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心脏”(发动机)已然开始强劲搏动,“双腿”(底盘与悬挂)也经过了严苛测试,坚不可摧的“盔甲”(复合倾斜装甲)准备就绪,甚至连指挥用的“顺风耳”(步话机)也已研发成功。瓦窑堡的这台自主坦克,仿佛一位即将披挂上阵的勇士,只差最后,也是最为致命的武器。
关于坦克主武器的选择,研发组内部有过一番讨论。负责火炮系统的杨勇,在仔细分析了未来坦克可能的作战任务(攻坚、反工事、压制步兵,以及潜在的对抗敌方轻型装甲目标)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林厂长,各位同志,”杨勇在技术研讨会上,指着墙上并排挂着的85毫米坦克炮和新式105毫米榴弹炮的图纸,“85毫米坦克炮,穿甲能力极强,是对付敌军坦克的利器。但考虑到我们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作战样式,以及日军坦克普遍装甲薄弱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尝试为我们的坦克配备105毫米榴弹炮!”
这个提议让众人有些意外。田方首先提出疑问:“老杨,105榴弹炮威力是大,可后坐力也惊人,咱们这坦克底盘承受得住吗?而且炮弹体积大,携带量会减少,射速也慢。”
杨勇显然深思熟虑过,他沉稳地解释道:“这些问题我都考虑过。首先,后坐力问题。我们可以对现有的105毫米榴弹炮进行轻型化改造——适当缩短炮管长度,优化炮闩结构,采用更轻的材料制造部分非承力部件,可以有效减重,将后坐力控制在咱们强化后的底盘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他顿了顿,继续说:“其次,关于弹种和战术定位。装备105榴弹炮的坦克,主要任务不是与敌军坦克进行远距离对射,而是作为移动的突击炮和火力支撑点。它发射的高爆榴弹,一发就能摧毁一个坚固的火力点,或者对敌军步兵集群造成毁灭性打击,这是85毫米炮难以比拟的。对于可能遭遇的日军薄皮坦克,我们的105毫米榴弹即使不直接击穿,靠巨大的爆炸冲击也足以使其丧失战斗力。而且,我们还可以研发专用的破甲弹,来弥补对装甲目标的直接毁伤能力。”
这时,林烽猛地一拍桌子,眼中闪烁着果决的光芒:“杨工这个思路好!咱们造坦克,不能只想着跟鬼子的铁王八对撞!更要想着怎么用它来砸碎鬼子的乌龟壳(工事),怎么用它来横扫鬼子的步兵群!105毫米榴弹炮,攻坚拆垒,正是咱们部队最急需的火力!就这么定了!”
他环视众人,一锤定音:“主炮就定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另外,再给它配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装在炮塔顶上,由装填手或者车长操作。这玩意儿火力猛,射程远,既能打步兵,又能对空射击,防备鬼子的飞机!咱们的坦克,要的就是既能攻坚,又能防空,多面手!”
林烽这“大手笔”的决策,让在场所有工程师都感到一阵热血沸腾。这已不仅仅是仿制,而是在创造一种适应中国战场独特需求的强大武器!
任务下达,重炮车间再次进入高速运转状态。他们的目标是将一门成熟的105毫米榴弹炮,成功“塞进”坦克有限的炮塔空间内,并保证其可靠性和战斗力。
第一步:火炮轻型化改造。
· 缩短炮管: 这是减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杨勇带领技术人员经过精密计算,在保证足够初速和弹道性能的前提下,将炮管长度适度缩短。缩短后的炮管毛坯在重型车床上进行外圆精加工,确保与炮塔吊篮的配合尺寸。
· 优化炮闩: 传统的螺式炮闩结构复杂且重。杨勇借鉴了部分坦克炮的设计,将其改为结构更紧凑、开闭速度更快的半自动立楔式炮闩。这需要对炮尾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加工,考验着重炮车间的精密铸造和铣削能力。老周带着人,对着图纸反复琢磨,硬是用那几台改造后的机床,将一个个复杂的零件啃了下来。
· 制退复进机改造: 这是控制后坐力的关键。原有的制退复进机对于坦克来说过于庞大。技术人员重新计算了后坐行程和制退力,设计了更紧凑的制退器(安装在炮口,利用炮口制退器侧面的导气孔消耗部分后坐能量)和体积更小、效率更高的液压式制退复进机,安装在缩短的炮管下方。
第二步:炮塔设计与武器集成。
· 炮塔结构强化: 彭家蒙负责的装甲组,为这台“突击坦克”专门设计了一个前部投影面积较小、正面采用大倾角复合装甲的铸造炮塔(利用改造后的熔炉进行浇铸)。炮塔内部空间需要容纳105毫米火炮的后坐空间、两名乘员(车长和炮手,兼机枪手)、观瞄设备以及部分弹药。
· 火炮安装与俯仰机构: 轻型化后的105毫米榴弹炮被吊装入炮塔,通过巨大的耳轴与炮塔两侧连接。俯仰机构采用了精密的蜗轮蜗杆结构,由炮手手动操作手柄,可以实现-5度到+15度的俯仰角,足以覆盖中近距离的射击需求。工人们精心调整齿轮间隙,确保俯仰动作平滑省力。
· 360度旋转炮塔! 这是超越日军坦克的关键设计!炮塔底部是一个巨大的座圈,带有滚珠轴承。旋转动力来自一套液压辅助+手动备份的驱动系统。动力从坦克发动机引出,带动一个小型液压泵,为炮塔旋转提供助力。炮手通过操纵杆即可轻松驱动数吨重的炮塔进行360度旋转!同时,也保留了手动旋转摇柄,以防液压系统故障。杨勇特意强调:“我们的目标,是炮塔旋转一周的时间,要明显快于日军坦克笨重的手动旋转!”
· 高射机枪架设: 在炮塔顶部的车长指挥塔后方,焊接了一个坚固的环形枪架,用于安装那挺12.7毫米高射机枪。机枪可以灵活地进行高低机和方向机的调节,射击范围覆盖整个上半球空间。
第三步:弹药适配与储存。
· 105毫米榴弹炮的炮弹体积庞大,为了在有限的坦克空间内尽可能多带弹药,弹药架的设计煞费苦心。最终采用了炮塔尾部吊篮内和车体前部驾驶员两侧的布置方式,总共可以携带28发105毫米炮弹。
· 12.7毫米机枪的弹箱则放置在炮塔内方便取用的位置,备弹500发。
测试与辉煌成果
当这门经过“瘦身手术”的105毫米榴弹炮,连同那挺威风凛凛的12.7毫米高射机枪,被成功集成到那座线条硬朗、覆盖着复合装甲的炮塔上时,整个坦克的杀气瞬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等级!
在专门的武器测试场,这台尚未完成总装的坦克炮塔被固定在一个模拟车体的测试台上。
“105榴弹炮,试射!目标,800米外模拟土木工事!”
炮手瞄准目标,踩下击发踏板!
“轰!!!”
一声远比85毫米炮更加沉闷浑厚的巨响震撼山谷!炮口制退器两侧喷出巨大的火光和气浪,炮塔猛地向后坐,随即在液压复进机的作用下平稳复位。
远处,那个用沙包和圆木搭建的模拟工事,在硝烟散开后,已然被炸得四分五裂,只剩下一个巨大的弹坑!
“命中!目标彻底摧毁!”观察员激动地报告。
紧接着,测试炮塔旋转。
“炮塔左转,目标三点钟方向模拟机枪巢!”
炮手轻轻推动液压操纵杆,沉重的炮塔发出轻微的嗡鸣,开始平稳而迅速地向左旋转,瞄准镜中的景物飞速掠过。
“好快的速度!”旁边观摩的田方惊叹,“这比鬼子坦克那个需要手摇半天的铁疙瘩快多了!”
炮塔迅速锁定新目标,又是一声巨响,模拟机枪巢也被送上了天。
最后测试12.7毫米高射机枪。
“哒哒哒,哒哒哒!”清脆而连续的巨大枪声响起,弹雨如同一条火鞭,瞬间将远处设置的木板靶标撕得粉碎,对空射击演示也同样表现出色。
看着测试结果,林烽满意地拍了拍杨勇的肩膀:“老杨,干得漂亮!这家伙,简直就是个移动的堡垒!一炮能轰掉鬼子的炮楼,一梭子能扫掉鬼子的飞机!我看,咱们这坦克,就叫‘太行猛虎’吧!”
杨勇看着那傲然挺立的炮塔,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充满成就感的笑容。
至此,“太行猛虎”坦克的最后一块拼图——强大的武器系统,也已完美就位。所有子系统均已通过严峻考验,达到了甚至超过了设计指标。接下来,将是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将这颗强劲的“中国心”、这双强健的“山地腿”、这身坚固的“复合甲”和这根致命的“重炮牙”,完整地组合在一起!瓦窑堡兵工厂的终极作品,即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发出震撼世界的咆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