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念桃食品”的会议室桌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营销总监递上的市场调研报告摊开在中央,红色的批注格外刺眼:“核心消费群体年龄集中在45-65岁,占比超70%;30岁以下消费者认知度仅20%,近半年年轻市场销售额环比下滑15%。”
苏念桃的指尖划过报告上的柱状图,眉头微微蹙起。刚结束的全国经销商大会上,已经有几位年轻经销商提过:“苏总,现在年轻人购物都看颜值、追潮流,咱们的酱菜包装太传统,口味也偏咸香,在网红零食堆里根本不起眼。”当时她还没太在意,觉得“念桃”靠品质站稳了二十年脚跟,可这份详细调研,终究戳破了“品牌长青”的美好错觉。
“姐,我最近去大学城做促销,好多年轻人都问‘念桃’是不是奶奶辈才吃的牌子。”苏卫东坐在旁边,语气里带着焦虑,“他们宁愿买包装花哨的网红腌菜,哪怕味道不如咱们,也觉得‘有面子’。”
林晓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从研发角度看,我们的产品矩阵确实太单一了。传统酱菜发酵周期长,分量大,适合家庭餐桌;但现在年轻人独居多、节奏快,更偏爱小包装、便携化、口味新奇的零食,咱们目前没有一款能精准匹配的产品。”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老员工们脸上都带着犹豫。张桂兰的徒弟,负责包装设计的大姐小声说:“苏总,咱们的桃花纹包装都用十几年了,老顾客就认这个,要是改了,会不会丢了老客户?”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顾虑。“念桃”的包装是苏念桃当年亲手设计的,素净的白瓷瓶上印着浅粉色桃花,透着传统韵味,确实是老顾客的“心头好”。可不变的传统,如今反倒成了年轻市场的“拦路虎”。
苏念桃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在场的人,语气坚定:“老客户不能丢,但年轻人也不能放弃。品牌就像树,光守着老根长不出新枝,迟早会枯萎。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既要留住老顾客的情怀,也要抓住年轻人的眼球。”
她顿了顿,说出早已在心里酝酿的想法:“成立年轻化子品牌,专门针对30岁以下消费者开发产品。包装要潮、口味要新、分量要便携,同时保留‘念桃’的核心工艺——无添加、纯发酵,这是我们的根,不能丢。”
消息一出,全厂上下都动了起来。苏念桃特意通过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找到了一支由三名年轻设计师和两名食品专业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领头的设计师叫陈瑶,刚毕业两年,说话干脆利落:“苏总,年轻人要的不是‘老牌子的新包装’,而是‘能代表自己态度’的产品。包装要简约时尚,还要有社交属性,比如能当拍照背景、印上有趣的文案;口味上,除了经典咸香,还可以做藤椒、酸辣、蜂蜜芥末这些网红口味,但必须控制盐度和添加剂,符合健康趋势。”
苏念桃很欣赏这份专业又接地气的思路,当场拍板:“就按你们的想法来,研发经费无上限,但有一个底线——必须沿用‘念桃’的传统发酵工艺,不能为了追求口感添加防腐剂、香精。”
接下来的三个月,研发车间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年轻团队和厂里的老技师们时常“碰撞”:陈瑶团队想把发酵周期从45天缩短到30天,方便快速迭代产品,老技师们坚决反对:“发酵不够时间,酱菜的鲜香就出不来,这是砸‘念桃’的招牌!”林晓从中协调,最终找到折中方案:保留核心发酵工艺,通过调整温度和菌种,在不影响品质的前提下,将小包装产品的发酵周期缩短至35天。
口味调试更是反复打磨。藤椒味刚做出来时,麻度太高,年轻团队觉得“够劲”,但苏念桃尝了后提出:“年轻人爱刺激,但也怕腻,要做到‘麻而不燥’,还要保留蔬菜的脆嫩口感。”林晓带着团队反复调整藤椒用量,搭配青柠提鲜,前后试了二十多个版本,才终于做出一款既够味又清爽的藤椒脆萝卜。
包装设计上,团队更是下足了功夫。摒弃了传统的白瓷瓶,改用小巧的透明塑料盒,盒身印着简约的线条桃花,搭配“一口鲜脆,解锁快乐”“摸鱼时刻,来点桃小鲜”等俏皮文案;还设计了可撕拉的独立小包装,每包仅15克,刚好够一次食用,方便年轻人揣在口袋里、放在办公室抽屉里。子品牌的名字也定了下来——“桃小鲜”,既呼应了“念桃”的母品牌,又透着新鲜、活泼的气质。
产品快成型时,陆向阳主动跑来帮忙:“妈,我帮你们做‘校园试吃官’!我们同学都爱尝鲜,我带点样品去学校,保证给你们收集最真实的反馈。”
苏念桃笑着答应了。陆向阳果然不负所望,带了藤椒脆萝卜、酸辣海带结、蜂蜜芥末黄瓜三种样品去学校,不到一天就收集了几十条反馈:“蜂蜜芥末味太甜了,能不能减点糖?”“独立包装太方便了,上课偷偷吃都没人发现!”“包装好看,我拍了照发朋友圈,好多同学问在哪买!”
团队根据反馈迅速调整,把蜂蜜芥末味的甜度降低,增加了“蒜香小龙虾味”的新品,还在包装上印了二维码,扫描就能进入“桃小鲜”的社交账号,里面分享零食搭配、趣味短视频,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
“桃小鲜”上市前,苏念桃决定不走传统的商超渠道,而是主攻线上电商和年轻人群聚集的场景。她请陆向阳和他的同学帮忙拍了一组“校园生活+桃小鲜”的短视频,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没想到一夜之间火了——视频里,学生们在图书馆、操场、宿舍里吃着“桃小鲜”,配着“学习累了来点鲜,效率翻倍”“追剧必备小零食,越吃越上头”的文案,点赞量很快突破10万。
上市当天,“桃小鲜”在电商平台开启预售,没想到仅三小时就卖出了5000单。更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年轻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原来‘念桃’也有这么潮的零食!包装爱了爱了”“味道绝了,脆嫩不咸,没有添加剂,吃着放心”“我妈一直吃‘念桃’的酱菜,现在我也成了粉丝”。
线下,苏念桃带着“桃小鲜”走进了大学城、网红打卡地、写字楼,举办“免费试吃”活动。年轻人们被时尚的包装吸引,尝过之后纷纷下单。有个刚工作的女孩说:“平时加班没时间做饭,吃泡面、外卖的时候配一包‘桃小鲜’,方便又解腻,关键是健康,比那些不知名的网红零食放心多了。”
经销商们也嗅到了商机,不少年轻经销商主动要求代理“桃小鲜”:“苏总,这款产品太适合年轻市场了,我手里有很多校园、写字楼的渠道,保证能卖爆!”
上市一个月后,营销总监再次递上报告,脸上满是笑意:“苏总,‘桃小鲜’首月销售额突破80万,3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超85%,带动‘念桃’母品牌在年轻人群中的认知度提升到了45%!还有不少年轻人买了‘桃小鲜’后,又去买了咱们的传统酱菜,说要给爸妈尝尝。”
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张桂兰笑着说:“没想到这年轻人的玩意儿这么受欢迎,现在厂里的年轻女工都在吃‘桃小鲜’,说既时髦又好吃。”
苏念桃看着报告,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次年轻化转型的成功,不是靠花哨的包装和噱头,而是守住了“念桃”二十年来的核心——品质。年轻消费者或许会被颜值吸引,但最终留住他们的,还是实打实的味道和健康的理念。
“这只是一个开始。”苏念桃看着大家说,“接下来,我们要根据年轻人的反馈,继续迭代‘桃小鲜’的口味和包装,还可以推出联名款、限定款,让品牌一直保持新鲜感。同时,母品牌也要做适度升级,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优化包装设计,让老顾客觉得亲切,也让年轻人不觉得‘过时’。”
林晓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利用‘桃小鲜’的社交账号,分享‘念桃’的传统工艺和创业故事,让年轻人了解品牌背后的文化,既吸粉又能提升品牌美誉度。”
苏念桃点点头,眼里闪烁着光芒。从当初返乡创业,到应对仿冒维权、厂房升级,再到如今的品牌年轻化转型,她始终相信,企业要想长久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在坚守初心的同时,勇敢拥抱变化。
夕阳西下,苏念桃站在厂区的桃花树下,看着年轻员工们拿着“桃小鲜”的样品,兴奋地讨论着下一步的推广计划。微风拂过,桃花瓣轻轻飘落,落在她的肩头。她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就是在这片桃树下,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不仅结出了传统的甜果,还长出了年轻的新枝。
她知道,品牌的成长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要守住品质的根,保持创新的勇气,“念桃”就一定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既留住老情怀,又吸引新粉丝,让这个承载着家族心血和初心的品牌,一直传承下去,绽放出更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