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渐退,陕北高原迎来了初春。瓦窑堡兵工厂里,各车间都是一片忙碌景象,唯独炮弹车间的老王主任,这几天愁眉不展,连最爱喝的茉莉花茶都品不出滋味了。
王主任,你这是咋了?林烽刚走进炮弹车间,就看见老王对着生产报表直叹气,听说你们车间最近产量有点跟不上?
厂长啊,您来得正好。老王连忙站起来,把报表递给林烽,您看看,这半个月,咱们车间的人均日产量一直卡在十五发上下,死活上不去。我这头发都快愁白了!
林烽接过报表,仔细看了看:我记得上个月还能做到十八发,怎么还倒退了?
唉,别提了。老王指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们,您看,咱们现在还是一人多岗的老办法。一个工人既要铸造弹壳,又要压弹头,还得浇铸引信、填充炸药。这一套流程下来,手忙脚乱不说,还容易出错。
正说着,车间那头传来一阵骚动。一个年轻工人手忙脚乱地操作着,一不小心把刚浇铸好的引信头掉在了地上。
哎哟我的小祖宗!老王心疼得直跺脚,这已经是今天第三个了!
林烽若有所思地在车间里转了一圈,仔细观察每个工人的操作。确实如老王所说,工人们在不同工序间来回切换,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因为频繁转换注意力而出错。
老王,我有个想法。林烽突然停下脚步,咱们能不能把整个生产流程拆分开,让专人负责专岗?
专岗?老王一愣,厂长,咱们人手本来就不够,再分岗,那不是更忙不过来了?
走,去我办公室详谈。林烽拉着老王往外走,顺便对车间里喊了一嗓子,把各车间主任都叫来,开个会!
半小时后,兵工厂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听说要讨论生产改革,大家都很好奇。
同志们,林烽站在黑板前,今天找大家来,是要解决炮弹车间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我观察后发现,一人多岗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需求了。
他在黑板上画出了炮弹生产的四个主要工序:我建议,把整个流程拆分为弹体铸造、炸药填充、引信组装、质检包装四个工位,每个工位配备专人。
话音刚落,底下就议论开了。
这能行吗?老张首先提出疑问,一个工人整天只干一道工序,那得多枯燥啊?
枯燥归枯燥,效率肯定高。牛大力插话,我在机修车间深有体会。专修枪栓的就特别懂枪栓,专修枪管的就特别懂枪管。各有所长嘛!
可是厂长,老王忧心忡忡,咱们车间现在才二十个人,分成四个工位,每个工位五个人,这人手够用吗?
林烽微微一笑:咱们来算笔账。现在一个人完成全部工序,做一发炮弹要二十分钟。如果专人专岗,每个工序只需要五分钟。你们算算,效率能提高多少?
赵小花立即拿出算盘噼里啪啦打起来:厂长,要是按您说的,理论上效率能提高三倍呢!
三倍?会议室里一片惊呼。
当然,这是理论值。林烽笑道,实际操作中肯定会打折扣。但我估计,提高百分之三十是没问题的。
百分之三十也不少了!老王眼睛一亮,那咱们人均日产量就能从十五发提高到二十发了!
不止,林烽摇摇头,我的目标是二十五发,甚至三十发!
会场上顿时炸开了锅。这个数字在所有人听来都像是天方夜谭。
厂长,您这不是在说梦话吧?牛大力咧着嘴笑,要是真能做到三十发,我老牛请您吃一个月的红烧肉!
好啊,这话我可记下了。林烽笑道,不过光说不练假把式,咱们明天就开始在炮弹车间试点改革!
第二天一早,炮弹车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林烽的方案,二十个工人被分成四个组,每个组负责一个工序。
然而改革的第一天,就闹出了不少笑话。
铸造组的小李,以前是做引信组装的,现在突然改做弹体铸造,手法生疏得很。一早上下来,做出的弹壳不是有气泡就是形状不正,废品率直线上升。
完了完了,小李急得满头大汗,我这手今天是怎么了,连个弹壳都铸不好了!
炸药填充组的老周更是手忙脚乱。他原本是车间里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什么工序都精通。可现在被限定只能做炸药填充,反而觉得束手束脚。
这活儿也太简单了,老周嘟囔着,我以前一天能做完整套工序十五发炮弹,现在光填充炸药,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最惨的是质检组的小刘。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小伙子,被安排在最后一道工序,负责检查成品。一上午过去,他愣是没发现一个不合格品。
厂长,我这眼睛都看花了,小刘揉着眼睛诉苦,看什么都一个样,根本分不出好坏。
午饭时分,工人们聚在食堂里,个个垂头丧气。
要我说,还是原来的办法好。老周扒拉着碗里的饭菜,没什么胃口,这一改革,产量不升反降。今天一上午,咱们组才完成三十发炮弹,照这个速度,一天连十二发都做不到。
就是,小李接话,我以前一天能做十六七发,今天估计连十发都够呛。
林烽端着饭盆走过来,正好听到这些议论。他不但没生气,反而笑呵呵地在工人们中间坐下。
怎么,第一天就不适应了?
厂长,不是不适应,老周苦着脸,是这新办法确实不行啊!
老周,我问你,林烽不慌不忙地说,你做了二十年炮弹,觉得哪个工序最难?
那当然是引信组装了,老周脱口而出,那玩意儿精细,一个不小心就会出问题。
那炸药填充呢?
这个简单,闭着眼睛都能做。
说得对!林烽一拍大腿,就是因为简单,所以你做得特别快,特别熟练。如果让新手来做,是不是就会慢很多?
老周一愣,随即点点头。
专岗的目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那道工序的专家。林烽环视在场的工人们,小李,你现在铸造弹壳不熟练,但练上十天半个月呢?是不是就能又快又好?
小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小刘,你现在分不出炮弹的好坏,但如果你每天只做质检这一项工作,用不了一个月,你闭着眼睛都能摸出哪个炮弹合格,哪个不合格。
小刘的眼睛亮了起来。
同志们,林烽站起身,声音提高了几分,改革总会有一个适应期。我向大家保证,只要坚持一个星期,产量一定会上去!要是到时候还不行,我请大家吃一个月的红烧肉!
工人们顿时来了精神:厂长,这话可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接下来的几天,炮弹车间的工人们咬着牙坚持新生产模式。林烽也没闲着,整天泡在车间里,指导工人们优化操作细节。
第三天,产量开始有了起色。人均日产量从第一天的十发回升到了十三发。
有进步!林烽鼓励大家,照这个速度,周末就能突破二十发!
第五天,车间里发生了一件趣事。铸造组的小李在休息时,闭着眼睛都能把模具拆装一遍。引信组的小张更是练就了一手绝活:三秒钟组装一个引信,又快又准。
厂长您看!小张得意地展示着他的手艺,我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把引信装好!
好家伙!牛大力不知什么时候溜达过来,看到这一幕直咂舌,这手速,要是去包饺子,一天能包上千个吧?
车间里顿时笑成一片。
第七天,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全厂上下都关注着炮弹车间的产量统计。
从早上开工起,车间里就呈现出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铸造组的五个人专心致志地制作弹壳,由于连日来的练习,他们的动作已经十分娴熟,成品率大幅提高。
弹壳一做好,立即送到炸药填充组。老周带领的四人小组配合默契,填充、压实、封口一气呵成,速度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接着是引信组装组。小张等人手法精准,一个个精致的引信很快组装完成,安装在弹体上。
最后是质检包装组。小刘经过一周的特训,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任何细微的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合格!
合格!
这个不行,引信有点歪!
整个生产线如同一条流畅的河流,每个环节紧密衔接,没有丝毫停滞。
傍晚下班时,赵小花拿着统计表飞奔而来,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
出来了!产量出来了!
车间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今日总产量...赵小花故意卖了个关子,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终于大声宣布,六百四十发!人均三十二发!
车间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老王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林烽的手:厂长,三十二发!比改革前提高了一倍还多!
而且不合格率只有百分之零点三!赵小花补充道,比以前降低了十几倍!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兵工厂。牛大力听说后,摸着脑袋直嘀咕:完了完了,这下真要请一个月的红烧肉了!
当晚,林烽果然兑现承诺,自掏腰包让食堂加餐。工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红烧肉,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厂长,我老周服了!老周端着饭碗,由衷地说,这专人专岗确实厉害!我现在一天填充的炸药,够做一百多发炮弹,比以前快多了!
我也是,小李接话,现在铸造弹壳越来越顺手,废品率从原来的百分之十降到了百分之一!
小刘更是一脸自豪:厂长,我现在一眼就能看出哪发炮弹不合格,今天还真的发现了两发引信有问题的!
林烽笑着举起水碗:来,为同志们的进步干杯!
干杯!工人们齐声响应。
饭后,林烽把各车间主任召集起来开会。
炮弹车间的成功经验证明,流水线生产模式是可行的。林烽总结道,下一步,我们要在全厂推广这种模式。
厂长,老张迫不及待地问,那我们步枪车间什么时候开始改革?
明天就开始!林烽果断地说,你们先把工序拆分一下,拿出个方案来。
好嘞!老张摩拳擦掌,我今晚就加班做方案!
一个月后,瓦窑堡兵工厂的整体生产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二十五。炮弹车间的人均日产量更是稳定在三十五发,创造了建厂以来的最高纪录。
师部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发来嘉奖令,称赞兵工厂创新生产模式,大幅提升支前能力。
看着嘉奖令,老王感慨万分:厂长,要不是您坚持改革,咱们现在还在老路上打转呢!
林烽望着车间里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微笑着说:生产方式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改进一样重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前线战士提供更多、更好的武器弹药。
窗外,春意渐浓。瓦窑堡兵工厂里,改革的春风也吹遍了每个角落,为抗战事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