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慧如同活水,能流入任何容器;当古老的心法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遇,催生的是高效之外的温暖与凝聚力。
文化节线上直播带来的小小波澜尚未完全平息,昭阳便收到了林清音医生发来的一个链接,附言简短却难掩兴奋:“昭阳,快看!李女士在企业家论坛的分享,反响热烈!”
李女士?昭阳略一思索,想起那是大约半年前,通过林医生介绍,曾与她有过几次深入交流的一位女性企业家。当时李女士正深陷企业管理与个人平衡的巨大焦虑中,公司扩张带来人事纷繁,市场压力与日俱增,家庭关系也亮起红灯。她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停不下来,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与疲惫。昭阳并未给她任何具体的管理建议,只是分享了一些佛法中关于“心能转境”、“无我利他”、“活在当下”的基础理念,以及一些简单的觉察呼吸、管理情绪的方法。
昭阳点开链接,是一个财经媒体对某高端企业家论坛的专题报道页面。报道正中,是一张李女士在台上演讲的照片。她穿着利落的套装,妆容精致,但与半年前相比,眉宇间那股紧绷的、急于求成的锐气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自信和从容的气度。报道的标题颇为醒目:《“利他”管理学的意外成功:睿思科技cEo李静分享企业文化新范式》。
昭阳开始仔细阅读报道内容。
李女士站在聚光灯下,面对台下众多商界精英,她的开场白并非宏大的战略蓝图或惊人的财务数据。“今天,我想分享的,可能不是传统的管理经验,而是一场关于‘向内求’的探索,如何意外地改变了我的企业,甚至我的人生。”
她坦诚地讲述了自己曾经的困境:“过去的我,认为管理就是控制、考核、驱动。我把员工看作达成目标的工具,把市场视为你死我战的角斗场。我追求效率,追求增长,却感觉团队越来越像一盘散沙,人心浮动,创新乏力。我自己也像个救火队员,身心俱疲。”
然后,她提到了那次转折——“我有幸遇到一位老师,她引导我开始学习向内观照。她告诉我,‘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心的投射。’”
台下有细微的骚动,显然对这个非商业的话题感到意外。
李女士继续分享,她如何将所学尝试应用于管理:
“我开始练习,在情绪上来时,比如听到坏消息或看到下属犯错,先停下来,深呼吸三次,观察自己的愤怒或焦虑,而不是立刻发作。我发现,当我平静下来,往往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也能更有效地沟通。”
“我尝试将‘无我利他’的理念融入公司文化。我们不再仅仅强调‘狼性’和‘竞争’,而是开始倡导‘互助’与‘成就彼此’。我们设立了‘成长基金’,不仅用于技能培训,也支持员工学习压力管理、正念冥想等提升内心力量的课程。起初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不务正业。”
她分享了一个具体案例:公司两个核心项目组因资源问题争执不下,以往她可能会强行裁决或施加压力。这次,她引导两个团队负责人坐下来,不是陈述各自理由,而是先尝试“自他相换”——让对方阐述己方的需求和困难。“神奇的是,当他们真正听到并理解了对方的处境和压力后,对抗情绪大大缓解,最终自己协商出了一个资源共享、错峰使用的创新方案,效果比之前任何一次裁决都好。”
“我们还鼓励员工‘活在当下’,专注做好手头每一件小事,而不是总是焦虑未完成的KpI。我们在办公室设置了安静的冥想角,允许员工在需要时短暂离开工位调整状态。”
李女士看着台下,眼神真诚:“说实话,推行之初,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包括来自董事会的质疑。但结果出乎意料。半年下来,公司的员工主动流失率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团队协作效率显着提升,甚至催生了几项原本在紧张对立氛围下不可能产生的跨部门创新。客户满意度也因员工更稳定的情绪和更用心的服务而大幅提高。”
她最后总结道:“我发现,当我们开始关注‘人’本身,关注内心的安定与成长,而不是仅仅盯着冰冷的数字和目标时,那些我们曾经苦苦追逐的效率和增长,反而以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式自然显现。企业管理,最终是‘心’的管理。这颗心安定、澄澈、充满善意,便能生发出无尽的智慧与力量,去应对一切外境的挑战。”
报道下方,跟帖评论异常活跃。有企业家表示深受启发,打算尝试;有管理学者评论这是“人本管理”的深度实践;也有质疑的声音,但更多的是好奇与探讨。
昭阳放下手机,走到窗边,初春午后的阳光暖暖地照进来,在她周身勾勒出一圈柔和的光晕。她的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深沉的欣慰与平静。
李女士的分享,像一颗投入更广阔湖面的石子。她(昭阳)并未直接涉足商界,她只是守护并传递着那盏源自古老智慧的灯,而借得灯火的人,却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照亮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因此温暖、影响了更多的人。这智慧的活水,果然能流入任何容器,滋养万千形态的生命。
昭阳望着窗外萌发的春意,心中澄明:智慧如泉,不择器而涌;慈悲若光,无分别普照。*
这份见证智慧在不同领域开花的喜悦,如同渐渐温暖的春风,拂过她经历了一整个冬天沉淀的心田。
她感到一种内在的、自然而然的萌动,仿佛某种沉睡的力量,也正随着季节的更替,准备破土而出。