化系统日志里,记录到一名年轻工程师在调试灌溉程序时,服务器机房的环境传感器检测到短暂的、无法解释的局部引力波动,幅度微弱但确实存在。
这些零星事件起初被归咎于设备故障或个体应激反应,直到月球基地“广寒宫”的中央生命科学院提交了一份震惊高层的报告。
陈默站在生命科学院的主观测室,面前巨大的全息屏上,无数基因链段正以三维动态形式旋转。负责该项目的艾琳娜博士指向几个被高亮标记的区域,那里正发生着违背现有遗传学认知的活动。
“不是突变,指挥官,是‘显性化’。”艾琳娜的声音带着科学工作者特有的克制兴奋,“这些被称为‘静默编码’的基因区域正在苏醒,其蛋白质表达产物具有……异常特性。”
她调出一段实验记录。隔离舱内,一名自愿者的手臂皮肤在特定频率的能量场刺激下,短暂呈现出半晶体化状态,防御力测试显示其硬度瞬间提升了300%。另一段记录显示,某个受试者能在特定条件下,使周围空气产生可控的折射率变化,形成类似海市蜃楼的微型光学幻象。
“这些能力极不稳定,消耗巨大,且与个体的精神状态高度相关。”艾琳娜补充道,语气转为凝重,“但最令人不安的是这个——”
全息屏切换至基因序列的深层结构分析。那些活跃的“静默编码”区域,其量子层面的能级跃迁模式,竟与“基石”数据库记载的、维持定义域边界稳定的某种基础规则谐振子,呈现出惊人的数学同构性。
“就像……我们体内一直携带着规则的碎片,”艾琳娜低声道,“而定义域的建立,为这些碎片提供了共振的环境。”
仿佛为了印证她的结论,观测室一角突然响起警报。一名正在接受常规体检的基地工程师在穿过医疗扫描门时,触发了高维粒子流监测器。数据显示,在扫描光束覆盖他的瞬间,周围空间产生了微弱的量子隧穿效应增强现象——尽管他本人对此毫无察觉。
陈默的目光掠过那些不断滚动的异常数据报告,又透过观测窗,望向下方那颗被光卵温柔包裹的星球。生态复苏的绿意之下,一种更深层次、更不可控的变化正在生命的源头涌动。
这不再是外部敌人的威胁,而是人类基因库深处被唤醒的、与宇宙基本规则共鸣的涟漪。这些刚刚显露的“超体潜力”究竟是文明跃升的钥匙,还是通往自我毁灭的捷径,无人能够预言。
基因的涟漪已扩散开来,而整个文明,都将在这涟漪造就的浪潮中,面临重塑或倾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