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生产成功的喜悦如同陕北冬日里的一把火,温暖着瓦窑堡兵工厂的每一个人。那二十根锃亮的枪管和一千发黄澄澄的子弹,被像宝贝一样供在厂部办公室里,谁来都要瞅上两眼,摸上一把,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李云龙更是恨不得抱着它们睡觉,天天咧着个大嘴,见人就吹嘘:“瞧见没?老子厂子里下的金蛋!”
然而,作为总负责人的林烽,在短暂的兴奋过后,很快便冷静下来。他深知,试生产成功,证明的是“有能力造”,但距离“稳定批量造”、“越造越多越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将各个车间初步打通的生产环节有效串联起来,形成稳定可靠的产能?如何避免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瓶颈?如何让这支由老兵工、新学员、原晋军、红二军团技术人员组成的“多国部队”更快磨合,发挥出最大效力?这些问题,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
晚上,油灯下,林烽铺开厚厚一沓草纸,上面密密麻麻画满了各个车间的生产流程图、设备清单、人员配置和物料消耗估算。苏沐辰、陈思远、周文海、李大山等几个核心骨干也都被叫来,一起开会。
“同志们,试生产这关咱们算是闯过去了,露了大脸。”林烽开门见山,用铅笔敲了敲桌子,“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考验!咱们不能总是小打小闹,得像那么回事,真正为部队提供稳定的供给。咱们得有个计划,一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把产能提上去的试生产计划!”
“计划?林部长,您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李大山现在是林烽的忠实拥趸,第一个表态。
“光有干劲不行,得讲科学。”林烽笑了笑,将一张写满数字的纸推到大家面前,“这是我初步琢磨的一个首月试生产目标,大家看看,掂量掂量。”
众人凑过去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首月(1936年12月)产能目标:
· 步枪:500支(基于修复和新组装)
· 子弹:3万发(复装+全自制)
· 仿制迫击炮:20门(基于现有模型和材料)
· 迫击炮弹:300发
“五百支枪?三万发子弹?”周文海倒吸一口凉气,“林部长,这……这目标是不是有点太高了?咱们现在刚理顺,人员操作还不熟练,材料供应也……”
“老周说的有道理,”陈思远也皱起眉头,“特别是迫击炮和炮弹,咱们之前只是试制了几门样品,很多工艺还不稳定,一个月二十门,三百发炮弹,压力太大了。”
李云龙不知啥时候也溜达进来了,背着手看了看数字,眼睛一瞪:“高?老子觉得一点都不高!前线一个团,一场小规模战斗下来,子弹消耗都不止这个数!还得扣扣索索省着用!咱们既然能造,就得往多了造!老子觉得,这目标定得好!”
林烽摆摆手,制止了争论:“团长,老周,老陈,你们说的都有理。目标不是瞎定的。这五百支枪,主要是基于我们能收集到的可用旧枪身和自产新枪管的数量;三万发子弹,算的是我们两台拉伸机和改造后的冲压机全开的理论产能;二十门炮和三百发炮弹,确实挑战最大,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这目标,是跳起来能够到的桃子,既不能躺着就完成,也不能跳断了腿都够不着。”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有力:“而且,这只是首月目标!我的计划是,一旦第一个月我们顺利达成,工艺熟练了,流程跑顺了,后续每个月,咱们的产能就按照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往上递增!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地把产量提上去!”
每月递增20%!这个清晰的成长路线图让在座的人都精神一振。这不再是模糊的“多造点”,而是有了明确的、可预期的奋斗目标。
“这个法子好!”苏沐辰推了推眼镜,“有目标,有阶梯,大家干起来才有方向,有奔头!”
“可是,”周文海还是有点担心,“生产中肯定会出现各种想不到的问题,哪个环节一卡壳,整个计划就得泡汤……”
“老周这个问题提到点子上了!”林烽赞许地点点头,“所以,光有计划不够,还得有保证计划执行的机制。我提议,咱们立刻建立生产问题反馈机制!”
他拿起粉笔,在旁边一块破黑板(缴获的)上写起来:
“从明天开始,每天下午收工前,召开一次生产例会!各车间主任、技术骨干必须参加。会议就一个内容:说问题!”
“哪个工序效率低了?哪个设备老是出毛病?哪种材料不够用了?哪个工艺参数把握不准?甚至谁和谁配合出问题了,都可以提!不要怕暴露问题,问题只有摆到桌面上,才能解决!”
“咱们在会上,当场分析,当场定解决方案,当场落实责任人!小问题不过夜,大问题组织攻关组,限期解决!绝不能让问题憋着、藏着,最后拖垮整个生产计划!”
“每天开会?这……会不会太频繁了?”有人小声嘀咕。
“频繁?”林烽表情严肃起来,“同志们,我们现在是在打仗!生产战场也是战场!战机稍纵即逝!等问题堆成山了再解决,那就晚了!就得有这种‘当日事当日毕’的劲头!”
李云龙猛地一拍大腿:“说得对!老子带兵打仗,也是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这办法好!就这么干!哪个车间主任敢瞒着问题不报,耽误了老子造枪造炮,老子撤他的职!”
有了李云龙的强力支持,所有人再无异议。很快,一份详细的《瓦窑堡兵工厂试生产计划及产能提升规划》和《生产问题反馈与每日例会制度》就被制定出来,张贴在各个车间的醒目位置。
计划一经公布,全厂哗然,随即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各个车间立刻行动了起来,根据总目标分解自己的任务,安排班次,检查设备,清点物料。
而第一次生产例会,就在试生产成功后的第三天下午,于厂部那间最大的窑洞里召开了。各车间主任、技术大拿济济一堂,气氛有些新奇又有些紧张。
林烽亲自主持,开门见山:“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始。从锻造车间开始,老孙,你们那边今天有什么问题?”
锻造车间孙主任挠挠头:“问题……主要是汽锤的密封垫又漏气了,影响锻打力度和效率,一天得停几次检修……”
“周工!”林烽立刻点名周文海,“这事你负责,带人今晚务必修好,明天早上我要看到汽锤全力运行!”
“是!”
“制管车间?”
苏沐辰站起来:“拉线机的润滑冷却液配比好像有点问题,今天有两根管子在拉制时表面出现了细微划痕……”
“会后我跟你去现场看,调整配方!”林烽记下。
“弹药车间?”
李大山有点不好意思:“林部长,那个……新来的学徒工手有点生,今天称量火药的时候,有几发装药量微微超了一点,虽然没超标,但我觉得是个隐患……”
“好!发现问题就好!”林烽肯定道,“明天开始,关键岗位实行‘师傅带徒弟’一对一盯岗,考核合格才能独立操作!质量是第一位的!”
会议开了将近一个时辰,提出了十几个或大或小的问题,大部分都当场确定了解决方案和责任人。散会后,各人立刻分头行动,厂区内又响起一阵忙碌的声音。
从此,每天的生产例会成了雷打不动的制度。问题被不断发现,又被不断解决。生产效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点点地爬升。
李云龙有时也会溜达过来旁听,听着那些他半懂不懂的技术术语和解决方案,看着林烽有条不紊地指挥若定,私下里对赵刚感慨:“老赵啊,咱们真是捡到宝了!林烽这小子,不光会搞技术,管人管事也是一把好手!你看这厂子让他调理的,井井有条!老子以后得多跟他学学!”
夜色中,瓦窑堡兵工厂依然灯火通明。那每月递增20%的产能目标,像一颗北极星,指引着所有人前进的方向。而每日的生产例会,则如同精准的舵盘,不断调整着航向,避开暗礁,驶向那弹药充足、枪炮齐鸣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