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城内的会议仍在进行,城外警卫团的驻地里,学习与生产的热潮持续升温。林烽领导的装备科,如同一个精密而忙碌的蜂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那台手动杠杆式复装压力机的投入使用,使得子弹日产量稳定在五百发,大大缓解了弹药压力,得到了全团上下的一致好评。
然而,林烽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带领大家学习会议精神、深刻领会“提高效率、保障战斗力”内涵的同时,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台已经成为生产核心的压力机。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他,发现生产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天,他站在复装流水线旁,默默地观察着整个操作过程。清理弹壳、定量装药、压装底火、压装弹头、最终质检……每一个步骤都因为新工具和流程优化而流畅了许多。但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压装环节。
操作压力机的是个叫李二娃的年轻战士,手很稳,干活也麻利。只见他熟练地用左手从旁边的筐里拿起一个清理好的弹壳,准确放入压力机的模具凹槽中,然后右手扳动杠杆,“咔哒”一声压入底火;接着再拿起一个弹壳,放入,加入定量火药,再放入弹头,再次扳动杠杆压紧。动作循环往复,十分熟练。
但林烽注意到,李二娃每次用手拿取、放置弹壳这个动作,虽然很快,但依然占用了不少时间,而且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容易导致疲劳和偶尔的失误(比如弹壳没放正,需要调整)。
“能不能把这个取壳、放壳的动作也自动化呢?”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虽然条件简陋,搞不了真正的自动化,但设计一个简单的“自动”或“半自动”送料装置,减少人工操作步骤,应该是可行的。
他立刻找来小张、刘二和锻造组的骨干,围着压力机开始琢磨。 “科长,您又想啥好点子了?”小张兴奋地问,他现在对林烽的“灵光一闪”充满了期待。
林烽指着压力机的操作过程:“你们看,二娃每次都要用手拿弹壳、放弹壳,这个动作能不能用机器来代替?比如,做一个能自动把弹壳推到模具位置的装置?”
“自动推过去?”刘二挠挠头,“咋推?用啥推?”
“可以用弹簧!”林烽思路越来越清晰,“我们可以在压力机旁边加装一个倾斜的滑槽,滑槽底部正对着模具。把清理好的弹壳堆放在滑槽里。然后设计一个由杠杆带动的小推板或者拨杆,每次扳动杠杆压装的同时,通过一个联动机构,带动这个小推板,把最底下的那个弹壳推入模具!这样操作员就只需要专注装药和扳动杠杆了,省去了拿取和放置弹壳的动作和时间!”
这个想法有点超前,大家听得一愣一愣的。张铁匠琢磨了一下,点点头:“嗯……有点像俺们老家水车上那个刮板……道理上说得通!就是这联动的小机关得琢磨琢磨,劲儿不能大了,把弹壳推坏了,也不能小了,推不到位。”
“对!就是这个意思!”林烽见张铁匠理解了,很高兴,“咱们试试看!失败了没关系,关键是要敢想敢做!”
于是,一场针对压力机的“技术升级”攻关又开始了。林烽画出了简单的机构示意图:一个储弹滑槽,一个由主杠杆通过曲柄或凸轮带动的往复式推杆,外加一个复位弹簧。
锻造组负责打造滑槽、推杆和相关的连接件。修复组负责最精密的联动部分和安装调试。这次连质检组的赵小花也参与了进来,她需要确保新加的零件尺寸精准,不会干扰原有压力机的运行。
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试验,推杆劲儿太大,直接把弹壳撞瘪了。第二次,联动时机没调好,弹壳还没推到位置,压杆就下来了。第三次,复位弹簧太软,推杆回不去……
但大家没有气馁。林烽带着大家一次次调整推杆的行程、弹簧的力度、联动机构的角度。那台钻床又被用来加工各种稀奇古怪的连接件和小零件。
李二娃作为直接用户,也积极提出建议:“科长,这推杆能不能前面加个小凹坑?这样推弹壳底缘,不容易打滑。”“这个弹簧再加一圈劲道可能刚好。”
在全科室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三天的不懈尝试和调试,一套简陋却有效的“简易自动送壳装置”终于被成功加装到了压力机上!
改造后的压力机操作流程变成了:操作员先将清理好的弹壳倒入倾斜的储弹滑槽。然后,他只需进行定量装药(如果是压弹头步骤)和放置弹头,然后扳动杠杆。在杠杆下压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联动机构,会同步带动那个小推板,“啪”地一声将滑槽最底端的一个弹壳精准地推入模具凹槽!压装完成后,杠杆抬起,推板在复位弹簧作用下退回,为下一次推壳做准备。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省去了两次手动拿取和放置弹壳的动作!
“来,二娃,试试效果!”林烽示意有些紧张的李二娃。
李二娃深吸一口气,开始操作。装药,放弹头,扳动杠杆——“咔哒”、“啪”(推壳声)、“咔哒”(压紧声)!节奏明显更快了! 他又连续操作了几次,越来越熟练。 “嘿!真省事!”李二娃很快就爱上了这个新功能,“不用来回低头拿弹壳了!手也不容易酸了!速度起码快了一小半!”
小张拿着秒表粗略计算了一下单位时间的操作次数,兴奋地报告:“科长!真的快了!差不多提升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而且因为推壳位置固定,几乎不会放歪了!”
日产量数据很快印证了这一点。在新的“半自动化”流水线上,复装小组的日产量从五百发,稳步提升到了七百五十发左右!效率提升了整整50%!
消息传开,装备科内部一片欢腾。大家围着那台经过两次改造、看起来有点“奇形怪状”却无比实用的压力机,充满了自豪感。
小张佩服地对林烽说:“科长,您这脑子到底是咋长的?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点子!现在装弹比原来轻松多了,还不容易出错!”
赵小花也笑着说:“而且送壳位置固定,压装出来的子弹同心度好像都更好了点,质量更稳定。”
李云龙听说复装产量又大幅提升,专门跑来看热闹。他围着那台会“自己”送弹壳的压力机转了好几圈,试着扳动了几下杠杆,感受着那联动机构的巧妙,忍不住啧啧称奇:“俺的个乖乖……老林,你小子真能折腾!这铁疙瘩都快让你改成精了!自己会干活了?这以后是不是还得给它喂饭啊?”
众人哄堂大笑。
林烽笑道:“团长,这只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把人的精力解放出来,去做更关键的操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好!好啊!”李云龙大力拍着林烽的肩膀(这次林烽有所准备,没被拍歪),“就是要这个劲头!什么事都要琢磨怎么能干得更好更快!咱们红军,就是要有这股子创新精神!”
装备科的这次成功技改,像一阵春风,进一步激发了大家技术革新的热情。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负责的工序还有没有改进空间。张铁匠琢磨着能不能做个更省力的锻打器,小张想着优化工具摆放位置,连赵小花都在考虑制作更便捷的专用量具……
平静的待命期,反而成了技术积累和突破的黄金时期。林烽和他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默默地将“保障战斗力”这句话,落实在每一个细节的改进上。他们为未来更加艰巨的战斗,储备着不仅仅是弹药,更是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本章字数:4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