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射机枪在实战中大放异彩的消息传回瓦窑堡,整个兵工厂都沸腾了。可还没等大家高兴多久,一封封求装备的电报就像雪片般飞来,把林烽的办公桌堆成了小山。
我的老天爷!老张抱着一摞电报进门,差点被门槛绊倒,师长来电要十门,385旅要八门,连县大队都敢开口要两门!他们当这是大白菜呢?
牛大力蹲在门口掰手指头:咱们现在一个月撑破天造三门,这得排到猴年马月去?
王老铁敲着烟袋锅直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就咱们这小作坊,能造出来就不错了!
就在众人七嘴八舌发愁时,林烽地一拍桌子站起身:同志们,咱们得搞量产!
量产?众人异口同声,眼珠子瞪得溜圆。
林烽目光炯炯地扫视全场,月产十门高射机枪,配套子弹六千发!
车间里顿时炸开了锅。
厂长,您是不是昨晚没睡醒?牛大力伸手要摸林烽额头,这梦做得也太美了!
老张急得直搓手:咱们现在造一门都得半个月,月产十门?除非把咱们都劈成两半用!
小豆子倒是跃跃欲试:要是能建成生产线,说不定真行?
林笑着展开早就画好的图纸:我都盘算好了!组建专门生产线,分五个工段:炮管加工、支撑架制造、枪机组装、瞄准具调试、子弹生产。每个工段专人负责,就像流水一样作业!
这个新奇的想法让大伙儿都来了兴致。王老铁第一个凑上来:这法子听着新鲜!咋个流水法?
比方说造炮管,林烽指着图纸,第一道工序锻打,第二道钻孔,第三道打磨...每个人只干一个工序,熟练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师长听说后,立马就赶来了:月产十门?好小子!你要是真能做到,老子给你请头功!
说干就干!兵工厂立即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生产线改造。
第一个难题是场地不够。牛大力带着护卫队硬是在山壁上开凿出三个新车间,累得直嚷嚷:厂长,我这手都快变成开山锤了!
设备不足更是头疼。老张带着人把老旧的机床拆了装、装了拆,终于改造成适合专门工序的设备。
好家伙!王老铁看着改造后的车床直咂舌,这老家伙跟了俺二十年,现在倒成了专用设备了!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人员培训。习惯了从头到尾造一门枪的老师傅们,现在只让干一道工序,个个浑身不自在。
这叫啥事儿!李师傅急得直转悠,我打磨完就传给下个人,这枪造得好不好我都不知道!
林烽耐心解释:李师傅,您就专攻打磨,把这道工序做到全厂最快最好,这才是为抗战做贡献啊!
小豆子想出了个好主意——在每个工段挂上进度表,完成一件就插一面小红旗。这下可好,老师傅们较上了劲,你追我赶,效率噌噌往上涨。
一个月后,第一条高射机枪专用生产线终于建成了!
试运行这天,全厂的人都来围观。只见原材料从这头进去,经过一道道工序,最后出来的竟然是成品高射机枪!
神了!真神了!牛大力看得目瞪口呆,这比变戏法还厉害!
老张扒拉着算盘,越算越开心:照这个速度,月产十门还真不是做梦!
然而流水线生产刚起步,问题就接踵而至。
炮管工段总是卡壳——钻孔的师傅手太快,打磨的师傅跟不上节奏。两个工段的人差点打起来。
你们慢点行不行?我这头都堆成山了!
嫌慢?那你来钻孔试试!
林烽赶紧调解:这样,咱们在每个工段之间设个缓冲仓库,进度快的就先存着,进度慢的就去取。
这个办法果然管用!生产线终于顺畅地运转起来。
子弹生产线更是闹出笑话。第一次试生产时,因为模具没校准,造出来的子弹头都是歪的。
牛大力拿起一颗歪脖子子弹直乐呵:这要是打出去,非得在天上画圈不可!
关键时刻,还是老乡们帮了大忙。几个老银匠自告奋勇来帮忙调整模具,很快就解决了问题。
最让人头疼的是原材料的供应。月产十门高射机枪需要大量优质钢材,夜间运输线虽然稳定,但运量有限。
这可咋整?老张愁眉苦脸地看着库存报表,照这个速度,再过十天就得停工待料了。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李云龙派人送来消息:新一团在一次伏击战中,缴获了日军一个运输队的全部物资,其中就有十几吨优质钢材!
哈哈哈!李云龙亲自押送钢材来到兵工厂,小鬼子这是给咱们送原材料来了!
林烽激动地握住李云龙的手:老李,您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有了这批钢材,生产线终于可以全速运转了。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劲十足,一个个新纪录不断被刷新:
炮管工段首创日产量一根!
支撑架工段实现零误差!
子弹生产线日产量突破三百发!
月底盘点这天,全厂的人都聚在仓库门口,眼巴巴地等着结果。
老张带着几个会计噼里啪啦打了半天算盘,突然猛地一拍桌子:
成了!月产高射机枪十二门!子弹六千五百发!超额完成任务!
万岁!整个兵工厂欢声雷动。
牛大力激动地把小豆子举过头顶:咱们真的做到了!
王老铁抹着眼角:老了老了,还能看到这一天...
更让人惊喜的是,由于实行了专业化生产,产品质量不降反升。新生产的高射机枪在试射中,精度比手工制作的还要高!
消息传到师部,大首长亲自发来嘉奖电:瓦窑堡兵工厂开创了我军兵器生产的新模式,值得全军学习!
庆功会上,林烽举杯敬所有的工人和老乡:这功劳是大家的!没有每个人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这条生产线!
李云龙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这下可好了!各团都能分到高射机枪了!看小鬼子的飞机还敢嚣张!
然而就在大家举杯相庆时,通讯员送来紧急情报:日军改变了空袭战术,开始采用小编队、多批次骚扰...
林烽放下酒杯,目光坚定:同志们,看来咱们的生产线还得继续改进!下一阶段,月产十五门!
车间里的灯火,又一次亮到了深夜。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山谷中,一条源源不断输送杀敌利器的生产线,正在为抗日前线注入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