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六年,十一月中的北美大陆。
旧金山的股市交易所里,人头涌动,电报机咔嗒作响,数字飞快跳动。没有人注意到,一些来自“欧洲”的神秘资本,正像饥饿的章鱼,伸出无数触手,缠向美国西部的经济命脉。
神都安全处。黄三麾下的金融特工们,以及商务部精心挑选的白手套们,开始执行洪天佑“美洲之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经济锁链。
......
内华达州,康斯托克矿脉。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银矿发现地,虽然最辉煌的时期已过,但依旧产出着大量的白银,是美国货币体系的重要支撑之一。
“内华达深矿公司”是这里最大的几家矿业公司之一,但由于深部开采成本高昂、银价波动,其股价长期低迷,资金链紧张。
这一天,公司总裁威廉·琼斯收到了一份来自纽约律师行的信函。信中提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客户”(实为安全处控制的离岸空壳公司),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市场操作,已经悄然收购了市面上流通的“内华达深矿公司”超过30%的散股,并愿意以高于市场价15%的价格,向琼斯和其他大股东发起部分要约收购,同时承诺注资200万美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深部开拓。
条件优厚得令人难以置信。困顿已久的琼斯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虽然对买家的神秘背景有一丝疑虑,但在巨额资金和公司生存面前,这点疑虑很快被抛之脑后。所以交易迅速就达成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华达州另外几家主要银矿公司也经历了类似的事情。大量的股权通过不同的渠道,流入一个个看似互不关联的,实则都指向神都的资本实体手中。
到1890年底,大夏资本以多重伪装,实际控制了内华达州超过40%的白银产出份额。虽然并未完全垄断,但已经拥有了极强的定价影响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一旦需要,这些“欧洲股东”可以通过决议,放缓开采速度,提高开采成本,甚至暂时关闭矿场,从而影响美国的白银供应和金融市场。
......
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是其西部开发的命脉,也是巨大的吞金兽。其中,“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作为连接西部海岸线的关键一环,虽然早已建成,但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其债券在市场上的价格起伏不定。
一场精心策划的“债券收购战”在伦敦和纽约的二级市场悄然打响。数个经纪商同时开始大量吃进“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折价债券,出手阔绰,毫不犹豫。这种反常的举动很快推高了债券价格,引起了一些华尔街投机者的注意,但他们追查下去,却发现资金源头消失在瑞士和荷兰的银行保密体系之后。
这些债券,最终都落入了大夏帝国财政部控制的海外投资组合中。
帝国成功购入了面值高达1500万美元的中央太平洋铁路债券,成为其最大的债权人之一。这意味着,帝国未来可以通过债权人身份,在运费定价、线路规划、甚至管理层任命上施加潜在影响。
......
亚利桑那州,比斯比铜矿。这里的铜储量巨大,是未来电气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但目前开发程度还不高。
一家名为“环球资源开发公司”(安全处旗下)的英国企业,以高出市场20%的报价,击败了数家美国本土公司,成功拿下了比斯比地区几处最有潜力矿区的独家勘探和开采权。合同规定,该公司拥有未来五十年的开采权,且大部分产出将优先供应“欧洲市场”。
美国本土的矿业公司虽然不满,但对方出价太高,且手续合法,只能悻悻而归。
结果美国未来最重要的铜矿基地之一,其开发权和产出流向,在萌芽阶段就被提前锁定。大夏帝国也为未来的工业发展,提前储备了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所有这些操作,都遵循着黄三制定的“隐身、分散、合法”三原则。
到了1890年底,这种悄无声息的经济渗透已经开始产生效果。
西部关键资源的开发速度和方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外部资本意志的潜在影响,其自主发展能力被削弱。大量本应留在美国内部进行再投资的矿业、铁路利润,以股息、利息的形式,悄然流向了神秘的“欧洲”投资者口袋,实则最终汇入了大夏的国库。
旧金山的银行家和华盛顿的议员们,感到一丝不对劲,觉得某些市场波动和资本流向有些蹊跷,但追查起来却总是迷雾重重,最终只能归咎于“欧洲资本的正常流动”和“市场的不可预测性”。
他们浑然不知,一条冰冷的锁链,正一点点地缠绕上美利坚年轻而蓬勃的躯体。阻碍成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